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文學青年的煩惱:語言、結構與人物

    我想一部小説如果能在語言、結構和人物三個方面令讀者滿意的話,就堪稱一部偉大的小説了。而我們常常見到的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比較優秀另外兩個方面平平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又惟有人物形象鮮明的更能討讀者的歡喜,這似乎道出了一個淺顯的真理:小説展現的應該是人的命運,而不是其他的什麼。

      自文學與網路扯上關係以來,看夠了那些空洞的唏噓感慨,看夠了那些無謂的生死纏綿,一言以蔽之:網路文學百分之八十是假大空的貨色。余華前些日子感慨傳統文學刊物不重文章重名氣,説自己如果晚生十年也會成為一個網路寫手。這句話也還有點道理,網路是個工具,造化還得看個人。在中國,一個時代能有一百個像樣的作家就已經是很奢侈的事了,看看文學網站上動輒成百上千的專欄作家,你除了頭暈還能怎樣?

      殘雪這個名字在國內沒有莫言、余華、蘇童大,但在國外卻是個重量級的名字,很多外國人是只知殘雪,不談余華的。然而,通讀了她的文集之後卻深感遺憾,不知道外國人出於什麼目的把她捧為中國“最有趣、最具創造力的作家”的。語言晦澀、結構鬆散、根本沒有值得一説的人物,這就是殘雪這個作家給我的感覺。如果這就是當代的“先鋒”,我看這些外國人實在是有點居心叵測。還好,國內只是把殘雪作為一個深諳外國文學的學者,和一個非主流的小説家來看待,這充分説明群眾的眼睛依然是雪亮的。

      談起殘雪,就不能不説説余華早期的中短篇小説了。余華作品裏的血腥和暴力是出了名的,在其早期作品裏,我們看不到情感,這也許就是很多人一説再説的“零度寫作”吧!然而,就小説的語言來看,余華的文字近乎更早些的朦朧詩,很有味道,可以説他在剛出道時就具有大家風範。從他的中短篇裏,我們也很少能找到值得一提的人物,這似乎與殘雪走的是同一條不歸路。但是,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余華對於人性的描寫在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力透紙背了,《古典愛情》、《愛情故事》、《祖先》《一個地主之死》裏,都體現得很明顯。從結構這個方面來看,這些中短篇其實是余華的練筆階段,他在一個兩三萬字的中篇裏,苦心孤詣的經營結構,其毅力是驚人的,後來的《活著》和《許三觀賣血記》都功拜這個時期的訓練,如果在寫作長篇的時候,把精力過多的放在結構上,勢必會削弱人物的力量,福貴和許三觀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也都是因為余華在塑造人物的時候,不需要過多的分心去考慮結構。這也告訴我們,作家的力量只能來源於長期有目的的積累,在作品面前,作家永遠是個學生,在寫作過程中,作家就像一個奔跑的精子,成功的希望太渺茫。眾所週知,語言是小説的血肉,結構是小説的骨骼,而人物則是小説的靈魂。作為一個初學者,語言、結構和人物這三者中,最為驚險的就是人物的塑造,而塑造人物的基礎就是了解人性,每一個作家都是在這條路上摸爬滾打過來的,傷痕纍纍是惟一的結局。作家的使命就是展現這些傷痕的歷史,以及探索它們的命運。而煩惱的是,這條道路太過凶險,類似于醫生在自己的身體上扎針用藥,所有的文學愛好者們,你們能不能挺得過去呢?

    

    青年時訊 2001年6月14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