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快 中日都有利

    近年,隨著中國經濟迅速崛起,日本國內出現中國發展對日本構成威脅,特別是對日本的製造業構成嚴重威脅,已經引起日本産業“空洞化”的論調。中國發展對發達國家的日本到底是“威脅論”,還是“互利論”?日本近年來是否出現産業空洞化?我們提出“互利論”,

    兩國戰略資源和産品各具優勢和劣勢,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我們大體上可以把與經濟貿易關係密切相關的戰略資源分為五類: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資本資源,知識技術資源,國際資源。通過比較,可以得出幾點結論:

    中國在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本方面要明顯強于日本。

    中國是世界上人力資本最豐富的國家,人力資本是中國各類戰略資源中最具實力的資源。根據歷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中國15-64歲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由1982年的61.5%提高到2000年的70.15%;同期15-64歲人口年增長率為1.97%,高於人口年增長率;15歲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由1982年的4.61年提高到2000年的7.11年,增加了54%;總人力資本(指15-64歲人口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的乘積)由1982年的28.8億年提高到2000年的63.14億年,增加了一倍多。其中人口轉變因素(15-64歲人口增長)貢獻為45.2%,教育水準提高因素(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增長)貢獻為54.8%。中國總人力資本佔世界總量的比重由1980年的17.6%提高到1999年24.0%,相當於日本的7.3倍,美國的2.8倍。

    中國是世界上的自然資源大國,實際利用主要自然資源居於世界第二位。中國總體自然資源1975年佔世界的8.54%,到1998年為9.88%在可使用主要自然資源中排世界第二,居美國(為15.85%)之後,是日本(為3.48%)的3倍。需要説明的是,中國人口占世界比重高於自然資源佔世界比重,每人平均自然資源佔有量和使用量低於世界每人平均水準,是不具有比較優勢的。

    中國在資本資源方面要高於日本。

    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總量比重迅速上升,還有提高的潛力。改革初期,中國資本資源相對短缺,1980年資本資源佔世界總量僅有1.276%。隨著對外開放和發展金融市場,這一比重在1990年上升為3.87%,1998年達到9.4%。1998年中國國內投資額佔世界總量比重為17.59%,已高於日本(為10.09%)。這是因為中國基本上屬於FDI的凈流入國,而日本則幾乎是FDI的凈流出國。但中國資本市場(指股票市場市值)佔世界比重為0.84%,遠低於日本(為9.09%)。總體看來,中國資本資源佔世界比重為9.4%,是日本(為6.9%)的1.4倍。

    日本在知識技術資源與國際資源方面要明顯強于中國。

    中國知識技術資源十分匱乏,日本相當於中國的近8倍。1980年中國知識技術資源佔世界總量比重只有0.79%,90年代由於因特網、行動電話迅速增長導致中國知識技術資源佔世界總量比重提高到1.85%,而日本則高達14.7%。

    中國利用國際資源方面能力相當小,日本相當於中國的4.8倍。中國利用國際資源佔世界比重很小,1980年僅為0.59%,到1998年提高為1.83%,而日本利用國際資源佔世界的8.80%。

    上述中日兩國資源稟賦各不相同,形成不同資源的比較優勢,有利於雙方通過進出口貿易獲取比較利益。這是貿易雙贏的條件和基礎。

    兩國産品存在各自的比較優勢和比較劣勢。

    我們利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國際經濟數據庫,計算了中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進出口顯示的比較優勢。研究表明:

    在進口方面,日本充分發揮了農業和礦産密集産品進口的比較優勢,其系數分別為1.950和2.027;與之相比,中國的資本密集産品進口的比較優勢明顯(為1.170),而在農業密集産品進口、勞動密集産品進口和礦産密集産品進口方面都要低於日本和美國的水準。産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中國在進口方面實行“半保護”和“半開放”的混合政策,大大限制了中國對緊缺資源的進口。

    在出口方面,中國在勞動密集産品出口比較優勢系數為3.561,遠高於日本和美國;農業密集産品出口比較優勢系數為1.023,略低於美國(為1.094),但遠高於日本(為0.0862);礦産密集産品出口比較優勢系數為0.549,略高於日本(為0.1794)和美國(為0.3535)。日本資本密集産品出口的比較優勢系數為1.488,略高於美國(為1.197),遠高於中國(為0.5358)。

    通過對中日兩國顯示比較優勢系數的動態研究,我們發現日本在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上的比較優勢系數呈下降趨勢,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在這一領域幾乎不再具有比較優勢,而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上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且在不斷上升。日本在農業密集産品出口和礦産密集産品出口方面也幾乎不再具有比較優勢,但其資本密集産品出口的比較優勢系數是呈上升趨勢的。與日本相比,中國還在農業密集産品出口方面具有一些比較優勢。按照貿易互利原則,中國應當充分利用進口資本密集産品的比較優勢,日本應當充分利用進口勞動密集産品的比較優勢;兩國可能在進口礦産密集産品方面具有競爭性。

    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合作大於競爭

    日本國家競爭力明顯高於中國家競爭力。

    國家競爭力的意義就是國家生産力,即能夠生産適應市場檢驗且擴大國民收入的商品和服務的能力或程度。根據《2000年全球競爭力報告》的統計,中國的增長競爭力排序由1999年的第32位下降到2000年的第41位,日本的增長競爭力排序也由第14位下降到第21位。中國的現實增長率指數排序由1999年的第49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44位,而日本的現實增長率指數排序一直處在第14位。

    中國與日本市場競爭程度相當小。

    根據日本産業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在美國市場,中國與日本的競爭關係從1990年的3.0%上升為2000年16.3%。

    中日兩國産業分工十分明顯:中低技術産品與高技術産品。

    日本産業經濟研究所的研究表明:中日之間競爭的主要領域集中在中等技術産品上,高技術産品領域日本佔有競爭優勢,而低技術産品領域中國則佔據競爭優勢。

    在高中低技術製成品出口方面,日本比中國佔有明顯的優勢。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資料,1999年日本高技術産品的出口額為1048億美元,佔其製造業出口總額的27%;中國高技術産品的出口額為296億美元,佔其製造業出口總額的17%。在低技術産品出口額方面,日本也相當於中國的近2倍。

    總的來看,日本國際競爭力大於中國,中日兩國在經濟、産業、貿易等方面互補性大於競爭性,合作領域多於競爭領域。

    日本企業海外投資首選中國,是一種典型的市場行為,有利於提高日本産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日本貿易振興會對日本2567家企業進行的“為迎接21世紀日本企業海外直接投資戰略的現狀和前景”的調查顯示,2002-2004年期間將增加海外直接投資的企業佔49.1%,日本企業的投資目標選擇地,依次為中國(95.7%),美國(39.7%),泰國(31.0%),印尼(15.0%),香港(14.3%)。日本企業增加投資的主要目的是:擴大在投資地市場的生産和銷售(77.1%),削減成本(37.7%),向第三國市場擴大銷售(26.4%),配合日本國內生意夥伴企業的海外投資(25.4%)。

    日本經濟産業省2002年2月公佈了一項關於日本企業向海外轉移生産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平均每7家製造業企業中有1家在過去數年間向海外轉移生産,轉移的地區近80%。在亞洲,其中40%的企業選擇了中國。報告還顯示,日本企業向海外轉移生産中,佔80%的是勞動密集型的組裝和加工業,另一部分是子公司或零部件生産廠家,為在當地進行組裝加工的母公司或為相關客戶提供配套産品和散裝零部件。日本的研究開發部門則幾乎沒有向亞洲地區轉移。

    這説明,日本近年來向國外特別是向中國轉移生産和投資是正常的市場性行為,以便降低勞動成本和交易成本。近年來日本的國際競爭力有所下降,這與其國內市場開放程度較低,生産成本過高有關。而日本製造業向境外轉移包括向中國轉移,其主要目的是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趨勢,是進行國內的産業結構調整,以提高本國産業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崛起對日本意味著巨大的發展機會

    一個國家發展的生命週期看大體要經歷5個時期:準備成長期、迅速成長期(經濟起飛期)、經濟成熟期(經濟強盛期)、停滯期和衰落期。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進入經濟起飛期,80年代進入經濟強盛期,90年代進入經濟停滯期。日本是否進入衰落期,還取決於對內的制度改革與對外的市場開放。相比而言,中國經歷了準備成長期(1949-1978年),經濟起飛期(1978-2020年),我們估計2020年以後將進入經濟強盛期。21世紀中國的崛起將成為人類發展的最重大事件,也是不可避免的歷史發展趨勢。

    世界銀行《2020年的中國》(1997)一書曾指出:中國的經濟崛起為世界發展帶來機會,就如同美國在19世紀、日本在二次大戰之後的經濟起飛一樣,成為世界經濟增長和貿易增長的驅動力之一。該書中明確提出:“到中國去投資,分享中國的收益增長。”

    這份報告估計,到2020年左右,中國出口總額將達到世界總量的10%左右,可能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中國的經濟增長與經濟國際化,對發達的工業化國家至少有以下重要作用:

    第一,中國的發展對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産品産生了巨大的需求,對這些産品的進口增長率至少要比平均進口總額增長率高出2到2.5個百分點。第二,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出口增長可以滿足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對勞動密集型産品的巨大需求。第三,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展,工業化國家會將大量勞動密集型産品的生産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轉移到具有豐富勞動力資源、巨大市場、飛速發展的中國。實際上早在1975年,工業化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就業人數就呈明顯下降趨勢。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四大製造業國,預計在2005年成為全球第三大製造業國,居美國、日本之後。中國的製造業具有5大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巨大的國內市場,強有力的政府支援與指導,擁有數量較大的海外華人和海外留學生。

    總之,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持續的經濟國際化進程,給全球經濟帶來的是空前的機遇而不是威脅和災難,對日本而言自然也不例外。(胡鞍鋼: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 國情研究中心)

    經濟參考報 2003-1-22


中國的崛起是機遇不是威脅
崛起的中國拉動亞洲經濟
中國向全球輸出通縮是言過其實的結論 
強勢進口使"威脅論"不攻自破
質疑中國威脅論:威脅還是機遇? 
日本工業新聞:中國是威脅嗎?
項懷誠批駁"中國威脅論"併為全球會計界革新獻策
中外專家抨擊“中國製造威脅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