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苦旅詩人和他的行吟文學

    近日,有著“憂鬱王子”之稱的南方詩人呂島,再次以他憂鬱的色調出現在記者的眼前。他的手裏,捧著45萬字新鮮出爐的《生存日記》;他的言語之間,一再謙遜地感謝著電視臺的領導和所有支援過他的人;他的眼神,一直遊移飄忽地注視著遠方……

    我們的交談,就從這裡開始。

    我的放逐

    記者:為什麼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中,你依然能産生這樣激情澎湃的思想和詩意盎然的文字?

    呂島:緣于詩人的激情與生命的魔力。我一直覺得,詩人的靈魂有一半不是屬於自己的,而創作一直可視為我的第二生命。不寫作時,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普通人,只有在創作過程中,我才能感覺自己的靈魂在生命與自然之間流動。

    記者:不少讀者想知道,從這次艱難的挑戰活動中你“賺”到了什麼?

    呂島:(笑)我雖然挺窮,挺缺錢,但是“生存大挑戰”使我賺到的不是金錢,而是意志、鬥志和最寶貴的創作素材以及對人性的感悟。在此過程中,我為了生存打過各種各樣的散工,賣過相機、詩歌,還幫人拉過客,所有這些,都沒有動搖過我對生命的信念。

    記者:在“生存大挑戰”活動中,你有沒有感覺到死亡的恐懼?

    呂島:幾次我都觸摸到了死神。在雲南,我們遭遇到車禍,司機受了傷,而坐在副駕駛座的我安然無恙;在新藏公路行駛時,我們的一個車輪落入了懸崖;我們還曾經迷失在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達一晝夜,當時的氣溫是零下38度的低溫,積雪沒膝深,饑寒交迫的我眼前始終有一罐“健力寶”在晃動,我已經出現了幻覺,我是那麼清晰地感覺到了死亡的迫近,非常恐懼。幸虧後來得到一個獵人相救才逃脫死神之手。但最使我難忘的還是,當我們在西藏穿越大峽谷又饑又渴之時,一位老伯慷慨給了我們三個蘿蔔時的甜美。

    記者:你的《生存日記》是在旅途中即興完成的還是在回到廣州之後創作的?當中文字是否有與真實的原則相悖之處?

    呂島:多數、絕大多數是在旅途中創作的,記錄了當時的真實感受,回到廣州後我只是進行了一些潤色加工。我在那195天中平均每天只睡眠四五個小時,當同伴們都進入夢鄉的時候,我就點手電筒或者蠟燭進行寫作。除了有幾次我們是趕夜路,我沒有時間去寫。一路顛簸是艱苦的,但是創作是快樂的,我還拼命擠出時間去拍照,我覺得我真把所有可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

    我的孤獨

    記者:你在《生存日記》中提及你在旅途中最深的感悟是“一種遠離人間的孤獨感”,現在“回到人間”了,你有什麼感覺?

    呂島:我雖然人已經回到廣州了,但是我的思想還在外界遨遊。孤獨感是我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對於我來説,生活在這樣一個浮躁不安的現代社會中,孤獨感絕對是一種難得的安慰,“煩躁”的世界讓我懷念唐宋時期的生活。

    記者:你的這種孤獨感是怎麼形成的?與你的家世或者個人經歷有關嗎?

    呂島:我從小家庭貧窮,父母都是農民,上學也是寄讀的,每個星期還得回家拿鹹菜。我很早就開始困惑,想“走出農村”到更廣闊的世界裏去。因此有人説我從兩歲就開始孤獨、憂鬱。我是一個“憂鬱”的人,我認為憂鬱不是一件壞事,憂鬱是一種狀態,你從我的詩歌、散文等文字中都可以看出“憂鬱”的感覺,有人説甚至從我拍攝的照片中都可以看出“憂鬱”在流淌。有人説“憂鬱會短命”,我想“命”沒有在自己手中,命是掌握在外界的,我的創作會一直“憂鬱 ”下去。我曾經寫過一首詩叫《回家》,今年2月,我那目不識丁的父親去世了,但我這一輩子都無法逃離父親慈愛而期待的目光。

    記者:在旅途中,你除了孤獨的感覺外,還有什麼感想?

    呂島:我看到了中國邊境地區的貧窮,這是我們城市人所看不到的,更是思考不了的狀況。我曾經在內蒙古看到牧民們在有限的草地上飼養了萬隻羊,他們雖然富庶了,但是他們根本沒有考慮過後果,“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場景不復再現。通過我們的活動,我希望大家更加關心和思索自然。

    記者:作為“苦旅詩人”,能否將你的《生存日記》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做一比較?

    呂島:我覺得《生存日記》的文學價值要比《文化苦旅》遜色,但是它原創性強,可讀性也更強,更貼近讀者。

    我的愛人

    記者:我們注意到,在你的《生存日記》中,有大量對各色女性的細緻入微的描寫,這是否説明瞭你對女性美的偏愛?

    呂島:的確是這樣,我今年已經33歲,但在感情方面依然空白。在我孤獨的心靈中,既包含了一種遠離人世間的孤獨,更有一種內在情感上的孤獨,博大真率的女性美能夠使我枯萎的心靈得到滋潤。我沿途一直注意欣賞和描述各種所能代表美的女性,也許這就是我的“特殊愛好”吧!

    在將近一個多小時的訪談中,呂島一直沒有正視過記者充滿疑惑的雙眼,只是一味低頭沉浸在屬於他自己的世界當中。他説,以前自己創作詩歌有些玩弄語言技巧、“閉門造車”之嫌。經歷過這一次的靈魂放逐與精神苦旅,在與自然界如此貼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想有了載體,這將對他今後的詩風變更産生直接影響。以後,他會嘗試寫作一些摻雜著泥土芬芳的鄉土詩。

    《生存日記》擊起千層浪

    邊走邊唱、邊走邊寫,曾幾何時,它為歷代文人所傳承,又曾幾何時,它被寫作者擱置一旁。如今,它又被一位年輕的詩人拾起。這位詩人就是呂島,作為廣東電視臺系列片《生存大挑戰》的主人公之一,他在195天的時間裏,行程38000多公里,他看到了沿途的風土人情,他拍下了數千張的圖片,他更完成了一次行走中的歌唱———《生存日記》。

    《生存日記》日前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首印兩萬冊。它以日記體的形式,詩化的語言,生動形象地記錄了挑戰者的生存故事。呂島用手中的筆,記下生命的觸動和勃發。每一天的行走過程,也就是他寫作的過程。在195天的行走過程中,他寫下了55萬字的日記。呂島坦言,這次“生存大挑戰”對他來説,是一次精神苦旅。

    廣東人民社興師動眾

    為了一本書的推出,興師動眾地在北京、丹東、武漢、廣州、深圳等地搞簽名售書活動,在出版界恐不多見。但廣東人民出版社日前正在做著這件事。

    12日,《生存日記》的簽名售書活動在北京圖書大廈進行。也許是觀看了電視系列片《生存大挑戰》的緣故,也許是被詩人呂島謙恭的神情所打動,也許是在櫃檯上翻看了《生存日記》這本書,反正要求籤名的讀者還真是不少。接下來,呂島將要奔赴丹東、武漢等地繼續簽名售書。

    《南方日報》 2001年5月13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