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野生動植物和濕地
保護情況 

我國野生動植物物種豐富,脊椎動物約有6000多種,高等植物3萬多種,特別是大熊貓、水杉等一批物種為我國所特有。

6月10日上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林業局副局長趙學敏介紹了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成就暨大熊貓、濕地和野生動植物的調查情況。

趙學敏説,“我國十分重視生態保護,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將野生動植物和濕地保護納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的‘六大重點工程’之一來抓,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七大方面”。

一是國家頒布了《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自然保護區條例》等法律法規。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林業部門都成立了專門的保護管理機構。在重點地區派駐管理監督機構,設立森林公安,部署武警森林部隊,強化保護管理。

二是主要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濕地得到較好的保護。截止2003年底,林業系統已建立自然保護區1538個,佔全國數量近80%,佔國土面積的12.3%,有效保護了我國40%的自然濕地、300多種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主要棲息地和130多種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的主要分佈地。

三是珍稀物種拯救成效顯著。全國共建立野生動物拯救繁育基地250多處,野生植物種質資源保育或基因保存中心400多處,已對珍稀瀕危的200多種野生動物、上千種野生植物建立了穩定的人工種群,使相當一批極度珍稀瀕危的物種在人工狀況下免於滅絕,有的物種已成功回歸大自然。

四是野生動植物資源人工培育形成規模。全國有經濟類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單位2.45萬家、野生植物培植單位1.7萬家,野生動物園、動物園243個,植物園、樹木園115個,年經營總産值560多億元,不僅努力滿足了社會需要,也緩解了野外資源保護壓力。

五是野生動植物科學研究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國家積極組織開展野生動植物生物學、生態學、繁殖技術、基因保存及開發、疫情預警、疾病防治等研究和鳥類環志活動,有力地支援了保護管理。

六是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認真履行國際公約義務。我國已加入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濕地公約》,加入了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同盟(IUCN),並與國際野生動物保護理事會、世界自然基金會、濕地國際、國際鶴類基金會、拯救中國虎國際基金會等許多國際組織及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等許多國家簽署了有關合作協議,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

七是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保護意識。為爭取全社會支援和參與保護事業,我國還成立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和中國野生植物保護協會,廣泛團結和凝聚各界人士投身保護事業。

 關於我國野生動植物及濕地資源狀況

“為查明我國主要野生動植物及濕地資源情況,國家林業局自九十年代中期以來,相繼組織了大熊貓、主要野生動物、主要野生植物及濕地資源的調查”。
 

趙學敏分別介紹了這四項調查的詳細情況:

一、關於大熊貓資源狀況。趙學敏説,我國曾于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開展了兩次調查,1999年至今為第三次調查。經調查,野外大熊貓數量已從上次調查(1985-1988年)的1110多只上升到1590多只(不包括1.5歲以下幼體數量)。目前,我國人工圈養大熊貓161隻(其中23隻飼養在國外)。調查表明,自九十年代初實施“中國保護大熊貓及其棲息地工程”以來,其分佈範圍有所擴大,棲息環境有所改善,種群數量穩中有升,但在一些地區還存在大熊貓棲息地被割裂和人為干擾等問題。

二、關於主要野生動物資源狀況。趙學敏介紹,這次調查從1995年開始,是首次全國性調查。從保護的急迫需要出發,選擇了資源消耗比較嚴重或瀕危度較高的25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物種153個)陸生野生動物作為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的物種中,以往開展過區域性或專項調查,且與本次調查可作對比分析的物種有61個(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物種52個)。經對比分析,資源數量處於穩中有升的有34個,均為國家重點保護物種;但非重點保護的9個物種資源數量均明顯下降,其中8個均為蛇類。調查顯示,我國野生動物保護,尤其是國家重點保護物種的保護取得了很大成效,隨著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有效地保護著我國30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主要棲息地。但也看到非重點保護物種,尤其是其中經濟利用價值較高的物種資源普遍不多,難以承受利用需求,應以保護為主。

調查表明,發展人工培育解決利用問題已是必然選擇。目前經濟利用的物種大部分可由人工繁育來解決資源來源。

三、關於主要野生植物資源狀況。趙學敏説,這次調查從1996年開始,也是首次全國性的調查。為加強搶救性保護,選擇了資源消耗嚴重和瀕危程度較高的189種野生植物(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物種147個)作為調查對象。

經對189個物種調查,瀕危的為104個,佔調查總數的55%,比估計的要好一些。但也看到尚有一些物種低於最低存活數量,須搶救性保護。調查顯示,隨著自然保護區的建立有效地保護著我國130多種珍稀植物的主要分佈地。但一些經濟利用價值較高的非重點保護物種因過度的開發利用導致資源減少。野生資源普遍不多,難以承受利用需求,應以保護為主,走資源的人工培育利用路子。通過調查,也可喜地看到人工培育利用有了很大發展,已形成一批相當規模的繁育基地。

四、關於濕地資源狀況。趙學敏介紹,這次調查從1995年開始,也是首次全國性的調查。這次調查,只對面積在100公頃以上的湖泊、沼澤、庫塘、近海與海岸濕地,以及河床寬度點10米,面積大於100公頃的河流以及其他具有特殊意義的濕地進行調查。

經調查掌握,全國現有濕地3848.55萬公頃(不包括水稻田濕地)。其中,自然濕地3620.05萬公頃,庫塘濕地228.50萬公頃。自然濕地中,沼澤濕地1370.03萬公頃,近海與海岸濕地594.17萬公頃,河流濕地820.70萬公頃,湖泊濕地835.16萬公頃。目前全國已有近40%的自然濕地納入353處保護區,得到較好的保護。但是,在一些地方還存在對濕地盲目圍墾,對生物資源和水資源利用不合理,以及濕地污染嚴重等問題。

保護事業的任務目標和當前的主要工作

趙學敏説,通過調查我們看到:我國保護事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有些物種的利用已超出了可承受限度而面臨枯竭甚至瀕危,需要搶救性保護;我國野生資源數量普遍不多,相當物種已不具備作為經濟資源的條件,必須將野外資源主要作為生態資源對待,實行普遍保護;必須用發展觀點來做好保護工作,大力發展資源的人工培育,促進由利用野外資源為主向培育利用人工資源為主轉變。

他強調,為加快保護事業的發展,國家實施了林業六大工程之一的“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該項工程到2010年要實現的近期目標為:實施大熊貓、朱鹮、虎、金絲猴、藏羚羊、揚子鱷、亞洲象、長臂猿、麝、普氏原羚、鹿類、鶴類、雉類、蘭科及蘇鐵植物等15大物種為主的物種拯救項目,使資源得到良好的保護;自然保護區總數量達到1800個,佔國土面積16.14%左右,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路,使90%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主要棲息地和90%的典型生態系統類型得到有效保護。

趙學敏指出,目前我國正在圍繞加強野外資源保護,發展資源的人工培育,促進由利用野外資源為主向培育利用人工資源為主轉變這一核心,做好以下工作:

(一)進一步從政策機制、資金投入等方面採取措施,加強“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建設。

(二)本著搶救性保護的要求,在重要區域搶救性地抓緊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小區、保護站、保護點,努力形成佈局合理的保護網路體系。

(三)加強極度瀕危物種的繁育拯救,確保物種不滅絕。對陷於極度瀕危的物種,還要強化種質和基因保存。

(四)綜合運用法律的、行政的和經濟的手段,強化管理。根據調查結果,提升一批物種的保護級別,確定一批重要濕地,強化保護。加強資源監測,及時掌握重點資源變化動態。強化利用管理,防止不合理的利用刺激對資源的破壞。

(五)進一步採取鼓勵扶持的政策機制,支援人工培育利用業的發展,支援合法培育利用的産品進入國內外市場,維護培育利用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由利用野外資源為主向培育利用人工資源為主轉變。

(六)做好有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立法工作。加強基層管理體系建設。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保護意識。

6月10日上午10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邀請國家林業局副局長趙學敏介紹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成就暨大熊貓、濕地和野生動植物調查結果情況,並答記者問。新聞發佈會由國新辦副主任錢小芊主持。

中國網2004年6月10日


西藏濕地總面積居全國首位
增強保護濕地力度維護生態安全(提案追蹤)
汕頭海岸濕地成國際濕地示範區
遼東灣濕地逐年退化 保護刻不容緩
拉薩城之"肺"拉魯濕地發生大火
國家自然保護區拉魯濕地發生大火
中國最大的沿海灘塗濕地得到有效保護與開發
上海崇明島東灘濕地竟成旅遊創收地
過度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導致部分種群瀕臨滅絕
大力促進野生動植物資源人工培育
廣東實施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側記
珍貴動植物資源深受破壞 三亞開發建設敲響保護警鐘
華北明珠白洋淀成野生動植物樂園
安徽計劃2010年前再建40個自然保護區
雲南邊防查獲珍稀植物近10噸
建立“國家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質基因保護中心”刻不容緩
家庭數量影響動物生存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