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WTO:機遇來自挑戰

    這是吳敬璉先生9月8日發表的一個觀點,我聽了很有感觸,所以借來做這篇短文的標題。

    吳先生是在中國産經新聞舉辦的“加入WTO我國企業新機遇研討會上”提出這個觀點的。吳先生説,説到WTO,大家都説會帶來機遇,會有更好的市場,更好的交易條件,等等。這樣的理解恐怕過於簡單、過於樂觀了。不要以為加入WTO後天上會掉餡餅。實際上,機遇來自挑戰,機遇在於挑戰。最重要的機遇在於我們如何應對加入WTO後的挑戰。他進一步闡述道:我們在進行改革開放,但人都是有惰性的,有時會不願意改。這是因為改革會改變原有的利益格局,會有痛苦。加入WTO後,有關協議和規則會對我們限定時間,不改就死定了,因此我們只能加快改革,這就是我們的機遇。

    我的記錄可能不盡準確,但大意應該沒錯。這是我所聽到的關於WTO機遇與挑戰關係的最精彩的論述。

    最近,有關WTO的話題再次出現高潮,這顯然與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關的各項談判已基本結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即將變為現實有關。不過與一年前不同的是,最近的討論多了些冷靜的成分,一度感覺比較明顯的盲目樂觀情緒不多見了。以8日舉辦的這次研討會為例,發言的有著名經濟學家,有政府官員,我聽了一天會的印像是,大家為即將到來的WTO擔憂的多,説豪言壯語的少。主持會議的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潘岳甚至用了“沉重”這樣的字眼。雖然大家還是在分析機遇有哪些,挑戰有哪些,但思考的層面比前些時更深了。

    這是令人欣慰的。面對從未經歷過的複雜局面,把問題設想得嚴重些肯定比盲目樂觀好得多。WTO對中國政府和企業來説,實在有太多的問號。經濟學家范恒山説得有道理:不能一廂情願地以為入世就是利大於弊,弊是明擺著的,而利是潛在的,是需要我們去爭取的。換句話説,如果説有機遇的話,也是對準備充分、應對得當者而言,否則,與機遇會失之交臂,而挑戰會帶來我們的慘敗。

    問題的另一面是,挑戰也往往正是機遇所在。從宏觀層面看,中國的改革到了一個坎上,一方面,改革越深化,難度就越大;另一方面,一些既得利益者漸漸失去了改革的熱情,改革動力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減弱。加入WTO,顯然對於我們加快推進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是一種外部動力。比如政府改革,政府轉變職能喊了多年,效果直到現在也不甚顯著。大家常説的政府機構效率低下以及缺位、越位、錯位並存等問題,加入WTO後都會受到外來的巨大壓力,你不自己改,人家會來改你。再如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建立和完善問題,應該説這些年成效明顯,但與市場經濟不適應甚至完全擰著勁兒的法律和規章還有不少。現在,因為要入世,我們已經在組織力量清理各種法律、規章和文件了。還有,在打破地方保護從而真正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方面,WTO的影響也不可低估。

    從微觀層面説,加入WTO之後,國內市場國際化,中國的企業面對的是全方位的國際競爭,企業必須提高競爭力以適應這樣的新環境。尤其是國有企業或國有資本為主體的企業,長期以來不僅和其他類型的國內企業一樣受到國家關稅及非關稅措施的保護,而且,他們還受到政府各種傾斜、優惠政策的關照,嚴格地説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其競爭力是有限的。加入WTO,將剝去國企身上這兩個保護層,讓其完全靠自身的免疫力抵抗各種病毒的入侵,這就有兩種可能:被病毒吞噬,或戰勝病毒産生抗體。應該説,部分企業死掉也是中國企業增強整體競爭力的一個步驟。正如多年前就已流行的那句話:少數企業死不了,多數企業活不好。過多的無效率企業在市場上的存在不僅擠佔了有效率企業的市場空間,還影響了生産要素向高效率企業的配置。有人説,中國人天生有企業家的素質,只要給他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創業環境,他肯定能造就有競爭力的企業,這一點已為不勝枚舉的海外華人企業家的成功所證明,也為浙江等沿海地區民營企業群體的崛起所證明。我相信,只要中國的企業能成為真正的企業,經受過WTO的歷練之後,總體競爭力會有提高。

    對中國農業來説,更是機遇存在於挑戰之中。一般認為,加入WTO,我國農業面臨的主要是挑戰,因為中國農業企業(農戶)平均規模太小,又因負擔重而處於負保護狀態,國內外不少人士都為中國農業捏把汗。如果應對不得當,中國農業的確凶多吉少。但如果WTO帶來的巨大壓力促使我們下決心解決三農問題尤其是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從而為農業創造一個規模化、産業化的空間,挑戰也可能變為機遇。當然,需要付出的努力是十分艱巨的。

    讓我們抖擻精神,在應對挑戰中捕捉機遇。

    《中國經濟時報》 2001年9月1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