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政:實現新型工業化須三方入手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必須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就新型工業化的問題進行了多方探討,本報記者為此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呂政。他認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既要遵循發展中國家工業化的一般規律,更要認清和解決我國工業化進程中的特殊矛盾。

    呂政説,工業的增長和發展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居於主導地位,各地都把加快工業發展作為推進工業化進程的首要任務。從方向上看,這種選擇是正確的。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GDP比2000年再翻兩番的目標,今後18年工業增加值平均每年需要增長9.5%至10%。問題在於,我國如何實現工業持續的快速增長?從供給層面看,工業的快速增長要受到資源與環境的約束。從需求層面看,要受到國內外市場需求增長的約束。

    呂政指出,新型工業化道路對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的要求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必鬚髮揮我國勞動力便宜的比較優勢。2001年我國國有製造業企業職工年工資為9600元,城鎮集體所有制製造業企業職工年工資為6088元。按現行匯率計算,我國國有製造業企業職工周工資只有泰國的47.15%,馬來西亞的28.7%,南韓的9.2%,美、日、德三國的4%至5%。這種情況表明,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産業具有比較優勢。由於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長期存在,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城鎮有大量失業人群,使得勞動力便宜的比較優勢將會長期保持。我們必須繼續發揮這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

    第二,用資訊化帶動工業化,其主要任務包括:一是發展以微電子技術為先導的電子資訊設備製造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發展電子資訊增值服務業;三是推進企業經營管理資訊化的和電子政務,提高企業經營管理和政府的工作效率;四是用資訊技術對國民經濟各個部門進行改造,提高社會再生産的效率。

    第三,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産業與傳統産業之間的關係。前兩年曾出現過一種片面認識,即認為全球已進入以資訊技術為先導的知識經濟時代,工業經濟時代已成為過去。新經濟的出現,將不再發生傳統的經濟波動。事實表明,這種判斷不符合實際。在美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上世紀90年代,電子資訊産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只佔33%,汽車産業、建築業等傳統産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佔2/3。從經濟發展階段看,美國已進入後工業化時期,而我國傳統産業還有繼續發展的空間。高新技術産業與傳統産業之間的關係,不是替代與被替代的關係,而是改造與被改造的關係。因此,我們必須實行兩條腿走路,實行發展高新技術産業與發展傳統産業並舉的方針。 (毛歡喜)

    

    經濟參考報 2003年3月11日


經濟參考報:知識原創性是新型工業化的核心
陳耀:生態工業——新型工業化的重要方向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李恩強:確立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國家計委副主任汪洋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董輔礽:新型工業化不排斥傳統産業
吳邦國:中國要堅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新型工業化道路究竟怎樣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