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銀行體制的形成

    銀行是商品貨幣經濟的産物。在中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銀行業已經發展到中央銀行制度階段。而當中央銀行制度確立之後,便有了眾多的商業銀行、專業銀行和地方(省縣)銀行。

    全國解放後,新中國經過對各解放區銀行的合併和對舊中國官僚資本銀行、地方銀行的接管沒收,以及對私營銀錢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7年末,基本形成了全國大一統的銀行體制,並實施只有一家中國人民銀行。

    中國人民銀行屬於國家銀行性質,同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至民國31年(1942)的大清銀行(初名戶部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央銀行一樣,都是國家銀行,只不過階級屬性不同罷了。國家銀行,具有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雙重性質,是由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過渡中的一種暫時的銀行制度。國家銀行擁有發行貨幣、代理國庫和經營工農商各業信貸業務全部職能。新中國對中國人民銀行在理論上的定性是:既是國家機關,又是銀行組織。這種大一統銀行體制,從中國銀行制度發展史看,是從中央銀行制度變化到國家銀行制度,走的是另一條發展道路。

    解放初,我國是個多种經濟成分的國家。至1957年,基本建成公有制經濟。在農業方面,由個體經濟過渡為集體經濟。在工業方面,私營工業和個體工業由1949年佔全體工業産值的71.7%,1957年只佔0.88%(私營工業0.05%、個體工業0.83%)。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私營商業已不復存在,個體商業也只佔2.72%,這就是説,在農業、工業、商業三大部門中,公有制經濟(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已經佔居絕對優勢的統治地位。既然經濟是公有制比較集中,當然銀行也應該高度集中。

    在理論上,實行國家銀行制度,也是馬列主義早已指出的,此外還有俄國十月革命的實踐,中國只能從這裡學習辦社會主義銀行的經驗。1871年,世界上建立了第一個無産階段政權———巴黎公社。馬克思和思格斯在總結巴黎公社經驗教訓的時候,曾經著重指出,巴黎公社領導人沒有接管和沒收法蘭西銀行,他們當時“對法蘭西銀行所表示的那種不敢觸犯的敬畏心情”,“是一個嚴重的政治錯誤”。後來,列寧又指出,“大銀行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所必需的‘國家機構’”,“沒有大銀行,社會主義是不能實現的”。正是這一理論的指導,俄國十月革命後,1921年建立了國家銀行,融發行、信貸、結算、出納于一身。中國人民銀行的大一統體制,也就是學習蘇聯經驗的結果。在當時,即建國前後,可資借鑒的只有蘇聯的經驗。從今天來看,這種照搬外國經驗的做法,離開了中國國情的歷史的經驗。

    銀行體制是一個問題,銀行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是另一個問題。儘管全國只有一家銀行,由於中國人民銀行機構普及到全國各個角落,所以它在全國範圍融通資金的能力,不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是中國歷史上其他銀行無法比擬的。

    中國人民銀行在信貸與支援國民經濟和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這種作用,集中表現在它各項業務的開展中。

    1953-1957年是國民經濟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以1952年為基數,在這五年時間裏,銀行資金來源與運用各增加140%,其中,各項存款增加77%,各項放款增加156%。放款增長高於存款增長,反映了工農商各業的大發展和銀行的作用。工農業生産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城鄉居民有了余錢,因而帶來城鎮儲蓄存款和農村存款的大幅度增長,其增長比例超過其他各項存款。同時,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開展了以156項重點工程為中心的工業建設,財政基本建設投資增加,因而基本建設存款又大大超過企業存款、財政存款、機關團體存款增長的比例。

    在各項存款中,財政性存款(財政存款、基本建設存款、機關團體存款)一直是銀行存款的主要來源。1957年佔48.34%(1954年曾佔65.24%),企業存款佔23.99%,城鎮儲蓄和農村存款兩項佔27.67%。這説明,銀行存款的72%以上來自機關和企業,來自城鄉居民的存款只佔27%多,存款業務主要是對公業務,城鄉居民存款所以只佔1/4多,主要因為城鄉居民貨幣收入還不多。

    同時,由於放款增長高於存款增長,因此放款額為存款額的167.67%,除了銀行自有資金因素外,通過發行貨幣而放的款,約佔放款總額的20%,説明貨幣發行與信貸業務捆在一起,也是歷來國家銀行存在的一种經濟現象。

    《國際金融報》 2000-11-28

相關新聞

北京知識銀行年底開張

銀行競爭新焦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