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不倦的努力與追求
——訪我國建築防雷專家王時煦教授


    要想找到王時煦先生必須要和他預約才行。

    這一點,挂在他臥室門上的月曆可以證明。我們有意識地數了一下,月曆上31個小空格中,有20個空格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有的字寫出了格外,有的還用紅筆做了標記。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很難讓人相信這是一位年逾80高齡老工程師的退休生活安排;而王老對此卻輕鬆以待:退休沒事兒就瞎忙唄!

    王時煦早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在1955年故宮博物院安排籌備安裝防雷裝置時,王時煦就參與了研究設計工作。此後的40多年,他沒離開過建築電氣防雷工作。

    1957年6月6日,北京明十三陵長陵遭雷擊起火,劈掉西部吻獸和兩根直徑1.17米、高14.3米的大楠木柱子,並致使1人死亡,3人受傷。同年7月8日,天安門城樓西側中山公園音樂堂又遭感應雷擊並引起火災,大火燒燬了音樂堂配電室、舞臺和觀眾廳頂棚。

    周恩來總理得知情況後,指示北京市有關領導,立即派人在天安門、故宮以及北京市各主要古建築上安裝避雷針。音樂堂著火的當天下午,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馮基平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對北京市內的重要古建築都安裝避雷針,第一個就是天安門,並指定由王時煦負責避雷針的設計,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拿出設計圖紙。

    王時煦依靠他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在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登上天安門的樓層頂端進行實際測量,僅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便拿出了天安門城樓的防雷裝置設計方案,還畫出了詳細的設計圖,並寫出了技術要求及設計安裝説明。通常建築物上防雷裝置呈針狀,而王時煦在不影響古建築藝術美的前提下,將設計成網狀的防雷裝置鋪排在城樓頂部的琉璃瓦上面,並飾以與琉璃瓦相同的顏色;這樣既可以起到防雷的作用,又保持了天安門城樓完美的藝術造型。之後的兩個多月中,王時煦又為頤和園、景山、鼓樓等北京30多處古建築設計了防雷裝置,並與施工人員一同參加了安裝施工。

    1969年,天安門城樓翻建時,王時煦又指導設計人員為其做了“徹底等電位連接”的防雷設計,使天安門城樓的防雷裝置做到更徹底、更安全。

    眾所週知,人民大會堂是北京著名的“十大建築”之一,同時也是面積最大、體量最大、工程最複雜的工程項目。在人民大會堂的電氣設計中,王時煦所設計的“等電位籠式避雷網”,可説是中國電氣工程師為防雷減災作出的一大貢獻。在為大會堂作設計時,王時煦從小鳥站在高壓電線上不會被電死的現象中受到啟發,從而萌發出按徹底等電位的原理設計籠式避雷網的構想。王時煦將大會堂結構中的梁、板、柱以至基礎內的所有鋼筋,設計為全部焊成一體,由此形成一個特大號的金屬網籠,以使整幢建築達到徹底的等電位連接,進而達到防雷的目的。為慎重起見,他與中國科學院電工所的專家協作,用125萬伏人工雷發生器對30多個建築物模型進行了6萬多點的衝擊試驗。在實際工程中,王時煦採用了暗網與防雷帶相結合的方式,連建築上的女兒墻、旗桿等也都被用來發揮防雷作用。他的這種設計在國際上也是應用於工程建設的第一例,同時也得到了國外同行的讚賞。1977年出版的以著名專家R.H.戈爾德為首所著《雷電》一書中也談及同樣的理論,但這已比人民大會堂防雷工程整整遲到了18年。

    六十年代時,作為北京建築物防雷研究小組的負責人,王時煦提出了建築物防雷設計的6個重要因素,即接閃功能、分流影響、遮罩作用、均衡電位、接地效果、合理佈線。這6個要素直到今天依然被廣泛接受和採用,甚至被某些單位當作設計原則予以實行。

    經國家規範組的調查和討論,我國第一部《建築物防雷設計規範》(GBJ57-83)終於誕生,並於1984年6月1日開始實施,而這個規範的主審人就是王時煦先生。

    自1954年至今40餘年時間裏,王時煦到過北京地區發生雷擊建築物的事故現場170多處,通過深入調查,他總結出了北京地區雷擊規律若干項,並對北京地區雷電的場規律作出動態測算,對如何避免或減少雷擊損失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的這些研究成果在國內一系列重大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

    隨著微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電腦等微電子設備大量進入建築物,建築物的內容隨之更新,樓宇自動化系統以至智慧大廈的出現,更讓人們對現代防雷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更加關注。有資料表明:根據美國的保守估計,由雷電衝擊電腦網路造成的失效或損壞故障大約佔年平均總故障的70%;日本每年電子設備故障的6%是雷害引起的。1995年6月,廣東省中國人民銀行清算中心的一座33層高樓遭雷擊,導致網路停止工作3天,幾億元資金無法運作,僅利息損失就達200多萬元。可以説,電腦網路防雷勢在必備,電磁干擾的防護問題已迫在眉睫。

    王時煦先生認為,當代設計人員必須從現代化設計的需要上考慮應對雷電的危害性,對高科技的性質有清楚的認識。設計人員必須從傳統觀念上轉變過去,不僅電氣工程師要轉變觀念,建築師也要轉變觀念,提高資訊時代的防災意識。我們説對古建築物而言,安裝防雷裝置是亡羊補牢,但對新建築物切不可亡羊補牢。在建築物方案設計階段,我們就應把防雷上必要的前期費用考慮進去,這比事後再追加防雷投資要合算得多。這應成為設計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王時煦先生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並對具體措施的實施提出了有益的建議,這些都對現代技術條件下的防雷減災産生了重要影響和作用。

    已過耄耋之年的王時煦先生為自己定下了新的研究課題。他希望年輕人來接好他的班,繼續搞好建築防雷研究。他想抓住人生的最後時刻,將自己幾十年來調查研究的成果認真總結,以利後人!他還要……他想要幹的事情太多了!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05月09日第十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