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南現代化進程測度與解析  

江蘇蘇南地區包括蘇州、無錫、常州、南京、鎮江五市,擁有土地面積2.8萬平方公里,2001年末總人口2178萬人。該區域得改革開放之先聲,開鄉鎮企業發展之先河,搶開放型經濟發展之先機,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驕人業績,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先導地區之一。那麼,該區域離現代化目標究竟有多遠,其獨特優勢和差距何在,如何加快推進現代化進程等?這些問題一直為人們所關注。本文就此作些分析探討。

  一、蘇南現代化建設的區域特徵

  八十年代以來,蘇南地區依靠優越的人文地理條件,堅持市場化取向,搶抓機遇,啟動了波瀾壯闊的工業化和國際化浪潮,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加速推進。回顧蘇南發展的歷史軌跡,可以發現,從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到外向型經濟的迅猛發展,從全面實現小康到步入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蘇南人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已逐步形成具有獨特個性的區域現代化之路。

  (一)較為發達的經濟。這是實現現代化的最基本標誌和前提。蘇南二十多年來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蘇南國內生産總值在1981—1990年年增長11.4%的基礎上,九十年代實現大跨越,1991—2001年年增長15.7%,分別比全省、全國高2.0個和5.8個百分點,顯示了巨大的增長優勢。物質財富積累因此而迅速增加。到2001年,蘇南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達24969元,比全省平均水準高93.2%;按匯率折算,約為3016美元,相當於九十年代初期世界上中等收入國家的水準,其中蘇州、無錫市已逾3600美元。蘇南實現國內生産總值5446億元,財政總收入672億元,分別佔全省總量的58%和69.2%。

  (二)不斷躍遷的經濟結構。結構躍遷標誌著經濟運作的“質變”。在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同時,蘇南地區的經濟結構得到逐步調整優化。2001年,蘇南五市三次産業的比例由1978年的19.6:63.3:17.1調整到2001年的5.2:54.3:40.5,産業結構實現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轉變。就業結構也發生變化,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向效率較高的非農部門轉移。2001年,蘇南第一産業從業人員比重為24.5%,比全省平均低17.3個百分點;第二、第三産業為43.6%和31.9%,分別比全省平均高13.2個和4.1個百分點。蘇南結構層次升級,主要得益於工業化水準的提高。2001年蘇南五市工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産總值的份額為48.2%,比全省平均高3.3個百分點。蘇南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

  (三)較高的開放程度。蘇南地區以其優越的區位條件、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具有良好的基礎設施網路成為對外開放較早、較快、成效較突出的地區,特別是浦東開發開放以來,該區實行全方位開放政策,已成為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2001年,蘇南五市進出口總額、其中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分別佔全省的86.5%、85.0%和84.0%;外貿依存度達67.9%,比全省平均水準高23.2個百分點。目前全區擁有南京、蘇州、無錫、常州等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昆山、南京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蘇州、無錫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張家港保稅區和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等,是我國各類國家級開發區最密集、外向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就蘇州而言,世界500強企業中有81家在該市落戶;2001年全市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實現財政收入81億元,佔全市的38.6%;出口80億美元,佔65.0%,實際利用外資21億美元,佔70.7%。

  (四)逐步強化的市場基礎。以市場經濟制度的創設、實施和完善為核心的制度創新是推進現代化的保障力量。蘇南在二十世紀90年代初期較大規模地對實現形式相對單一、産權模糊、政企不分、産權不能轉讓和配置不當的集體經濟運作形式進行改制,改變了原來鄉鎮企業機制僵化的局面。90年代末期又普遍實行“二次改制”,進一步深化産權制度改革,非集體資本金比重大幅度提高,給企業帶來了生機和活力。2001年底,蘇南鄉鎮企業完成增加值1662億元,佔全省總量的59.7%。江陰通過多種形式進行資本經營,有10家企業實現了股票上市,累計募集資金近30億元,推動了微觀層面上的企業改制改組、中觀層面上的産業結構調整和宏觀層面上的對內對外開放。

  (五)日益增進的社會福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推進,促進了蘇南社會的文明進步,勞動人口非農化、社區結構城鎮化、居民生活寬裕化、社會事業協調化的趨勢非常明顯。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鄉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南京28.9%,無錫41.8%,蘇州42.9%,常州46.1%,鎮江49.6%,均低於全省平均57.8%的水準。2001年,蘇南五市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9196元、4990 元,分別比全省平均高1821元和1205元。蘇南恩格爾系數為41.2%,按照國際上通行的劃分標準,總體上看居民生活達到小康水準的上限,即將跨進富裕行列。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不斷發展。

  二、蘇南現代化進程測評

  對一個地區的現代化進程進行量化評價,可以更清晰地從整體上認識現代化的本質特點。現有的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如英格爾斯的現代社會十項指標、中科院的現代化體系、聯合國的劃分貧富的社會指標體系等,都比較科學,但衡量尺度不一,指標範圍有寬有窄,有些體系的標準值存在老化現象,包括權重設置在內的評價方法難以斷定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評價效率。現根據英格爾斯指標體系和江蘇省統計局等單位研究的指標體系,對蘇南現代化進程作一測度。

  “表一”是根據英格爾斯教授提出的現代化指標體系,所列示的江蘇、蘇南2001年現代化情況。

表一   比照英格爾斯體系的江蘇現代化情況表

指標名稱

標準值

全省

蘇南

1.每人平均GDP(美元)

3000

1560

3016

2.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

12-15

11.4

5.2

3.第三産業佔GDP比重(%

45

37.0

40.5

4.非農就業者佔總就業人口比重(%

70

58.2

75.5

5.成人識字率(%

80

92.1

93.8

6.同年齡青年中受高等教育的比重(%

10-15

10.6

21.1

7.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

50

42.6

52.4

8.平均每個醫生服務人口(人)

1000

642

607

9.平均期望壽命(歲)

70

74.1

72以上

10.人口自然增長率(‰)

10

2.4

1.3

    注:第6個指標“同年齡青年”係指18—24歲人口。

  上表結果顯示:1.2001年江蘇有6項指標已達到現代化要求,4項指標尚有差距。有差距的指標中,每人平均GDP比標準值低48%,第三産業比重、非農就業者比重、城市人口比重分別低8個、11.8個和7.4個百分點,這説明江蘇經濟結構轉型任務還很艱巨。2.2001年蘇南除第三産業比重與標準值相比有4.5個百分點的距離外,其他9個指標均已達到或超過現代化標準。但蘇南現代化水準明顯高於全省平均水準的現實並不能代表該區域已基本實現了現代化,原因是英格爾斯現代化指標體系提出較早,標準值偏低,如每人平均GDP比目前世界平均水準低2000多美元,僅相當於現在高收入國家的1/9。

  江蘇省統計局等部門在揚棄已有各種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立足於區域現代化內涵,體現國際可比性的要求,構造出由經濟發展現代化、社會結構現代化、國民素質優良化、生活品質現代化、社會發展協調化等五大類20個指標組成的現代化目標體系,並確定標準值、賦權和採用綜合指數法進行評價,用以衡量現代化所處的基本狀態。其階段劃分為:1.準備階段,綜合評分值在60%以下;2.發軔階段,綜合評分值在61—70%;3.擴展階段,綜合評分值在71—80%;4.爬高拉升階段,綜合評分值在81—90%;5.基本實現階段,綜合評分值在91%以上。以此測算的江蘇現代化進程綜合評分值為73.5%,即已完成現代化的發軔和起步階段,正處於向現代化目標邁進的擴展階段,經濟結構、社會轉型等各個方面呈現一種加速度變動態勢,其所蘊含的現代化內涵將逐步凸顯。

  毫無疑問,蘇南地區是中國現代化實踐最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這一地區在社會生産方式發生急劇變革的同時,現代化建設也在全方位快速向前推進。根據“江蘇基本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測算,2001年蘇南地區基本現代化進程綜合評分值達83.9%,處於現代化的爬高拉升階段,正全力向基本現代化的巔峰衝刺,標誌著該地區實現現代化關鍵時刻的到來,並假以時日,極有可能演變為成熟的現代化示範地區。

表二   2001年蘇南基本現代化進程綜合評價表

 

單位

標準值

權重

實際值

評價值

1、經濟發展現代化

0.25

0.700

1)每人平均GDP

美元

8000

0.40

3016

0.151

2)外貿依存度

%

45

0.30

67.9

0.300

3)工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

55

0.30

45.6

0.249

  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

%

65

53.9

2、社會結構現代化

0.25

0.854

4)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

%

8

0.25

5.2

0.250

5)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

%

55

0.25

40.5

0.184

6)城市化水準

%

65

0.30

52.4

0.242

7)非農業勞動者佔社會勞動者比重

%

85

0.20

75.5

0.178

3、國民素質優良化

0.16

0.869

8)每人平均預期壽命

72

0.25

72以上

0.250

9)成人識字率

%

95

0.20

93.8

0.197

10)每萬人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者

900

0.30

665

0.222

11)每千人擁有醫生數

2

0.25

1.6   

0.200

4、生活品質現代化

0.19

0.886

12)恩格爾系數

%

30

0.30

41.2

0.218

13)每人平均攝入蛋白質

/

90

0.28

89

0.277

14)每人平均居住面積

m2

40

0.22

34.7

0.191

15)電話普及率

/百人

40

0.20

71.0

0.200

5、社會發展協調化

0.15

0.951

16)人口自然增長率

3

0.17

1.3

0.170

17)社會保障覆蓋率

%

95

0.23

80左右

0.194

18)失業率

%

4

0.20

3.54

0.200

19)貧富差距

4

0.18

3.6左右

0.180

20)“三廢”綜合治理率

%

95

0.22

89.6

0.207

 

1.00

0.839

   注:失業率為城鎮登記失業率。

  從“表二”可見,蘇南現代化優劣勢並存,既應看到成績,也不可盲目樂觀。茲分項評析如下:

  1.經濟發展現代化。改革開放後蘇南經濟快速持續增長,1979—2001年國內生産總值年遞增13.4%,,比1988—2000年世界經濟平均3.4%的增長速度快10個百分點。到2001年,蘇南每人平均GDP超出3000美元,比全省、全國平均分別高93.3%和2.31倍。但應當看到,與確定的現代化標準8000美元相比,蘇南的差距還是顯而易見的,只及標準的37.7%。蘇南國際化進程強勁,2001年外貿依存度達67.9%,其中出口依存度為37.4%,高於1999年世界平均36.2%和17.9%的水準。科技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增強,2001年蘇南工業、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分別達45.6%和53.9%,與發達國家60%以上的水準尚有距離,也表明蘇南依靠科技促進生産力發展的潛力很大。

  2.社會結構現代化。隨著工業部門的持續擴張,特別是製造業增長迅速,蘇南農業份額下降,服務業比重上升。2001年蘇南農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5.2%,低於發展中國家10%左右的平均水準,達到現代化標準值;服務業比重為40.5%,比全省平均水準高3.5個百分點,但低於1998年世界平均63.4%的水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及第二産業,是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弱項指標。蘇南是江蘇城市化發育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基本形成了以大城市為中心、大中小城市及城鎮發展並舉的格局,城市化水準已高於1999年世界平均46.4%的水準。由此農業中的“偽裝失業”減少,非農就業人口比重2001年已達75.5%。

  3.國民素質優良化。蘇南現代化加快推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的素質較高。據人口普查資料,蘇南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達72歲以上,高於世界平均66.5歲的水準,與發達國家的水準相若。由於教育投資的增加,蘇南人口文化素質提高。蘇南成人識字率為93.8%,逐步逼近現代化標準值。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大幅度增加,每萬人擁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者達665人,比全省平均水準高273人,相當於現代化標準的73.9%。醫療衛生條件有待於進一步改善,2001年每千人擁有醫生數達1.6人,僅略高於1990—1998年世界平均1.5人的水準。

  4.生活品質現代化。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在於增進社會福利,提高人的生活品質。2001年末蘇南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儲蓄額達1.35萬元,比全省平均高近一倍(93%)。據無錫市城調隊的一項抽樣調查,該市市區平均每戶居民家庭資産達24.2萬元,其中金融資産7.1萬,住房總價值15.2萬,家庭其他財産原值1.9萬;與1998年年底抽樣調查數據相比,居民家庭資産增高7倍。總體上看,蘇南居民生活的生存型需要早已得到滿足,處於發展型需要狀態,但離高品質的享受型需要還有距離。幾項代表性指標:2001年恩格爾系數41.2%,比發達國家的10—20%高20個百分點左右;每人平均日攝入蛋白質在90克左右,發達國家1994—1996年在100克以上,如美國為111克;每人平均居民面積34.7平方米,臨近現代化值,但設施配套率低;電話普及率達到現代化標準值,接近部分發達國家的水準。

  5.社會發展協調化。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現代化的內在要求。蘇南控制人口增長成效顯著,200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3‰,遠低於1999年世界平均12.7‰的水準,部分地方還負增長。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也取得積極進展,但仍是現代化進程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經濟學家一般認為,市場經濟國家充分就業時的失業率為3%左右。目前蘇南城鎮登記失業率已達3.5%,如果加上隱性失業,全部失業率要高一些,今後由於結構調整等原因,失業壓力可能還會增大,這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是不利的。在共同富裕方面,蘇南城鄉收入差距不大,2001年兩者收入之比為1.84:1,低於全省平均的1.95:1,但不同收入群體差距懸殊,如蘇南某市的一項調查表明,金融資産在不同收入戶中分佈不均,收入5萬元以上的家庭佔總戶數的12%,卻擁有24.3%的金融資産;1萬元以下的家庭佔總戶數的4%,但金融資産只有0.9%。蘇南改善生態環境品質仍然任重而道遠。

  三、蘇南現代化的現實羈絆和政策建議

  蘇南現代化的成功與否,不僅取決於如何在更大程度發揮現有的比較優勢,而且在於能否消除前進道路上的種種障礙。目前蘇南現代化固然遠遜於發達國家,就是與國內現代化先發地區相比在許多方面也多有不如。“表三”反映了蘇南五市和廣東五市主要經濟指標的比較情況。

表三   2001年蘇南五市與廣東五市經濟發展比較

 

土地面積

(平方公里)

國內生産總值

(億元)

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

(萬元)

第一産業佔GDP比重

%

第三産業佔GDP比重

%

出口依存度

%

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

(元)

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

(元)

蘇州

8488

1760

3.04

5.2

38.0

57.9

10515

5796

無錫

4650

1360

3.12

4.0

40.8

21.9

9454

5524

常州

4375

673

1.97

7.0

36.4

26.6

9406

4896

南京

6598

1150

2.06

5.1

47.3

41.4

8848

4311

鎮江

3843

503

1.89

6.7

38.1

12.3

7698

4191

廣州

3719

2674

3.80

3.6

54.0

36.0

14416

6446

東莞

2465

578

3.76

5.4

39.5

271.8

16938

7366

中山

1800

359

2.68

6.8

36.3

100.4

12803

6738

順德

807

389

3.61

5.3

39.5

65.7

15113

5282

深圳

1949

1908

4.23

0.9

46.5

162.6

23544

9869

  蘇南和廣東、浙江先進地區存在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觀念、政府職能轉變等因素的影響,也有市場配置資源、體制和科技創新等因素的制約。蘇南地區在未來發展過程中,要構築優勢,爭先進位,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結構層次不夠高。産業結構上,蘇南五市的三産比重除南京市略高(47.3%),其餘四市均在41 %以下。在工業內部,紡織、機械、建材、冶金等傳統産業的比重偏大,導致部分企業設備利用率較低。近年來,蘇南地區高新技術産業發展雖領先於全省,但真正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競爭力的技術和産品不多,而主要是以仿製、組裝為主。如蘇州市有81.7%的大中型企業R&D經費支出佔銷售收入的比重,低於國際上一般認為這一比重為1%以下就難以生存的水準。規模經濟上,既缺乏大而強的“大塊頭”企業,也缺少小而精的“精靈型”企業。工業整體集中度不高,繼而帶來低水準重復浪費和不合理競爭,地區資源的優化配置難成現實。

  (二)人才、資金要素集聚能力不夠強。近年來,蘇南地區開放度逐步提升,吸納了部分國際國內的資本、人力等生産要素,但從整體來看,蘇南目前尚未真正建立起生産要素合理流動的爭先創新機制,尤其是國際資本運作難度仍然較大,在綜合投資的硬環境和吸引人才的軟環境建設上,還有許多需要完善之處。從吸納人才來看,蘇南地區存在一方面急需大量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大量人才積壓流失並存的矛盾。與上海、深圳等地相比,蘇南地區的用人環境不夠寬鬆,人才流動配套政策還不完善,工資收入整體水準偏低,對人才尚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

  (三)區域內部經濟實力落差較大。從蘇南各市的經濟實力來看,差距懸殊較大,呈明顯的階梯形分佈格局。其中:無錫、蘇州位處第一階梯,經濟實力最強,國內生産總值均在1300億元以上,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3萬元;南京、常州和鎮江居第二層次,國內生産總值分別為1150億元、673億元和503億元,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在2萬元左右。經濟總量最高的蘇州和最低的鎮江相比,前者GDP是後者的3.5倍,財政總收入是後者的5.1倍,外貿依存度比後者高87.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分別是後者的1.37倍和1.38倍。區域內部經濟發展的參差不齊和不平衡,對提升蘇南整體水準尚起著較大的制約作用。

  (四)環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遏止。蘇南地區由於資源過度開採利用,環境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根本扭轉。地下水資源過量開採,形成地質災害和工業“三廢”排放嚴重超標,太湖水污染仍較重,以及耕地水源等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不夠,對蘇南地區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將産生嚴重影響,並成為制約蘇南走上生態城市良性發展軌道的重要因素。呼喚碧水藍天,降低蘇南地區污染物排放總量,加速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已成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提升蘇南現代化水準,對加速實現全省富民強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一是以體制機制創新提升市場化程度。蘇南地區要把增創體制機制優勢擺上突出位置,加快培育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實現公有資本的優化配置,建立規範的現化企業制度,實現私營個體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切實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二是以科技創新提升産業結構層次。蘇南要抓住世界範圍內結構調整的契機,在快速發展中實現技術跨越,提升和改造傳統産業,做大高新技術産業,努力掌握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技術,加快形成競爭優勢。運用現代服務技術迅速提升服務業水準。

  三是以開放型經濟的新拓展提升經濟國際化水準。調整優化出口産品、市場、貿易結構。牢牢抓住當前台資踴躍進入、跨國公司搶灘中國市場這兩大機遇,力爭招商引資取得更大成果,努力在參與國際分工中獲得最大收益。

  四是以生産要素的高效配置提升城市現代化水準。強力實施城市化戰略,努力使蘇南成為全國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重點建設好南京都市圈和蘇錫常都市圈,增強對生産要素的集聚能力和對區域經濟的輻射帶動能力。

  五是以人才新高地的構築提升人力資源水準。經濟、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著眼于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建立起有效的育人、用人、引人、留人機制。

  六是以人為本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富民為本,堅持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兩個文明共同發展,使廣大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成果。(江蘇省統計局綜合處 劉興遠)

國家統計局2002年09月17日


江蘇外貿進出口持續升溫
江蘇重建“菜籃子”
江蘇上半年利用外資增長35.8%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