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十六大代表中的大學校長黨委書記

     中國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湯洪高——培養什麼樣的人才至關重要

    湯洪高書記謙遜地微笑著,見面第一句話是:“我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科研人員,微不足道。是歷史給了我機遇,是黨的需要,使我走上大學教育管理崗位。”

    湯洪高將自己的成就和榮譽,真誠地歸功於黨的信任,師生的信任。

    湯洪高總是在思考把學生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的問題。就在十六大召開前夕,他在學校的一次大會上還疾呼:“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人才!”

    他認為,高素質的人才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和創新能力,而且還必須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高尚的道德水準,以及對國家和民族強烈的責任感和獻身精神。只有把知識教育和理想、道德教育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需要的合格人才。

    “我們在黨建工作中注意抓四個結合,即把‘三講’教育與建設一流大學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把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與推進大學素質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把校園網路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緊密結合起來,把黨的建設與大學創新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説起新時期大學黨建工作,湯洪高書記如數家珍,娓娓道來。

    幾年前科大設立了網站,很多大學生都去上BBS,湯洪高常作為其中普通的一員,上去和同學們聊天。

    一次有位學生在網上發了一篇長長的“中國崩潰論”,湯洪高把他找到辦公室,這位同學一時緊張得説不出話來。

    沒有一句嚴厲的訓斥,湯書記耐心地和這位同學一邊聊天,一邊查閱各種國內外的資料,後來還多次和他聯繫,鼓勵這位同學參加社會實踐。終於有一天,這位同學真誠地表示自己錯了。

    “大學生年輕、好奇、容易偏激,有這樣那樣的思想可以理解。關鍵是如何做好疏導,要真正成為他們的朋友,用事實和知識進行引導”。

    湯洪高十分注重培養人才的正確觀念,他總結出“寬厚深,精深活”的6字方針。

    因為經常深入到大學生中間,湯洪高對他們的各種需求特別是精神需求非常敏感。

    針對大學生中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心理比較脆弱的特點,湯洪高多次組織召開師生座談會,除了聘請一些心理諮詢專家來講課外,還在學校設立心理諮詢中心,配備專職心理教師,同時常年聘請病理專家,既進行實際治療又在學術上開展研究。

    為了更好地擴大學生的視野、陶冶其情操,學校還開展了諸如科學考察、製作手工藝品、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一定要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做事先做人,要有誠信精神、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創新精神。促進人的整體素質的和諧發展,注重陶冶人性、鑄造健康飽滿的人格。”

    湯書記深有感觸地談到,正是因為強調了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思想得到不斷交融,學科建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像量子力學、火災科學、生命科學等學科,都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談到13年學校人才培養的變化,湯書記列舉了一個對比數字:13年前,他剛到科大時,學生黨員只佔全校學生的0.89%,研究生黨員只佔2.5%;如今,科大學生黨員已經佔到9%,研究生佔到17%。

    ■個人簡歷

    湯洪高,63歲,中國科技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晶體物理學家。中共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十四屆、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2001年增補為中央委員,是高校校長、黨委書記中惟一的中央委員。

    曾任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黨組書記、副院長,中國科技大學校長等職,長期從事晶體物理、晶體生長和光學特性、鐳射技術等領域的研究。

    山東大學校長展濤——全方位開放對大學校長提出新挑戰

    談到以一個全方位、開放式的發展戰略構建未來的山東大學,展濤若有所思地説:“這對於大學校長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和要求。”

    展校長告訴記者,這次黨代會討論時他專門提到,中國大學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應該承擔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這對大學和大學的管理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大學校長必須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積極主動地進行東西方文化和學術的交流和對話,參與國際競爭,在發揮自身傳統優勢的同時,吸收所有對我們有益的東西。

    “比如有一種説法,認為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離社會現實較遠,其實這是一種誤解。”

    展濤説,他到美國華盛頓大學訪問時,有一件事給他印象很深,刺激也很大。

    介紹完該校産生的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校長自豪地對一名從事社會學研究的教授進行了鄭重推介。這位教授的研究課題是“個人發展賬戶”(漢譯),是針對扶貧救濟進行的一個研究項目。這位教授提出了很多新見解,比如他認為:扶貧救濟資金要用於孩子教育,或用於個人發展教育培訓,而不應一擲千金地去買豪華小汽車。

    這位教授的研究課題引起當時的克林頓政府的高度重視,他的主張后來成為美國全國性的法律和政策,對影響、推動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展校長説:“人文社會科學要更多地關注社會現實問題。作為學者,在承擔著學術責任的同時,也肩負著社會責任。”

    山東大學近年來組織學者研究社會現實問題,同時在交叉邊緣學科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賦予了傳統人文學科新的時代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社會發展”是山大承擔的11個國家“211工程”項目中的一個課題。與過去不同的是,它不是一種純粹從書本到書本的理論研究,而是更緊密地與社會現實相結合,重點研究農村問題,包括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問題和社會穩定問題。

    展濤把今天大學的發展方向和應該發揮的作用概括為:適應社會需求,推動科技發展,引領文明進步。他説,這也體現了大學理念的與時俱進和創新。“我們將適應社會需求放在第一位,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進行科學研究,推動科技發展。同時要引領社會文明進步,研究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探求科學發現、科學真理。”

    展濤在談到要在宏觀上設計一所全方位開放型大學時,提出“中國呼喚職業化的大學校長”這個新命題。

    他説,目前大學校長大部分都還是學術、管理雙肩挑。而在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大學,校長、院長都已基本職業化,在了解學術、教育規律的同時,具備現代大學行政管理者的素質。如果一定要求校長是出色的學者,同時又是出色的管理者,恐怕不切實際、勉為其難,不利於學校的發展。

    在去年舉辦的一個中英校長論壇上,“職業校長”成為一大熱點話題。

    展濤説,當時自己沒有隱諱地談了想法:“我認為一個職業化的校長,必須具有企業家的素質,懂得經營管理和市場運作的知識;具有社會活動家的素質,能夠高效、廣泛地進行各種社會交流,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具有外交家的素質,能夠從事國際學術、教育和文化交流。”

    “我理解這是江總書記對大學書記校長提出的成為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要求和期望在新時期的具體體現。”

    展濤補充強調説,一個職業化的校長,當然應該具備學者的背景和氣質,這樣才能把握教育規律,才能和教授們、學者們成為朋友,以一種知識型、開放型、創新型姿態,融入學校建設和發展中。

    “大學是年輕人聚集的地方,它必須是充滿活力、充滿激情的。”

    在充滿活力和激情的展濤眼裏,今天大學發展的空間、資源、機遇和潛能都是無限的,也是特別富有挑戰性的。他認為,真正實現全方位、開放式發展戰略,首先是觀念開放。在適應高等教育大發展的環境下,如何來確定自己發展的理念和目標,這是觀念上的開放。另外是內部管理上的開放和創新,也要與時俱進。適應競爭的需求,要打開校門,走出去海闊天空。

    對於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世界“十大傑出青年”等成就和榮譽,展濤謙遜地不願多談:“在這個富有挑戰性和充滿發展機遇的時代,要使自己成為一名稱職的大學校長,我還有許多事情要做。”

    ■個人簡歷

    展濤,1963年4月生,山東省兗州市人,1979年入山東大學數學系學習,先後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87年留校任教,先後任講師、副教授;1991年獲德國洪堡基金會獎勵基金,赴德國弗萊堡大學從事合作研究;1993年晉陞為教授和博士生導師;1995年任山東大學副校長;2000年7月22日,原山東大學、山東醫科大學和山東工業大學合併組建為新的山東大學後,任山東大學校長,是目前全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

    同濟大學校長吳啟迪——

    為優秀海歸提供發展平臺

    吳啟迪在黨代會上心裏還掛念著一件事:與重慶市聯合進行的一項中德合作項目月底即將簽字。

    “我對這項合作充滿信心,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本身有很多優秀的人才參與,不少還是近兩年從德國等地回來的留學人員。”

    1981年底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後,吳啟迪到愛因斯坦的母校———瑞士蘇黎士理工學院繼續深造。1986年,博士畢業的吳啟迪婉言謝絕了導師和朋友的邀請,回到祖國,在同濟大學從事科研工作。

    “雖然當時學校領導也很重視,但由於客觀上沒有吸引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的一系列政策,所以條件還是艱苦的。住房不用説了,沒有科研經費是最讓我頭痛的事。現在留學回國人員的條件比我當初不知要好多少倍。”

    艱苦創業,白手起家,吳啟迪在學校領導的支援下努力工作,很快成為自動控制研究室主任,並爭取獲得設立博士點。

    “也許是這段時間我在籌措經費、帶領團隊上表現出一定的組織能力,1989年我被推上校長助理的崗位,開始從事大學行政管理工作”。

    吳啟迪一步步成長,一直到擔任校長,她始終以一名普通員工的心態對待工作,“這樣可以設身處地為教職員工著想”。

    13年來,隨著國家留學回國人員政策的變化,同濟大學也加快了吸引“海歸”的力度,特別是近5年來的變化最大。吳啟迪描述“引進三階段”:首先是個別引進,其次是結合長江學者計劃等,制定配套政策引進,現在則已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體系,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引進人才,並採取了靈活機動的“人在彼地,才留此地”的柔性用人政策。

    30多歲的萬鋼在德國博士畢業後,擔任了奧迪公司的高級經理。吳啟迪幾次到德國訪問,都和這位同濟校友交談,每次都告訴他許多同濟的變化,上海的變化,中國的變化。

    當同濟大學適應市場調整學科加強汽車專業設置時,吳啟迪誠懇地邀請萬鋼回來看看,學校還為萬鋼在上海組織了多場報告會。聽會的包括有關部門的領導、汽車界和教育界的人士等,學校同時聘請他為同濟大學兼職教授。

    “情感+機會+發展”———當萬鋼在很多德國同事、中國親友不理解的眼光中于2000年回到同濟時,他用這個算式錶明瞭自己的理由。

    同濟大學給予了他充分自由的學術研究空間。目前他已擔任國家863重點科技項目燃料電池汽車研究的首席科學家。

    “我們將在上海的‘國際汽車城’建立汽車學院,有巨大空間。當然,僅僅靠機會還不行,我們還在全方位服務回國留學人員上積極探索,比如提供創業平臺、支援科研基金、打破戶籍界限、解決子女就學,等等。”

    美籍華人科學家林正浩、林峰,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同濟的。曾經在英特爾等大公司工作的晶片專家林正浩來到同濟後,學校立刻根據他的專業優勢組建了一個設計中心,成為國家863計劃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在美國已經取得終身教授資格的林峰,回到同濟後成為專業領域國際學術交流中的一個重要紐帶。

    “同濟在不斷創新探索中發展自己,這使得很多海外留學人員將個人的發展與學校的發展聯繫得更緊。”

    同濟大學近幾年十分注重結合市場需求調整專業結構、開發交叉學科,如發揮土木建築的傳統優勢,開展環境藝術的設計。還有圍繞汽車研發設計的多個專業等。

    “我們引進各類優秀人才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和造就更多的新世紀複合型人才,為上海做更大的貢獻,為全國做更大的貢獻。”吳啟迪———這位溫文爾雅的女校長談到未來發展時,語氣堅定,充滿豪情。

    ■個人簡歷

    吳啟迪,1947年8月生,浙江省人。1970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無線電係無線電技術專業,1981年獲清華大學精密儀器係自動控制專業碩士學位,1985年獲瑞士聯邦蘇黎世理工學院電子工程系自動化專業博士學位。曾獲得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稱號。

    現任同濟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德學院院長、同濟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學科評審組成員(控制科學與工程),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智慧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科協副主席等。

    《中國青年報》 2002年11月12日

    


10年“孩子王” 今朝黨代表——訪湖北省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桃園溝村小學校長胡安梅
田長霖——美國名校第一個華人校長
藝術教育不是專業人才的專利
中美高校領導交流出奇招 做"影子"感悟對方
遲浩田會見美國國防大學校長
深圳5年實現校長職業化
大學都要綜合性研究型嗎?
中外大學校長論壇閉幕
高等教育,離大眾更近些
研究性大學應向教學傾斜
大學校長學到了什麼
大學校長學到了什麼
中外大學校長:中國大學向世界學習什麼?
北大清華校長質疑“10萬送上名校”的説法
中外大學校長論壇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