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國家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質基因保護中心”刻不容緩

    在社會和經濟高速發展的進程中,工農業生産和居民的生活,導致了環境的嚴重污染,而森林的過度採伐,以及毀林開墾、亂捕濫獵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無序的資源利用,嚴重地破壞了自然資源和生態平衡。其直接與間接的後果,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快速喪失,使人類社會面臨資源匱乏和可持續發展受阻的艱難境地。

    地球上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

    生物多樣性是所有生物種類、種內遺傳變異和它們的生存環境的總稱,它包括所有不同種類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及與其生存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包含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遺傳多樣性是所有遺傳資訊的總和,蘊藏在動植物和微生物個體的基因裏。物種多樣性是指生物有機體的複雜多樣化,包括全世界的生物物種。生態系統多樣性是指生物圈內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態學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內棲息地差異和生態學過程變化的多樣性。

    生物資源是生物多樣性中對人類具有現實和潛在價值的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總和,它們是生物多樣性的物質體現,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多樣性的生物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需的食物、藥品、工業原材料和能源。生物資源可以科學地管理和保護,可以被消耗或補充。生物資源的有效管理,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眾所週知,由於生物鏈的作用,地球上每消失一個物種,往往導致鏈上10-30個與之相關的物種的消亡。最近400多年來,地球上物種的滅絕速度正在不斷的加快。目前,全球每天至少有一個物種滅絕。科學家們預測,如不採取保護措施,地球上將有近1/4的物種在未來20-30年的時間走向滅絕。

    我國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然而,近一百年來,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不斷加劇,特別是現代農業和林業的飛速發展,盲目利用自然資源,大面積砍伐森林和擴大農業耕地等一系列人類活動所帶來的嚴重後果,致使我國至今已有近千種野生動植物正瀕臨滅絕的邊緣,而另有若干物種正在走向瀕危。因此,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已成為我國全社會迫在眉睫的共同任務。

    近年來,以國家林業局為首的我國野生動植物各級主管部門,先後於不同形式和在不同的層次上,制定了一系列以保護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為主的保護策略,建立了一大批自然保護區,實施了野外就地保護和人工圈養遷地保護相結合的物種保護計劃。但是,由於歷史的原因,一些保護區內島狀生境的形成和基因流的中斷,很多瀕危物種至今仍然未能擺脫滅絕的命運。不言而喻,如果某一物種一旦滅絕,其基因資源,即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巨大財富將會永久性的消失。

    瀕危野生動物資源蘊藏巨大經濟價值

    生物經濟時代的競爭,一是技術,二是資源。生物經濟時代的競爭,關係著國家和民族的興衰。隨著人類對瀕危野生動物基因資源所潛在的巨大經濟價值的不斷認識,各國特有物種的基因資源,已成為世界關注和爭奪的焦點。為此,許多國家已經將基因資源庫的建設列為未來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和打贏未來經濟競爭戰役的戰略建設工程。同時,有條件的國家正有計劃地組織自己的科學家,參與搶佔世界瀕危野生動物基因資源的競爭戰役,且首選的競爭戰場,即是那些具有特有物種資源,且其功能基因潛在著巨大經濟價值的發展中國家。因此,建立我國瀕危野生動物的種質基因庫,以及功能基因開發與利用的國家材料平臺,是確保我國能夠贏得未來世界經濟競爭勝利的必備物質條件之一,也是加入 WTO後我國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應對策略。(國家林業局科技司 張建龍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方盛國 )

    《科技日報》2003年1月2日


中科院聯手植物園 拯救珍稀瀕危植物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全球瀕危植物物種比例可能被低估
瀕危植物石斛亟待保護
我國將為2000種瀕危野生動植物建立基因資源庫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