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強:別把QFII理想化

    ●對境外機構投資者而言,賺錢是第一位的,只要合乎市場遊戲規則,就可以採取靈活的方式

    ●QFII並不是道德理想主義者,更沒有引導A股市場理性投資的義務

    最近,瑞士銀行有限公司和野村證券成為首批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這立刻成為市場高度關注的熱點。一些評論也接踵而來,分析有多少資金進入A股市場,外資關注什麼股票。甚至有評論文章引用瑞銀華寶、標準普爾、凱基證券、中銀國際對某些A股的評級進行分析,預測境外機構的投資方式。這裡面有趣的是,中銀國際是中行在香港的一個分支機構,嚴格地説,並不是純粹的外資機構,其分析評論究竟有多少“國際”成分,顯然很難説清。

    其實,對境外機構投資者而言,賺錢是第一位的,只要合乎市場的遊戲規則,就可以採取靈活的方式。他們並不是道德理想主義者,更沒有引導A股市場理性投資的義務。但是自從2001年提出QFII以來,不少評論文章都認為引入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將會使A股市場的投資理性化,其實這不過是一種理想化的想像而已。好象境外那些著名的機構投資者天然就是理性的投資者,其實不然。

    美國的納斯達克指數從1999年1月29日首次突破2500點,然後開始急速上升,1999年11月3日突破3000點,1999年12月29日突破4000點,2000年3月10日創造歷史最高記錄5048.62點;隨後就開始了暴跌,2001年3月12日納斯達克指數跌破2000點,2002年10月7日創下1119點的最低記錄。

    隨著美國股市大跌和投資者損失慘重,股票分析師對股票分析評級而引起的利益衝突已日益受到股民的質疑。曾以“網路先生”而聞名美國乃至世界的原美林集團股票分析師布洛傑特也被投資者起訴。紐約州司法部正對此案展開全面調查。

    紐約州司法部有關官員在2002年4月10日透露,該部目前正在擴大對華爾街股票分析師有損公眾利益行為的調查範圍。被列入調查範圍的大都是華爾街著名的大型金融機構,其中包括美林、高盛、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摩根士丹利、雷曼兄弟、花旗集團旗下的所羅門美邦等等。由此可見,境外機構投資者並不是天然的理性投資者,只要能賺錢,他們什麼都會做。

    我們再看A股市場,一個公司既有高價發行的流通股,也有低價不流通的國有股法人股,甚至有的公司還有低價向外資發行的H股、B股,股權結構複雜。而B股開放後,境外投資者抽身而逃,讓內地的許多股民高位套牢。

    這樣,一個明顯而又非常現實的問題擺在面前:外資從B股撤退,又要買A股;對香港市場的低價H股興趣不大,卻要對A股情有獨鍾,究竟是為什麼?難道同一個公司的A股比B股、H股的投資價值還要大?長期持有A股比B股、H股更有潛力?

    通過這樣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A股的價格雖然比B股、H股高,但是活躍程度高,活躍就會産生差價,就有較多的投機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外資機構就可能進行投機。所以指望外資機構引導A股投資理性化,只是一廂情願的主觀願望。

    我們希望證券市場規範化、理性化,但是這要靠我們自己的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的品質,加強資訊的透明度。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建設規範的證券市場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國際金融報 2003年7月3日


韓強:模糊的“富豪原罪説”
韓強:混合經濟與國資管理
韓強:國有化能救日本銀行嗎
韓強:MBO應緩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