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38年長成一個蘿蔔” 崔永元新書“不過如此”

    38年長成一個蘿蔔,一片一片切給人看。央視《實話實説》節目主持人崔永元把他撰寫的新書正式取名為《不過如此》,該書將於近日上市。

    和螢幕上的崔永元相比,書中的崔永元依舊像“鄰居大媽的兒子”,依舊平和中帶點微笑,依舊幽默機敏,依舊妙語連珠。不同的是,電視上的崔永元多是讓別人實話實説,這次是對自己實話實説。《不過如此》一書,記述了第一次做節目時的尷尬;談話節目中的人文關懷;濃得化不開的英雄情結;對小人書的如醉如癡。當然38年長成的蘿蔔也有傷疤,比如:因為撒謊,受到母親嚴厲懲罰;學生時代頑皮的惡作劇;在報社時的鬱鬱不得志等。全書沒有大喜大悲的起伏,沒有跌宕曲折的情節,但那種不疾不緩中的自嘲,字裏行間流露的人情味,都令人時而開懷大笑,時而感動不已。

    崔永元及《實話實説》節目組,還借出書的機會,隨書附上一張徵集意見卡,誠懇希望觀眾和讀者給《實話實説》節目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不過如此》幕後戲

    寫完新書後,崔永元感到意猶未盡。又寫了2000多字的後序,對前面20萬字未能完成的任務,再作一番補充。雖然囉嗦,但也十分有趣,藏著更多的真情。在這一篇文字中,崔永元回顧了被逼寫書的過程以及寫書時所參照的偶像,併為《不過如此》的書名來源作了一次解密。

    不寫就沒法做人

    “寫書的好處不寫不知道,那些只言片語湊出的觀點與學問常常涌到嘴邊卻吐不出來,幹著急,一旦噴到紙上成了文字,橫豎瞅著順眼。”崔永元寫完書,才發出了這樣的肺腑之言。但整個寫書過程,卻完全是一次被逼的過程。

    原來,崔永元和老金(華藝出版社副社長,該書策劃)在電臺時是同一戰壕戰友。“等到發現她有股子狠勁,她已經是出版社的領導。”老金為了來説服小崔,一氣跑了30趟,還打了幾十個電話。“並且每次到府,都專撿北京刮沙塵暴的日子,風塵僕僕。一見面就會遞上一本新書,輕描淡寫地説,你看,人家誰誰誰,又弄一本。那口氣,就像説有人吃了一碗幹飯。”

    小崔終於有些不知所措,他説:“老金、黎波兩位編輯30次以上的談話,讓我覺得不寫就沒法做人。”

    揭開書名的秘密

    崔永元最喜歡的作家是錢鐘書、阿城和劉震雲。自然起書名也要向他們靠。

    於是有很多名字涌了出來:《圍縣城》、《寫在人生的邊邊上》、《遍地瘋》、《雞毛一地》……想想,太不正經,就又收起笑容,當真似地想。這才有了《不過如此》。

    “泛言之,漸漸覺得人生也不過如此。這‘不過如此’四個字我覺得有餘味。變來變去,看來看去,總不出這幾個花頭。” 原來出處竟是俞平伯先生的《中年》。

    “不過如此就是不過如此,想的念的都在裏面了。沒有沮喪和看破紅塵,因為論年齡和資歷,這些還輪不上我。但總有幾分苦澀,有幾分感悟,有幾分甘苦,有幾分無奈。” 崔永元説,書寫完後,生活將重新開始。

    38歲能寫什麼

    筆寫時,崔永元才猛地意識到“自己不過生存了短短38年,寫不出來時,又感覺到,自己其實已經38歲了。”

    “38,看上去像個吉利數字,實際上是個挺尷尬的年齡。不算老,也不年輕,上午還感到心有餘力,下午虛汗一發就覺得力不從心。不敢在老人面前充老,也不敢在年輕人面前裝青春。買一件正裝一試,真顯歲月,想換件新潮的,又瞥見自己在鏡中雜發叢生。”

    《解放日報》 2001年7月1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