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業化道路究竟怎樣走

    目前,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總人口大概是7億多,佔世界人口的11%;已經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共60多個,佔世界人口的不足20%。這些國家實現工業化一共花了200多年的時間。而中國有13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22%。也就是説,中國工業化就是要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內使全世界工業化人口增加一倍多,這必然對全世界工業化進程産生巨大影響,使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能源問題表現得更為嚴峻。其他已經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確實曾經走過一段以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為代價來推動工業化發展的道路,但當時工業化人口在世界人口中所佔的份額很小。中國人口太多了,如果中國也走那條路恐怕整個世界的資源、環境、生態體系都支撐不住。

    今天,在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中,成本、價格競爭會更加激烈。中國人消費的工業品在種類上跟發達國家沒有太大區別,彩電、電話、汽車等等他們用我們也用,但我們的收入卻與他們相差很多。發達國家的每人平均國民收入已達兩三萬美元,而中國的每人平均國民收入還不到1000美元。所以,在中國,許多産品必須便宜,才能符合消費者的購買力,否則就沒有市場。怎麼降低成本?當然要靠技術。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我國要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思路對我國全國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沒有資訊化的推動,製造業就不會有競爭力

    主持人: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今後我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對“新”的解釋中,要點之一是注重資訊化的作用。但從發達國家經濟發展路徑來看,他們往往是在工業化得到長足發展之後才進入資訊化發展階段的。我國在工業化的任務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強調資訊化的發展,是否面臨著內功不足的問題?

    金碚:強調資訊化的發展是由當今世界産業發展的新態勢決定的。發達國家經歷工業化進程時,資訊化還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更沒有形成資訊産業。它們的工業化過程就是製造業加速發展的過程。而今天中國進行工業化的過程中,出現了高新技術産業,特別是以資訊産業為代表的高技術産業。所以,中國的工業化必須處理好資訊化與傳統産業,特別是跟製造業之間的關係,解決好怎麼利用資訊化推動製造業發展的問題。現在,如果不利用資訊化來推動製造業發展,製造業就不會有競爭力,也不能保證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

    胡春力:我們現在提出的以“資訊化促進工業化發展”中的資訊化與發達國家後工業時代中的資訊化不是一個概念,後者表示經濟發展的一個階段,而前者更多側重技術層面。資訊化和工業化不是互相對立、非此即彼的關係,重視資訊化的發展是指要利用現代技術手段來促進我們的工業化進程。資訊技術相當於現代社會中的神經系統,已經滲透到了經濟領域的各個層面———生産過程、行銷過程、管理過程都離不開它。

    現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一方面要有量的增長,還要有質的提高,資訊化在這裡面就起到一個很關鍵的或者叫先導性的作用。我們要實現産品資訊化、生産過程資訊化、市場需求和生産供給資訊化、決策資訊化、社會管理資訊化來提高我國傳統産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們一直説我國在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不利,很多産業處於産業鏈的最低端,靠知識取得的收入在整個收入中佔的份額很小。現在看來,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改變目前這種狀況的契機。

    主持人:過去我們主要憑經濟規模的疊加來實現經濟的快速發展,現在提出資訊化的概念也就意味著我國在今後的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更注重經濟增長的品質,或者説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一個上臺階的問題。

    金碚:促進資訊化的發展包含兩方面的含義:第一,資訊産業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産業,社會對資訊産品比如電腦、手機等有非常大的需求,我們當然不能忽視這方面迅速增長的社會需求,否則就會失去一個巨大的産業發展空間;第二,用資訊技術改造傳統産業,提高傳統産業的生産效率,也就是通過資訊化推動傳統産業特別是製造業的發展。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必定要使大批量生産的工業製成品面向大眾消費。比如當汽車還是只有極少數人可以擁有的奢侈品時,老福特就説要讓所有人買得起車,那就得降低成本,最終表現出來的就是産品降價和市場的迅速擴大。今天,在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中,成本、價格競爭會更加激烈。中國人消費的工業品在種類上跟發達國家沒有太大區別,彩電、電話、汽車等等他們用我們也用,但我們的收入卻與他們相差很多。發達國家的每人平均國民收入已達兩三萬美元,而中國的每人平均國民收入還不到1000美元。所以,在中國,許多産品必須便宜,才能符合消費者的購買力,否則就沒有市場。怎麼降低成本?當然要靠技術。隨著技術擴散過程的加快,一般的技術很快就可以被其他企業掌握。這時,管理、行銷環節就顯得更加重要。資訊技術可以使市場資訊迅速傳達到企業,使企業的採購、設計、生産、銷售部門充分溝通,減少中間環節、縮短生産週期,壓縮庫存,節約大量成本,並且能夠把消費者的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反饋給設計、計劃、生産、採購部門,使企業能夠很快生産出消費者需要的産品。所以,只有採用資訊化手段的企業,才能在市場中具有充分的競爭優勢。

    中國工業應該向裝備製造業方面發展

    主持人:現實中,我們也不得不面對這麼一個問題,發達國家在推進資訊化發展過程中伴隨著大量的失業,而我們現在即使不進行産業的資訊化改革,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

    金碚:在現行的國際經濟秩序中,資本和産品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動,勞動力卻不可以。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主要靠自身的力量來解決幾億農業人口的非農業化問題。工業化的含義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製造業高速發展,二是農業人口要轉化為非農業人口。現在,中國工業産值加上第三産業的産值,已經佔到國民生産總值的86%,按這個産值計算中國已經實現工業化了。但如果按照勞動力結構來算,農業勞動力還佔非常大的比重,這表明我們離實現工業化目標還有相當一段距離。十六大報告提到,必須解決好勞動力資源的有效利用問題。解決不好,中國工業化就會面臨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主持人:現在經濟學界對中國現在是應該優先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産業還是勞動密集型産業有爭議。有的經濟學家提出中國應該將發展的重點放在密集型産業上,因為這樣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勞動密集型産業一方面能提高各階層的收入,另一方面也能切實消除貧困。

    胡春力:我國在發展過程當中面臨很多困難,我覺得這些困難必須通過産業升級、提高我國的産業技術水準來解決。南韓以前跟發達國家水準相差很大,因為實行了追趕戰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不到30年,就成為歐美強勁的競爭對手。有的人從抽象理論出發而不是從中國國情出發來反對我國實行追趕戰略,使我國在發展模式選擇中多少受到了一些影響。

    現在我們的資訊化水準跟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我們稱之為“數字鴻溝”,這條鴻溝不是在縮小,反而有擴大的可能性。這就與我們的産業選擇戰略有關。勞動密集型産業需求彈性很小,供給彈性非常大。鞋、襪子、運動裝整個世界的需求量就這麼多,我一年買五套西服夠了吧,生活必需品就有這個特點,不管你收入增長多少,需求是相對固定的。供給彈性大就是誰都可以生産,門檻非常的低,進入工業化發展階段的國家都先從這個幹起,最後大家只能降價,增産不增收。在勞動密集型産業上的競爭,我們以後面臨的來自別國的競爭壓力會更大,就是中國內部企業之間的競爭也要把很多産品的價格壓到了成本價之下。片面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會受到世界市場容量的限制。為爭取更大的市場空間,我們應該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同時,加快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産業。

    本來我們的機電工業是發展中國家最強的,跟發達國家技術水準相差也不是很大。近些年來技術改造的投資直線下降,這個行業也就落後或者説衰落了。類似行業的衰落造成兩個結果,一是本行業技術逐漸散落,再一個就是工人的大量下崗。這些裝備製造業的衰落也使我國生産勞動密集型産品的裝備逐漸依靠進口。過去我國從原材料的生産到銷售有一個很完整的鏈,現在這個鏈斷了,我們對裝備製造的需要帶動了他國經濟的增長,而我們又增加了對國外技術、資本的依賴性。

    新型工業化道路究竟怎樣走

    金碚:從製造業的發展歷史來看,主要有兩類製造業:一個是加工製造業,一個是裝備製造業。大批量、標準化、生産線是加工製造業的最重要的特點。在工業化發展過程當中,加工製造業最基本的競爭方式就是成本價格的競爭。技術達到一定水準,品質達到一定標準,如果産品之間沒有差異,價格競爭的最後結果就是沒有利潤。沿海一些發達地區,比如上海、廣東,一些加工製造企業發展到一定水準後,他們發現儘管佔有的市場越來越大,但企業利潤越來越薄,甚至處於盈虧的臨界點上。發達國家也經歷過這樣的過程,往後就進入差異化競爭過程。裝備製造業的企業之間的競爭主要不是成本價格的競爭,而是性能、品質、行銷、品牌等等各方面差異的競爭,只有這些才能真正為企業帶來利潤,中國現在工業化發展已經到了這個階段。一些企業已經發現加工製造業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希望向裝備製造業升級。十六大報告提出産業升級問題,實際上也涉及到製造業本身的發展。現在製造業正處於一個由以加工製造業為主逐步向裝備製造業轉變的發展過程中。下一階段,中國工業應該向裝備製造業方面發展,否則中國工業化發展帶來的實際經濟效益和社會福利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新型工業化要靠“兩條腿”走路

    主持人:我國農村人口眾多,文化水準普遍較低,從事勞動密集型産業的生産對他們來説也許是最好的選擇,從國家的角度來説,也充分利用了我國的比較優勢,資訊化産業、高科技産業我們當然也要重點發展,但如何平衡兩種不同層次産業的發展?

    胡春力:目前我國就業問題比較突出,這關係到廣大城鄉居民的生活、社會的穩定,要想辦法以擴大就業為目標,儘量擴大勞動密集型産業。但靠一條腿不能實現工業化。競爭力有兩種,廉價勞動力是我們的一大優勢,但這個優勢跟發達國家的技術優勢、管理優勢比,人家的競爭優勢是擴大利潤的優勢,我暫且叫它升值競爭力,我們的競爭力是貶值競爭力,靠不斷降低收入、減少自己的利潤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所以還要有第二條腿,施行科教興國戰略,切實提高人們普遍的文化素質,促使産業結構的升級,用現代化裝備來武裝勞動密集型産業。勞動密集型産業的擴張是由技術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産業支撐的。

    金碚:中國現在不僅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也是一個處於體制轉軌時期的國家,還沒有完成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在工業化過程中,市場的作用會越來越強,市場在配製資源的過程中有自身的規律,會導致一些現象的必然出現,比如賣到世界上的中國産品會越來越多,這是市場調節的必然結果。市場調節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兩個因素,一個是市場調節本身有局限性,可能會産生一些負面的作用。當積極的一面發揮作用時,負面作用也會相伴而生。是市場的力量促使了中國充分利用了勞動力價格低廉的優勢,這不是誰想或者不想的問題,但同時也産生了一些負作用。第二就是市場經濟的競爭規則是人制定的,而在世界範圍內,這些規則往往是以發達國家為主制定的,首先體現了發達國家的利益要求。只要我們進入國際經濟,就必須遵守這些規則,沒有別的選擇。比如關於智慧財産權的保護,其實是發達國家對技術轉移和模倣設置的障礙,即以法律手段維護技術壟斷,以充分保證他們能夠獲得技術創新的利益。這也就意味著在這樣的制度下,誰不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誰就得不到更多的利益。現在,我國一些企業家已經越來越意識到這些問題的重要,並開始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産品。中國已經加入世貿組織,我們必須考慮在現有的世界經濟體制和經濟秩序下,如何適應國際經濟秩序,同時也要考慮選擇什麼樣的工業化道路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

    合理償還環境債

    主持人:新型工業化道路包含的第二層意思是必須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注意保護環境和保護資源。但也有聲音在説,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是經濟發展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金碚: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總人口大概是7億多,佔世界人口的11%;已經實現工業化的所有國家共60多個,佔世界人口的不足20%。這些國家實現工業化一共花了200多年的時間。而中國有13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22%,也就是説,中國工業化就是要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內使全世界工業化人口增加一倍多,這必然對全世界工業化進程産生巨大影響,使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生態問題、能源問題表現得更為嚴峻。其他已經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確實曾經走過一段以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為代價來推動工業化發展的道路,但當時工業化人口在世界人口中所佔的份額很小。中國人口太多了,如果中國也走那條路恐怕整個世界的資源、環境、生態體系都支撐不住。比如美國1億多人口消耗世界25%的油,如果我們也像美國一樣,整個世界的石油可能都不足以滿足我們消耗。

    況且,現在看來,這些發達國家也確實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美國等許多國家現在仍然在償環境債。不能説,發達國家走過的路我們都要走,這种先污染再治理的路對我們沒什麼好處。環境污染後生活品質下降,我們為什麼還要走?當然,一些國家對我們提出的關於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已經超出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所能夠承受的範圍,我們也不能無條件地接受。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對環境毫無影響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承擔多少代價,需要世界給予公正的解決。治理環境也要付出成本,比如會提高産品價格、影響産品競爭力。所以,在中國工業化的過程中,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實現可持續的發展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金碚 中國社科院教授;胡春力 國家計委産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中國經營報》 2002年12月02日


張卓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江小涓:新型工業化“新”在哪兒
十六大解讀:新型工業化“新”在哪?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開拓創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訪黨的十六大代表、首鋼黨委書記羅冰生
國有企業學十六大報告:決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訪十六大代表、安彩集團黨委書記李留恩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