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縱觀中國幾千年人口發展、資源變化、環境變遷的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下三種基本趨勢:一是中國總人口數量不斷增長,形成了中國龐大的併發膨脹的總人口、老年人口及勞動人口群的基本格局;二是中國的資源消耗總量不斷擴大,已臨近它的開發極限,與此同時每人平均資源跌落到歷史上的最低點;三是中國生態環境與主要的自然支援系統嚴重惡化,在每人平均GDP仍屬於世界後列的情況下,環境污染已達到發達國家五六十年代的水準,並正以最嚴峻和最脆弱的生態環境承載著最多的人口數量及其最大的活動能力。

    這些難以改變的客觀趨勢十分清楚地表明:由經濟能力的低下與生態環境惡化的雙重困境,以及由高人口壓力、低承載能力;高資源需求、低供給能力;低環境投入能力、高環境的先天脆弱性等眾多的兩難選擇,構成了中國工業化與發展經濟的長期挑戰,從而也決定了中國工業化發展的艱巨性與長期性。中國的工業化按傳統的發展模式來趕超發達國家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據自己的國情和利用國際環境變化提供的機會來尋求新的發展方式。

    廣東的工業化進程已由以工業資本的形成、産業規模的擴張和大量人口的非農化為主要特徵的工業化初期階段,進入到以工業技術的提升、産業結構的調整、農村人口城鎮化和人口素質的改善為主要特徵的工業化中期階段。

    在這一階段,廣東工業化的重要任務是以資訊化推動産業結構升級、提高生産效率和增強國際競爭力。從資訊化實踐看,資訊化的作用廣泛涉及到提高技術水準、擴大經濟活動範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推動制度創新等諸多方面,資訊化帶動工業化具有全面性和全過程性。

    首先,資訊産業發展本身就是資訊化帶動工業化的內容。根據産業結構理論,一國工業化演進過程就是産業結構的高級化過程,是新興産業發展並在經濟結構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的過程。資訊産業是當今新興産業的代表,資訊産業的發展和在經濟結構中比重的提高,就是産業結構升級,是工業化向高級階段演進。

    其次,資訊産業發展還能帶動其他相關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從國內外實踐來看,資訊産業的迅速發展對鐳射、超導、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的帶動作用很大,還在相當程度上推動了機器製造、儀器儀錶、生物技術、海洋技術和空間技術的發展。

    第三,資訊技術能夠提高傳統産業技術水準。目前,世界上衡量一個國家産業技術水準的高低,主要看産業技術中資訊技術的含量。20世紀末,發達國家傳統産業通過智慧化、數字化、網路化等資訊技術改造,實現了生産的機械化、自動化和智慧化,使生産能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做出迅速響應,提高了産業技術水準。

    第四,資訊技術能夠提高技術創新能力。電腦網路技術的應用,可在最大範圍內配置和整合技術創新資源,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對於各級政府來説,推進資訊化進程,重要的是研究和掌握資訊化、工業化的規律,把握它們的相互關係,在分析和比較的基礎上,選擇和確定好政府工作的重點和策略。

    一是要擺正政府的位置,理順政府與企業的關係。企業是資訊化的主體,政府的重要責任在於給企業創造一個有利於推進資訊化的環境。這包括:建設好資訊化的基礎設施;制定和實施資訊化建設的法律制度規範;形成有利於人才成長、知識更新的環境,特別是改善教育和培訓的條件,創造有利於吸引人才和發揮人才能力的企業體制與社會環境。

    二是要依據廣東各地的具體條件、發展狀況及人力與社會資源特點,選擇推進資訊化的突破口和重點。由於各地工業化的程度不同,産業結構不同,擁有的人力資源和其他社會資源的條件不同,因而,各地在推進本地資訊化之時,應當有不同的側重點和突破口。就全省總體來説,在繼續促進電子通信設備製造業和軟體業的發展與升級的同時,重點抓好傳統産業(包括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資訊化改造,全面啟動政府和社會資訊化工程,把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互相支援、相互促進的態勢,爭取在“十五”期間有一個新的突破。

    三是要研究、實施推進資訊化的重大決策和措施。包括資金問題、人才問題、技術開發問題、企業體制和政府運作機制問題等。(羅必良)

     《人民日報 . 華南新聞》2003年2月21日


海南副省長劉琦:海南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李恩強:確立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
國家計委副主任汪洋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新型工業化道路與中國環境高層論壇召開
吳邦國:中國要堅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新型工業化道路究竟怎樣走
江小涓:新型工業化“新”在哪兒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