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兼收並蓄有容乃大

     在短短十幾年間,我國的許多城市在規模和內涵上都發生了空前的變化,現代化的建築、新型的住宅區、聳入雲端的高層塔樓群已經開始構成城市的另一種風貌,可以説我們每天都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現代化都市氣息。

    然而作為理性的功利的建築對於每個人來講又是感性的、非功利的,不同的人對於建築氣質的期待並不相同,一段青石板、白粉墻往往更加貼近人的心靈。在首都北京,既有氣勢恢弘的紫禁城、依山傍水的皇家園林,也有看似平實卻雍容的四合院,蜿蜒縱深的小衚同;本世紀初西方列強留下的西式的教堂、學校、宅邸和凝結著中國建築師智慧的新時代的建築群相鄰而居,即使是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也性格各異,倣古的、崇洋的、中西結合的滿足著不同人的審美取向。也許你會對這種略顯無序和矛盾的發展感到無所適從,但正是這種兼收並蓄的大家風範讓城市的每個人找到了生存的依據。

    有一位建築學家曾説都市不應該是建築物的博物館,而對於一些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城市本身就足以構成一部建築的發展史。在巴黎,雄偉俊逸的古希臘羅馬式建築與中世紀高聳森嚴的哥特式建築和平相處,文藝復興時纖巧華麗的巴洛克建築與簡潔明快的現代建築相映成趣。在上海,我們可以審視唐宋之後各個時期的傳統園林與開埠一個半世紀以來東西方文化碰撞與交融所産生的優秀建築如何疊加,如何拼接;在南京,人們則可以從容地體悟秦淮河夫子廟與中山陵總統府背後的歷史相似,也可以大膽地猜想從明代的城墻到現代化的國展中心之間的落差。

    建築是人造的環境,其目的是改造甚至創造環境,但在此之前首先要尊重原有的環境,特別是尊重一個地區特殊的歷史人文環境與自然地理環境,並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地保護歷史人文環境與地理環境,其次才談得上創新與發展。據英國文物建築學會的一份材料統計,西方在二十世紀70年代城市發展大潮中進行的舊區改造,所破壞的具有文物性質的建築竟比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炮火摧毀的還要多。改革開放之後在中國許多城市進行的舊城改造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創新發展與保護建築文物的矛盾,大片大片的傳統民居、舊時喧嘩的商業街成了現代化的犧牲品,許多名人故居、文物遺址永遠地消失了,一些曾見證歷史變遷的古舊車站、碼頭被現代化的交通中心代替,在日復一日的機車轟鳴聲中,城市的歷史被裁剪得不成比例。這些令人痛心的敗筆足以讓後來者三思而後行。

    兼收並蓄的原則並不僅僅體現在對待建築文物與歷史街區的寬容,同樣適用於新的建築。多少年來倣古還是崇洋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其實倣古不是復古,西洋古典建築也並非與中國的地域特色格格不入,創新也並不一定要棄舊,這些只是建築的外在形式,拘泥于簡單的形式只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現在我們倡導新的建築要有民族形式、地方風格和時代精神,其實要真正將這三者完美結合,需要的正是兼收並蓄的胸懷。

    與豐富的地下文物遺存相比,我國的地面建築文物在歲月的剝蝕中、在歷朝歷代的毀滅中已經存之甚少,這與中國悠久的文明史極不相稱。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長、科學技術的提高,我們已經具備能力保護這些遺世獨立的“凝固的音樂”。中國這個原本極具相容性的文明古國沒有理由在發展創新的過程中將前人的創造隨便拋棄,對待建築尤其如此。

    《人民日報》 (2001年09月1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