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論經濟節奏的較量——關於改善流通環境、加快資本週轉問題的思考

宋則 荊林波

    網際網路和一個經濟哲學命題:“用時間消滅空間”

    迅猛發展的網路經濟目前正迅速改變著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過去,遠距離、長時間、高成本的經濟交往模式正在被徹底改造。資訊交互傳輸幾乎使時間和空間消失為零。從資訊傳輸角度觀察,地球不止是“變小了”,簡直在觀念上已經濃縮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由此令人驀然想起19世紀一位哲人曾經提出的一個經濟哲學命題:“用時間消滅空間”。

    命題是這樣的:“距離可以歸結為時間”,“重要的不是市場在空間上的遠近,而是商品到達市場的速度,即時間量”。“在一定期間能夠生産多少産品……,取決於流通的速度,取決於流通經歷的時間”。於是,“資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毀交往即交換的一切地方限制,奪得整個地球作為它的市場,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時間去消滅空間,就是説,把商品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所花費的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資本越發展,從而資本藉以流通的市場,構成資本空間流通道路的市場越擴大,資本同時也就越……力求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這是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集中闡述的一個觀點。(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33頁)。

      在網際網路時代,這一命題被證明並被發揮到了極致。因為網際網路提供了縮短交易時間,從而更多地“消滅”交易空間,拉近交易距離、增加單位時間內交易含量的強大的技術手段。在網際網路上,除了物流、配送以外,交易各方所在位置和距離遠近已經幾乎沒有區別。

    現代經濟關係正在以指數的形式加速複雜化,迫切需要強大的技術手段支援。否則,無法克服其自身矛盾引發的加速增加的“自然”損失。這就是,為應付指數化增長的資訊量而支付的資訊費用,為維護信用體系、確保交易接觸和成交額的交易成本。可以説,“需要”造就了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本身只是表像,為克服當代經濟自身的深刻矛盾才是本質;流通天然具有網狀特徵,網際網路的載體天然屬於流通領域。

    因此,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得無論微觀的還是宏觀的經濟運作節奏、速度,至少在技術層面上具備了進一步加快的可能性,不同國家也正在體制、政策、法律等方面加緊補充完善,儘快跟上時代所需。可以這樣認為,21世紀除了人們已經注意到的各種機遇、挑戰以外,還集中在“經濟節奏的較量”上,節奏的快慢將更加體現經濟活力、競爭實力和運作效率。在這種場合,是在狹窄空間裏面恪守靜態、封閉的傳統模式,還是借助現代手段“用時間消滅空間”,尋求流通創新,加快經濟節奏,兩者的後果將有天壤之別。資料顯示,1990—1998年,美國、德國和日本製造業庫存總額平均只佔銷售總額的1.3—1.5%;非製造業(含批發和零售業)庫存總額平均只佔銷售總額的1.14—1.29%。(參見《國際統計年鑒〈2000〉》第689和692頁)這個指標顯示,由於經濟運作的節奏較快,同量流動資本處於沉澱狀態的份額極小,週轉速度普遍較快。由此看來,依靠網際網路技術,更加注重從流通環節、從經濟節奏之中挖掘競爭優勢和開發利潤源泉,有可能成為新世紀的突出特點。

    對經濟節奏快慢問題應予以足夠重視

    在日益尖銳化的“節奏的較量”面前,我們似乎還缺乏準備,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有所忽視。主要表現在:國民經濟統計和分析存在忽視實體經濟中週轉和流通指標的傾向。資本週轉和流通速度是表達市場化、動態化的現代經濟節奏的最主要指標,而經濟節奏又是顯示經濟運作品質的最主要指標之一。缺少“節奏”和“動感”,評價經濟品質高低非但不夠完整、準確,甚至還會産生錯覺,誤導決策。事實上,近年來,過熱的資本市場、派生性的虛擬經濟吸引了人們過多的注意力,極大地掩蓋了實體經濟及其週轉和流通的真實狀況;在加快經濟體制轉變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高經濟運作品質的過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忽視經濟節奏,輕視資本週轉和流通速度的傾向,如:國家經濟綜合統計框架中,有關資本週轉、流通速度的一系列綜合指標基本空缺,更少定期發佈;各級各類國民經濟形勢分析、預測和研究報告中很少有資本週轉和流通速度等“節奏變化”的內容;現行流通主管部門更缺少對覆蓋全社會資本週轉、流通速度和流通狀況的統計監測框架和資訊發佈。於是,多年來表達宏觀經濟運作節奏快慢的常規經濟指標,比如全社會工商企業的流動資本週轉速度(年均週轉次數)、固定資産折舊率、流通費用率、庫存比率等重要數據,既少統計也少分析,大都被有意無意地“省略”了,由此導致決策機構和政策研究機構得不到完整、準確、連續和可資比較的資訊反饋,也使得經濟運作品質評價失去了完整、可靠的依據。

    我國企業資本週轉速度在悄然放慢。(1)以工業企業為主體的流動資本週轉速度放慢。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提供的不完全數據,按行業分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1998年以後統計口徑改為國有及國有控投工業企業)流動資本總量,1992年是10096.37億元,週轉速度為年平均1.65次;1993年增加到14991.61億元,年平均為1.68次;1994年以後,隨著流動總量的增長,週轉速度在小幅起浮中呈下降之勢,1994年降為1.40次,1995年微升至1.42次,1996、1997年連降至新低1.38次和1.28次,1998年又回升到1.41次。1999年,流動資本佔用已經猛增到31042.81億元,而週轉速度再創新低,年平均僅為1.20次。總的趨勢是國有工業企業流動資本總量和增長幅度在上升,而資本週轉速度卻是下降的。其中,1999年比1992年,工業流動資本佔用增加了207%,而週轉速度卻只相當於1992年的72.7%,下降了27.2個百分點。此外,非國有工業企業的資本週轉狀況略好于國有企業(因為加入前者,週轉速度年平均提高0.04次),但也呈現徘徊局面。據日本公佈的1999年統計報告顯示,從1973年至1998年長達25年期間,儘管多次經歷不景氣階段,但製造業流動資本年平均週轉速度始終保持在7.5—8次,週轉速度是我國企業的數倍。“一個錢頂幾個錢”,快節奏使流動資本得到了數倍的節省,或同量流動資本支撐起數倍于中國企業的經濟運轉。(2)工業庫存仍在攀升。流動資本週轉速度快慢和企業庫存量增減是相互印證的。企業週轉速度下降的另一種表現就是庫存的上升。(3)商業資本週轉:速度略快於工業,但整體水準無法同國外相比。我國有關部門基本放棄了商業流動資本週轉速度的跟蹤統計和分析,理由是政策放開以後,多元化發展增加了統計難度,企業出於避稅和經營上的考慮,不願透露資本週轉資訊。現在掌握的不完整數據是:我國國有商業流動資本年平均週轉2.3次,而日本非製造業(包括批發、零售業)流動資本年平均週轉在15—18次,一些跨國連鎖公司,如沃爾馬公司、麥德龍公司、家樂福公司資本週轉年均都在20—30次。  

    進一步加快經濟節奏的政策建議

    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的關鍵是用新理念、新技術改造流通領域,實現流通創新。為此,要切實依託網際網路等現代科技手段,在“十五”期間,為我國流通領域的思路創新、體制創新和組織體系創新探好路、開好頭,在改善流通環境、加快資本週轉、加快經濟節奏方面,切實取得突破性進展。

    ——建議在“十五”期間突出強調“第三個轉變”,切實從加快資本週轉、提高運作效率全局的高度,認真對待存在的差距,充分認識流通在市場經濟當中的應有地位和作用。我國不僅面臨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轉變”,而且迫切需要完成以加快經濟節奏、加快資本週轉和流通速度為核心、推動國民經濟進一步動態化的“第三個轉變”。突出強調“第三個轉變”,政策設計要有利於企業從週轉、流通速度“找錢”“向節奏要效益”,喚醒、激活已經投入的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即使需要投入,也要選擇有希望“四兩撥千斤”、激活原有資本、令其加快週轉的領域或環節。

    ——建議將經濟節奏精確化、數量化,以全社會流動資本週轉速度、全社會流通費用率和全社會産品庫存率為核心,建立“第三個轉變”的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定期分析、發佈。為此,理論界和政策研究機構要系統跟蹤分析這些指標的變化,並將分析結果納入國民經濟運作品質評價體系,提出並細化加快週轉的分階段目標,為工商企業加快週轉提供督促指導和政策援助;評價企業經營是否改善,要突出其資本週轉速度、庫存狀態、流通費用率是否有所改進;恢復、細化全社會工商企業(而不僅是國有企業)動態性統計指標,企業沒有任何理由將這些狀態指標作為商業秘密隱瞞不報,也不允許搞“兩本帳”,提供虛假資訊。

    ——建議以資本為紐帶,實行流通領域資源重組,多元化培育現代大製造商、大批發商和大零售商,為依託網際網路技術,加快經濟節奏奠定可靠的微觀基礎。商業資本在市場經濟競爭中歷來是最活躍的資本,天然具有伸縮、擴張和轉移快捷的靈活特性。在新時期,商業資本(含批發商、零售商和製造商的銷售機構)擴張有許多事情可做,但有兩件大事最為重要:一是大舉進入、大力發展現代批發商業,在商業資本當中要抓住“入世”前後的機會,注重資本市場運作,實行資産重組,儘快推出我國自己的大批發商、大經銷商;二是進一步改革條塊分割管理體制,加快結構調整和資本重組,推出重量級大零售商,開創零售業內涵化發展的新階段。

    ——建議合理規劃工業企業的分銷體系,為加快製造業的運作節奏提供政策指導。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兩種流通模式的爭論。製造業強調要借鑒歐、美企業集團産銷合一為主導的銷售模式;商業界則強調要借鑒日本産銷分離為主導的銷售模式。其實,脫離具體産業和産品生産、消費特點,搞“模式爭論”沒有意義。政策研究和制定要避免簡單化、“一刀切”,要遵循規模效益和交易成本原則,推動工商企業所選擇的銷售模式,能夠在競爭中達到規模效益,從而有助於降低社會總交易成本。工商之間相互擠壓不是出路,必須探索新型的利益關係或利益共同體。鋻於我國工業企業眾多而規模過小,資訊化水準低、資本實力有限,建議除少數實力較強的大企業自設分銷機構以外,其他大多數企業應當以社會化的“第三方物流”為基礎,實行産銷分離、工商關係協調的産銷模式。

    ——建議加快反壟斷立法,改變阻礙流通的條塊分割體制,為加快經濟節奏提供法制保障。我國迄今為止不公平競爭、限制公平競爭的現象隨處可見,許多國內商家,特別是個體、私營商業,並未充分享受到國際條款中規定的“國民待遇”。這首先又是因為國內普遍存在著行政化壟斷所造成的。因此,最為迫切的是依法反壟斷、反歧視,剔除各種保護主義,加快“對內開放”的步伐;大幅度剔除行政管制。

    ——建議進一步提倡講誠信、守契約、反欺詐、規範市場秩序,維護合法權益,強化“誠信促銷”,為加快資本週轉和經濟節奏排除信用障礙。隨處可見的商業欺詐,偽劣假冒屢禁不止,工商企業信譽度下降,已經對正常的買賣行為和正常的企業交往構成極大的威脅。在許多場合,城鄉居民就是因為擔心上當受騙而拒絕購買的;企業之間也由於防不勝防的欺詐行為而放棄了許多商業機會,正常的商務往來和資金流動受到傷害。因此,要依法嚴厲打擊偽劣假冒,嚴厲制裁商業欺詐,提倡、鼓勵“誠信促銷”,信守合同,切實保障消費者的“購物安全”和企業的交易安全,樹立中國工商界在國內外的良好聲譽和形象。

    ——建議強化對發展流通産業的政策支援。這裡所説的政策,不是以往主觀隨意性很強的“政出多門、自亂其制”之策,而是有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等法律依據,相互協調(而不是相互掣肘)、透明度高、一視同仁的經濟政策。例如,設計適應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我國産業政策當中的流通産業政策;在流通産業政策當中制定規模不等的大中小商業企業政策、批發業和零售業政策、工業企業發展分銷體系的政策、物流産業政策、進出口業務政策、高效統一的流通主管機構的設置政策;等等。

    ——建議對流通産業實施以網際網路、連鎖經營、物流配送為基礎的現代化改造,為加快經濟節奏提供現代科技支援。按照“四兩撥千斤”的投資思路,為了盤活資本存量、控制投資增量,新增投資的重要領域應該包括流通業。向流通領域投入“一份錢”有可能産生幾份錢的直接、間接回報。為此,要建立大商貿概念,樹立大商貿理念,重視商貿企業的資本市場運作,加強機制轉換,重視連鎖經營和資産重組。同時,為強化流通産業的現代化發展,應對國際競爭,迫切需要加強對企業商譽、品牌等無形資産的培育和保護。最為重要的是,為在“十五”期間加強流通産業體系的現代化建設,要進行産業鏈的整合,促進上游産業和下游産業的聯動、組合,促進物流、配送體系的發展,加快網際網路這一新商務手段的引入。

     光明日報 2001年6月14日

相關新聞

未來20年 經濟增速7.3%

未來中國經濟的推動力在哪?

日本認為東亞“大競爭”時代到來

美聯儲連續五次減息:美國經濟能擺脫頹勢嗎?

東方之珠 浴火昇華
——香港經濟再現生機

經合組織大幅下調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預測

世界經濟是否會發生衰退?IMF報告藏玄機

受美國經濟影響 世界經濟將放慢

兩岸經濟整合的推動力與排斥力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