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報:外資強勢突圍零售業

    走過2002,中國零售業的故事越來越微妙。

    歷數2002年的外資突進與政府規範的典型事件,前進的脈絡自然清晰可見。

    2002年6月的家樂福整改事件,讓外資零售商中國違規開店再次成為關注焦點;10月,世界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公司與中信集團攜手,首次進入上海市場;12月,麥德龍表示,將在未來3至5年內在中國投資3億美元,以便在中國12個主要城市新開40家店舖;接近年底,一向謹慎的沃爾瑪宣佈其進入北京市場的第一家分店已拿到最後一道批復文件,2003年5月將如期開店。外資商業企業仍然在尋找突圍的機會。

    整改風波再起

    中國零售業市場特殊的開放過程決定著它的發展方向更為複雜。與家電業相同,中國零售業的開放由來已久,國內零售商早已與外資體驗過激烈競爭的感覺,但與眾多正在開放的行業不同,中國政府雖然有外資最多持股65%的明文規定,但地方政府私準的政策“突圍”卻成為主流。中國政府的統計數字顯示,截至目前,正式得到國務院批准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商只有28家,但實際已經進入中國的外資零售企業卻超過300家。

    地方政府的“短視”顯然是造成9/10的外資零售商違規開店的根源。不可否認,外資零售商可以迅速為地方政府減輕稅收與就業的雙重“壓力”,但會造成中央政府對此的控制力度由此削弱。此前,國家經貿委貿易市場局局長黃海曾在公開場合舉例,“曾經有同一個省的七個部門向同一家外商發出邀請,而且許諾給予城市最好的地塊,各地政府普遍存在的越權審批現象,已經讓中國零售業的開放遠遠走在了政府開放的時間表之前。”

    由此,從2001年初開始的家樂福中國違規事件成為中國政府處理300家違規企業的風向標。2002年6月,中國政府勒令家樂福將其兩家全資擁有的位於哈爾濱、大連的超市至少35%的股權出售給中國公司,這無疑將家樂福的整改再次置於聚光燈下。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家樂福權威人士告訴記者,家樂福在中國的“冒進”政策與其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不無關係,但更重要的原因來自地方政府對於開放的各種承諾。

    但中央政府的決心顯然超出了許多人的意料。不但是家樂福需要轉讓現有分店中超過65%的多餘股份,其他300家違規企業也不得不同樣面對同一標準。至2002年底,國家經貿委與外經貿部官員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對於外資零售商的違規開店行為已基本整改完畢,中國希望能給予每個來中國發展業務的外資零售企業相同的機會,而不是讓守規矩的企業吃虧。

    中外格局之變

    但經歷著整改之痛的外資零售企業在整體上並沒有停下在中國的發展腳步。世界排名第一的零售商沃爾瑪不但在2002年10月與中國的中信集團簽下了合資協議,共同開發中國東部,特別是上海的零售業務,在2002年12月也順利拿到了北京分店的最後一道批文,結束了在北京和上海兩個重要城市的空白歷史。

    在中國走得最遠的家樂福則繼續在廣州、長沙等城市一一佈局,在2002年的前9個月裏,順利將中國業務收入做到了9億美元。

    雖然中國政府審批外資零售企業的速度在2002年並沒有變得更快,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外資所佔份額也僅為全市消費總額的8.5%。但外資企業似乎已漸漸找到了在中國做生意的感覺。

    “最近一兩年中,大賣場已經成為外資企業在中國開業的主要業態,而其他的業態則漸漸減少。”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表示。與中小型超市和便利店不同,大賣場運營的關鍵不在於眾多數量的分店,這恰恰可以繞開漫長的等待審批的過程,也避免了最佳營業地點已被當地企業佔據的尷尬。而且,大賣場可以放下大量價廉物美的商品,這對於精打細算且追求方便的中國消費者更是充滿誘惑。

    顯然,大規模的貨流量對於擁有規模效應的外資商業企業來説,是最適合的方式。

    競爭環境的改變讓國內的零售商也有所觸動。中國最大的連鎖超市上海聯華在過去兩年裏,將旗下許多小型超市轉為便利店,一些較大的分店則擴建,與外資超市正面競爭。而一些較小的國內零售企業則或主動、或被動地放棄了一級城市,轉而集中發展外資零售商暫時無法涉足的二、三級城市。中外競爭已從開始時的硬打硬撞向各自交叉、優勢競爭轉變。(王禮)

    

    《國際金融報》2003年1月7日


做好單店是關鍵——關於如何應對國外大型零售業挑戰的對話
中國經營報:外資力拓內地市場版圖零售業潛伏巨大産業風險
2002中國零售業白皮書出爐 詮釋行業發展總體情況
北京商業零售企業重組時隔一年生變
國家經貿委:零售業開放要嚴格執行時間表
海峽時報:中國零售業步入戰國時代
中國零售業前途已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