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爭霸“山雨欲來”

    一批一直傳聞準備進京發展的跨國商業公司——沃爾瑪、好又多、統一,在上個星期的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在北京正式簽約;而面對外來競爭早就想“造大船抗風險”的國內零售企業也終於在這個時間達成了合作意向——欲成立北京首都連鎖集團的小白羊、燕莎望京、億客隆等超市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

    跨國集團、超市航母同時簽約  超市爭霸“山雨欲來”

    11月7日,一個普通的時間。然而對於消費者來説,它意味著從此以後,你將可以更加隨心所欲地在家門口的一堆超市中的任何一家選購一瓶洗髮水或是一袋速食麵。這些可供你選擇的超市中,既有你已經習慣的本地的京客隆、物美,也有來自上海的華聯,或是沃爾瑪這樣的洋品牌。也許是寬敞舒適的購物環境吸引你,也許是你習慣某一家高效優質的服務,或者就是商品本身的物美價廉。

    有時候,競爭對於一方來説是殘酷無情,而對於另一方就是偷著樂。

    11月7日,在北京市商委主持的簽約儀式上,沃爾瑪與石景山的一家合作單位簽約,這位行業巨頭將其進京的第一家店開在了石景山;與此同時,台灣統一集團和北京市糧食集團合作,成立統潔公司發展在京的超市和便利店業務;台灣好又多集團則與中國友誼集團確立合作關係——成立中友好又多集團,計劃在國內開店100家。

    就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國內本土打造的“超市巨無霸”也簽訂了合作協議。在北京市商委的積極推進下,一支由小白羊超市、億客隆超市、燕莎望京超市等組成的年銷售總額超過30億元的“聯合艦隊”將出現在消費者的各家門口。政府有關部門還表示,經過整合後,北京還將醞釀成立打破區縣範圍的大型連鎖集團,以形成規模優勢,達到資源共用。

    整合的具體方案還沒有最終確定,大概會有兩種方法:各家超市的名稱不變,在前面加上如“首連集團“的冠名,或者採取根據超市的業態分類的方式,如大賣場、普通超市、便利店,將各家超市的名稱各冠名一種業態。

    聯想到3個月前北京西單、超市發和上海華聯聯手的首家華聯超市落戶北京,聯想到上海華聯稱它的目標是在全國每個中心城市開設100家連鎖店,熟知內情的專跑商業口的記者們甚至用“不寒而慄”來形容即將到來的“超市大戰”。就像一位剛剛參加了簽約儀式的超市經理坦言,“無論洋超市還是本土超市,從他們笑容可掬的態度中,我卻分明感到了殺氣騰騰。”

    洋品牌要做“單打冠軍”  本土超市力爭“團體奪魁”

    日前,第三屆中國連鎖業會議暨中國超市博覽會在上海舉行。

    一次普通年會,卻引來了聯華、華聯、農工商、沃爾瑪、家樂福、普爾斯馬特等國內外連鎖商業巨頭的爭相參與。業內人士明晰:普通的年會卻有著極不普通的背景——中國加入WTO後,如何對中國這個零售大市場重新審視和擴大市場份額。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説,近年來進入國內市場的外資零售企業,其主力業態幾乎都是大型綜合超市和倉儲商場,經過一段時間的本土化建設後,大都由磨合期進入大規模擴張階段。

    國家經貿委市場局有關人士表示,中國加入WTO後的三到五年內,將逐步取消外商進入國內商品市場的一切限制,國內超市行業必然受到很大壓力;未來幾年內,外商很可能在國內超市企業排名中佔據領先位置而成為“單打冠軍”,而整個國內超市將佔據較大比重的市場份額,成為“團體冠軍”。

    按照中國商業聯合會資訊中心有關負責人的説法,從現在開始,北京的超市已經進入了重組時代,因為就超市這個業態而言,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重組是必由之路。以規模性整合達到規模性行銷,是中國零售業應對國際零售巨頭的唯一對策。

    “物美為家”的本土化優勢VS“天天平價”的沃爾瑪風格

    用物美綜合超市副總裁崔向全的話説,“我們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作為洋超市的領軍人物,沃爾瑪的管理相當到位。它的管理經驗、行銷思路、企業文化堪稱是世界零售業界的典範。早在80年代初期,沃爾瑪總部就建立了自己的商業衛星系統,它所擁有的數據庫僅次於美國宇航局,是世界上最大的民用數據庫系統,它使沃爾瑪的管理人員可以隨時得知萬里之外任何一家分店的運轉情況。沃爾瑪在全球有4000家分店,但它的核心戰略卻非常簡單——天天平價。

    而作為北京本土連鎖零售企業的代表,物美7年來自我形成的“物美模式”也為業內廣泛仿傚,它的大連鎖、大上市、大配送的三大戰略使其成為北京地區連鎖零售的龍頭企業之一。

    崔向全説,幾天前,我們剛剛成立了物美發展學院,專門用於人才培訓,物美一直以來在員工中推行的理念是“物美為家”,本身擁有博士後身份的集團董事長張文中更強調要讓高素質人才和高科技含量進入商業零售行業。此外,物美還在與IT産業、與第三方物流、與其他合作夥伴的聯合上不斷加大力度。

    針對一些權威人士提出的“外資進入中國流通業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資金不足的問題,而且帶來了先進的行銷方式、技術和管理;而對民族零售業的威脅多是由於心理壓力造成”的觀點,張文中表示了不同見解——

    “在中國的很多大城市,特別是中心城市,能夠適合進行商業運作的地段十分有限,比如像7-11在台灣已經有2900個店,幾乎所有非常重要的地方都已經是其所屬商圈,無論誰再去開店也很難競爭得過;另外,所謂外資進入能夠為我們傳授經驗,這方面的積極作用是有的,但也只是通過在外資工作過的一些人跳槽帶來的一部分經營經驗,不可能指望外資完整地向中國的合作夥伴傳授經驗。因此,目前中國的民族零售業正面臨著“危”和“機”並存的局面。

    但是無論怎樣爭論,有一點認識業內、業外是驚人的一致:中國消費者將是最大的贏家。

    《北京青年報》2001年11月19日


中國零售業與國際商業全面碰撞引發的思考
福州百貨零售業步入"酷冬"
國內連鎖超市外資到府 內資結盟
北京超市爭霸風雨欲來
四大因素將影響中國的零售業發展
長春超市“比大”“競小”
華聯超市的優勢和劣勢
“平價超市”價格真便宜嗎?
超市服務走向人性化
上海嚴把超市食品品質關
英最大超市一再降價
商業零售業百強 聯華超市居榜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