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強:一分為二看民營銀行

  7月22日,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首批向中國銀監會申請準入的五家民營銀行接受了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銀行界和學術界60位專家的“三堂會審”。

  建立民營銀行,實現金融服務的多元化是好事。但是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銀行是高風險行業,如何防範風險是重要的問題。“可行性不等於可批性”,如果用哲學的語言來表達,就是可能性不等於現實性。任何設計方案如果僅體現在技術層面上,就會忽視防範風險的措施。

  例如,5家準備報批組建的民營銀行大多對自己的發展前景作出了大膽、樂觀的預測。在有的銀行組建方案中,有記者發現他們希望通過資金市場拆借資金的辦法來補充貸款資金的不足。但專家們擔心,這種資金來源是杯水車薪。

  這些大膽的方案實際帶有想像成分,也就是只看到一種可能性,卻忽略了另一種可能性——銀行最大的風險就是給關聯企業貸款,一旦貸款收不回來就産生呆壞賬,更何況通過資金市場拆借資金的辦法來補充貸款資金的不足,風險就更大。

  有專家指出,具體而言,民營資本渴望進入銀行業無非有三個主要的理由:一、希冀進入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金融産業後,為企業搭建一個平臺,使得企業在更大的範圍內利用金融資源。或者説白一點,進入金融領域後,可以給關聯企業貸款,使得企業融資更加便利;二、將來民營銀行可以上市、套現,這對於企業來講,可以説是一本萬利;三、因為銀行業在中國的發展空間非常大,産業的前景很好。所以將銀行作為一種産業,企業進入銀行業的目的是相信自己能夠比外資銀行、國有銀行更有能力向中小企業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從而從中賺取利差,從服務中掙錢。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兩種以上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壞的可能性,無論哪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都是有條件的。因此,任何方案的設計和論證都要考慮兩種以上的可能性,都要對利弊進行比較,爭取好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防止壞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如果採取單向論證,只講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就會在現實中對出現的問題措手不及,陷入被動局面。

  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證券市場中已經出現了。例如發行股票,大講直接融資的好處,什麼減輕銀行的負擔呀;為了企業的發展呀;擴大證券市場規模呀,這種單向思維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如果上市公司籌集資金之後改變用途怎能麼辦?如果大股東佔用資金怎能麼辦?如果有的公司弄虛作假怎能麼辦?

  有人會説,不是還有監管嗎?但實際上監管是被動的,而且常常不到位。於是出現了銀廣夏、億安科技、鄭百文、中科創業等一系列事件。雖然有些公司沒有出事,但是大股東佔用資金的現象嚴重,甚至還有的公司進行委託理財,虧得一塌糊塗。

  人們不禁要問:上市公司有錢還是沒有錢,如果説沒錢,為什麼動轍就拿出上億元進行委託理財;如果説有錢,為什麼要熱衷於高價配股、增發,而且高價配股、增發後,一些公司業績馬上就變臉。

  這一切現象表明:只是大講直接融資的好處是不行的,關鍵是看誰得了這個好處,如果投資者得不到相應的回報,他們就不會對證券市場有堅定的信心。

  現在不少經濟學家都很關心10萬億居民存款,希望有一部分流向股市。更有一些股評人士説:市場不缺資金,只缺信心,於是千方百計地想讓管理層出“利好”鼓舞信心。但是老百姓很實際,看了鄭百文的小股東無償拿出50%的股權為重組作貢獻,究竟還有多少信心呢?所以加強證券市場建設是當務之急,健康的市場才能增強投資者信心,而這一點,對於擬建中的民營銀行在未來取信於民,同樣是必須的。

  (作者韓強:南開大學哲學系教授)

國際金融報 2003年7月30日


韓強:社保基金緣何屢戰屢敗
韓強:別把QFII理想化
韓強:模糊的“富豪原罪説”
韓強:混合經濟與國資管理
韓強:國有化能救日本銀行嗎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