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俊:蘇南如何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

    農業在蘇南經濟總量中的份額已經下降到5%,蘇南地區有6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已經完成向非農産業轉移,這意味著蘇南已經進入城市化的高速發展階段。農村工業化浪潮蓬勃興起和隨之而來的農民大量向小城市聚集,標誌著蘇南真正進入了一個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

    實現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平穩轉型,首要的問題是要公平地對待農民,特別是不能損害農民合法財産權利。我們看到,在有的工業開發區,大量土地被徵用後,農民獲得每年每畝610元的貨幣補償。在有的鎮,農民被徵用的耕地每畝一次性作價補償2900元。土地是農民賴以維持生計的最後依託。土地被徵用後,那些祖祖輩輩以土地為生的農民從此便終斷了與土地的聯繫。徵地範圍過寬,“公共目的”的土地徵用和商業目的土地徵用往往混雜在一起,存在濫用土地徵用權的問題。土地徵用對農民的補償過低,農民存在明顯的利益損失。在目前的土地徵用制度下,許多城鎮為籌集建設資金,大肆圈地,片面追求城區規模的擴張。目前世界大多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將土地市場價值作為徵地補償依據。城市化過程中,對農民的土地必須實行公平補償不能以侵害農民利益為代價降低工業和城市建設成本。實現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平穩轉型,必須防止城市化過程中農民失地又失業。必須改革現行的有關徵地補償和安置辦法,要以徵地補償安置費和土地轉用後的增值收益為主要資金來源,加快建立覆蓋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

    我們高興地看到,近年來蘇南地區正在積極探索建立覆蓋面更寬的社會保障體系。長期以來,我國城鄉社會保障制度處於分割狀態。與城鎮社會保障制度相比,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還非常薄弱。如今蘇南越來越多的農民有條件變為市民,傳統的依託于土地的家庭保障模式越來越受到衝擊,就蘇南地區目前的經濟發展水準而言,已經具備了按照城鄉一體化的思路,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的條件了。可以先從建立城鄉一體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起步,逐步縮小城鄉社會保障水準的差距。要將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互助合作醫療制度作為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重點,完善其他形式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條件成熟的農村地區,也可以鼓勵農民參加商業醫療保險。西方國家大多在進入工業化成熟期才開始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蘇南地區已具備了不斷提高社會化養老程度的基本條件。

    蘇南越來越多的地方外來就業人口超過本地戶籍人口,如何構築外來人口與當地社會融合的制度框架,對蘇南社會的平穩轉型意義重大。在大量農民擁入蘇南的大趨勢下,目前實行的流動人口管理制度存在明顯缺陷。實際上,相當一部分流動人口已經在暫住地紮下根來,已經成為事實上的常住居民,但仍不能享受本地居民的權利。而且,在外來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地政府城市發展規劃和社會各種公共服務規劃並沒有考慮這部分的存在和需要,在計算每人平均GDP時也沒有把這部分人包括在“分母”之中。這種管理體制明顯影響了進城農民對於當地城市政府的信任。蘇南地區應率先在走出城鄉分治的二元結構方面做出探索。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具有很大的流動性,由於各地社保標準不一,農民工在跨省、跨縣市流動就業時,社會保險轉移的實踐可操作性很差。上述情況説明目前把農民工完全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條件還不成熟。對於農民工而言,他們更為需要的社會保障是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和大病醫療統籌,而失業和養老等可能居於較次要的位置。蘇南在這方面也應積極進行探索。

    推進多層次的人力資本開發,是蘇南社會轉型亟待解決的一個課題。蘇南工業已經全面升級,技術工人短缺的矛盾在蘇南各地紛紛凸現。人力資本是第一資源。要結合産業升級、企業發展的實際需要調整教育結構推進多層次的人力資源開發。在普及高中教育加快培養高科技産業所需要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同時要整合職業教育培訓資源推進職業教育特別是高等職業教育和網路教育、遠端教育的發展。要將外來民工納入教育培訓。另外蘇南一些企業與外地勞動力輸出培訓組織溝通提高流入農民工的素質的做法也是值得推廣的。(本文作者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

    

    經濟參考報2003年6月12日

    


溫鐵軍:全面看待蘇南現象
韓俊:推進全面的農村金融改革
吳江理念創造蘇南經濟發展新模式
國際金融報:跳出模式看蘇南
江蘇蘇南現代化進程測度與解析
農業:世紀初年的回眸與展望
“西部開發與三農問題”韓俊教授與網友交流錄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