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報告強調取得坎昆貿易會談成功的必要性 

在坎昆召開世界各國貿易部長會議檢查世貿組織多哈發展議程談判進程的前夕,世界銀行發佈最新報告指出,針對發展中國家關心的問題達成協定將有助於促進經濟增長,並使1.44億人在2015年之前脫貧。

《2004年全球經濟展望:兌現多哈議程的發展承諾》報告預測,2003年,發達國家僅能實現1.5%的增長率,遠遠低於其增長潛力。報告預測明年情況會出現好轉,發達國家的增長率將會達到2.5%。發展中國家的情況略好于發達國家,2003年增長率能達到4.0%,如果復蘇進展順利,2004年增長率將會達到 4.9%。世界貿易增長率預計會達到 4.6%,略高於去年,但仍不及2000年的一半。

雖然由於非典的影響,東亞各國的增長勢頭有所減弱,增長率從2002年的6.7%降低到2003年的6.1%。但報告預測,今年下半年東亞地區的增長率將會出現回升,2004年將達到6.7%。報告預期推動增長的動力將來自以下方面:中國保持強勁增長,尤其是作為區域內各經濟體的出口市場;世界增長率預期將回升;大米、橡膠、棕櫚油、椰子産品、木材等初級農産品價格自2001年下半年開始回升;對新興市場的看法改善使菲律賓、印尼等國家受益。

按照官方説法,坎昆會議是對談判進展情況的中期盤點,談判的完成時間表是2005年1月1日。但是,坎昆會議召開的時機正值全球經濟和國際貿易都趨向疲軟。報告指出,在一些對發展中國家尤其重要的問題上達不成一致意見使談判出現拖延,這些問題包括農業、降低工業品關稅、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待遇、貧困國家的藥品專利等。報告指出,在坎昆會議上取得進展將有助於增強投資者的信心,為推動形成一個有利於促進貿易的更重要的世貿組織協議造勢,並最終提高世界各國的收入水準,實現大幅度減少全球貧困人口的目標。

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認為,重要的是發達國家要在坎昆談判中爭取公平的談判結果方面起帶頭作用。

斯特恩説:“他們是主角,他們佔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二,他們可以減少農業保護,降低高關稅,保證最貧困的國家在購買藥品時與較大的發展中國家享受同等待遇,通過這些方式來表現他們的領導風範”。報告還指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充滿活力的中等收入國家可以通過同意採取有助於促進全球貿易並符合他們自身利益的貿易自由化措施,為達成良好的“多哈協定”做出貢獻。

世界銀行貿易局局長尤裏•達杜什説:“談判正在接近一個緊要關頭。如果部長們能夠就降低針對影響貧困人口生産的産品,尤其是農産品和勞動密集型工業品的貿易壁壘達成協定,就會有助於提高他們的生活水準。如果不能達成這樣的協議,就會喪失一個機會”。

世界銀行東亞地區首席經濟學家霍米·卡拉思補充説:“發展議程正在日益與貿易政策議程及其市場準入和競爭力等焦點問題交織在一起。東亞地區要想充分利用日益出現的經濟一體化,就需要在農業、服務業、物流業和貿易便利化方面實行必要的政策,同時確保從提高一體化程度中獲得的收益能夠在廣泛的基礎上讓貧困國家和各國的貧困人口共同分享”。

消除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障礙會加速這些國家的增長

報告指出,在世界貿易體制中存在的不平等制約了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增長。例如,在農業領域,日本對大米的補貼高達生産成本的700%,從而將泰國及其他大米生産國的出口商拒之門外。歐盟每年給生産者的直接預算補貼高達1000億美元,抑制了國際市場上食糖、乳製品和肉類的價格,同時通過高關稅壁壘提供的間接支援又抬高了消費價格。美國每年拿出500億美元用於直接支援農業。美國每年給農民的棉花補貼超過3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向非洲提供的外援總額的三倍),既壓低了世界棉花價格,又擠掉了貧困但生産效率高的西非農民。

世界銀行貿易局和發展預測部經濟顧問、報告主要撰寫人理查德·紐法默説:“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商要打入外國市場,一般都要比發達國家的出口商付出的更多。發達國家之間進口工業品的平均關稅稅率為1%左右,而對東亞地區是5%,對中東地區是6%, 對南亞地區是8%。例如,蒙古向美國政府繳納的關稅總額幾乎與挪威相同,而蒙古對美國的出口額只有挪威的3%。誰能説這個制度是在實踐其發展潛力?”

報告論證説,一個“良好”的世貿組織協定會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帶來2900-5200億美元的額外收益,並在2015年之前使1.44億人脫貧。僅以東亞地區為例,過去所做的研究顯示,如果該地區的各國在農業、服務、物流業和貿易便利化方面實行適當的政策,在10年內就能實現每年3000億美元或者説相當於GDP的10%的收益,如果達成了全球貿易協議,收益還會更高。如果收益分享得當,這就意味著會有5000多萬人脫貧。 

國際社會必須共同努力來爭取積極的結果

斯特恩強調指出,為實現這些收益需要所有國家都對結果負起責任。

斯特恩説:“發達國家必須帶頭,減少農産品保護,降低工業品的高關稅,擴大價格適當的藥品的準入。發達國家鼓勵發展中國家實行促進增長的政策,然後自己卻採取削弱發展中國家增長前景的貿易政策,這是毫無意義的”。

《全球經濟展望》指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充滿活力的中等收入國家可以把符合他們自身利益的措施擺到桌面上,為達成良好的“多哈協定” 做出貢獻。通過開放貿易,他們就能降低進口原材料的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這就為小型農場和中小企業創造了新的機遇,就意味著貧困人口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

達杜什説:“中等收入國家的高度保護主義以發達國家貿易壁壘相同的方式傷害了他們的貧困鄰國”。拉丁美洲國家的工業品出口商在本地區面臨的平均關稅稅率比發達國家的高幾倍。東亞國家的出口商在其他東亞國家遭遇的關稅比發達國家高60%。

報告要求國際社會各方主動做出“讓步”,這樣最終對他們自己以及貿易夥伴都有益。

減少保護和農業補貼將會使發達國家受益,因為農業補貼中的大部分給了大農場主,而大農場主的收入已經高於歐盟、日本和美國的普通家庭。減少農業保護的結果將會帶來這些國家的食品和勞動密集型工業品消費價格的降低,同時也有助於提高發展中國家貧困農民的收入。作為回報,發達國家有可能獲得中等收入國家目前仍受保護的服務業市場的更多的準入。

允許更多的外國競爭者進入服務業市場將會使中等收入國家獲得更好的電話和金融服務,同時他們也會以更好的條件獲得發達國家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市場準入。中等收入的農産品出口國將會成為農産品自由化的最大贏家,因為發達國家補貼減少和産品生産過剩將會創造新的機會。

在東亞地區,採取某些與服務業相關的政策措施能夠有助於增強企業競爭力,通過物流和會計等生産者服務領域的競爭降低經營成本,通過提高海關工作效率、無紙通關、電子處理和安全措施等政策措施降低跨國商務運作和貿易的成本。所有這些都能創造更加活躍的區域貿易和投資流動以産生更高的經濟增長。

世界銀行認為,國際援助機構和多邊機構必須做出更大努力。紐法默説:“僅僅因為外國市場降低了貿易壁壘,並不意味著一個國家突然就能出口了,還需要投資發展港口、道路和教育,加強海關和稅務等地方機構。國際援助機構可以提供資源-包括資金和人力資源,來開展這些具有關鍵意義的投資”。

《全球經濟展望》指出,港口、海關及其他與貿易有關的基礎設施的改善可以逐漸使全球貿易提高約3800億美元。紐法默説:“此外,當貧困國家採取政策應對優惠準入減少、食品進口價格上漲或由於國內改革造成的關稅收入減少等問題時,發展機構有責任為他們提供幫助”。

對東亞地區具有關鍵意義的一個問題是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及其對增長的影響

根據《全球經濟展望》,通過促進勞動力流動,尤其是促進非技術工人的短期流動(第四模式)來增加服務業供應,雖然會引發一些社會矛盾,但這對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是有利的。然而,迄今為止,儘管有了烏拉圭回合期間的服務業貿易自由化,但在放鬆對服務業勞動力臨時性流動的管理條件方面幾乎沒有任何動作。目前的承諾幾乎完全是針對較高層次的人員的,對於東亞地區的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説沒有多大意義,因為東亞地區的優勢在於輸出中低級技術水準的勞動密集型服務。如果推出一種制度允許勞動力流動達到發達國家勞動力總數的3%,發展中國家就能由此獲得高達2000億美元的額外收入。要鼓勵朝這個方向努力,發展中國家可以在多哈回合中就第四模式積極擴展他們請求和提議。

全球復蘇剛剛起步,但前進方向是正確的

全球經濟增長率已連續三年遠低於其潛力,2003年預期增長2%(見下表)。2002年末和2003年初,由於一系列影響信心的事件使得經濟活動的速度不穩,包括伊拉克戰爭的爆發,由此引起歐洲國家與美國之間的關係緊張,對非典的擔心。

2004年全球增長率預計會回升到3%。經濟活動恢復的早期跡象正在美國出現,但歐洲和日本的狀況依然繼續疲軟。信心增強將會證明是重振資本性支出和增長的關鍵。

  對於東亞地區,卡拉思説:“1997年金融危機以來的幾年是世界經濟中極為動蕩和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幾年,但東亞各經濟體實際上是相當成功地渡過了這個階段”。他指出,在1999-2002四年間,五個受危機衝擊嚴重的國家平均增長率為4.6%;加上中國和越南就達到5.1%。“産生這種比較好的結果是因為在政策改革方面做出了廣泛努力(儘管往往是漸進式和尚未完成的),並以逐步強化國內需求相配合。金融部門結構重組幫助建立了新的消費信貸市場,從長期發展的角度看這是一項積極的發展,但銀行管理和監管機構需要確保它不會成為一個新的脆弱性來源”。

此外,他評論説,東亞地區在中國的帶領下,為了自身利益創造了強勁的貿易勢頭。1995年以來中國的名義進口額(不包括原油)每年遞增 12.2%,很大一部分需求是由區域內的生産廠商滿足的。中國在東亞地區商品出口總額(南韓、中國台灣、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中的比例在過去兩年提高了一倍,在過去十年提高了三倍。 “這應該是未來增長的良好預兆,我們預期2003年和2004年東亞仍將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地區,年增長率在5%以上”。

2003-2005年全球GDP預測

百分比變化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世界

 4.0

 1.3

 1.9

 2.0

 3.0

 2.9

  高收入國家

 3.7

 0.9

 1.6

 1.5

 2.5

 2.4

   經合組織國家

 3.6

 1.0

 1.6

 1.5

 2.5

 2.3

     美國

 3.8

 0.3

 2.4

 2.2

 3.4

 2.8

     日本

 2.8

 0.4

 0.1

 0.8

 1.3

 1.3

     歐元區

 3.5

 1.5

 0.8

 0.7

 1.7

 2.1

   非經合組織國家

 6.6

-1.1

 2.4

 2.1

 4.1

 4.4

 

 

 

 

 

 

 

  所有發展中國家

 5.1

 2.9

 3.3

 4.0

 4.9

 4.8

   東亞和太平洋地區

 7.2

 5.5

 6.7

 6.1

 6.7

 6.6

   歐洲和中亞地區

 6.6

 2.2

 4.6

 4.3

 4.5

 4.1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

 3.5

 0.3

-0.8

 1.8

 3.7

 3.8

   中東和北非地區

 4.1

 3.2

 3.1

 3.3

 3.9

 3.5

   南亞

 4.2

 4.9

 4.2

 5.4

 5.4

 5.4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

 3.2

 3.2

 2.8

 2.8

 3.5

 3.8

備忘錄

 

 

 

 

 

 

 發展中國家(不包括中國和印度)

 4.6

 1.7

 2.0

 3.1

 4.1

 4.1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發展預測部

注: /1 GDP 以 1995年不變美元計算。

中國網 2003年9月5日


世界銀行計劃在我國內首次發行人民幣債券
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支援中國抗“非典”項目 
世界銀行通過1.25億美元的對安哥拉援助計劃
世行行長表示世行參與伊重建需得到聯合國授權
世界銀行支援中國進行電力工業改革 
世行呼籲各國政府加大解決水問題的投入
世行報告:創新是亞洲發展的關鍵 
世行報告:從國際經驗看中國國有資産管理 
世行援助中國環境技術項目貸款工程圓滿完成
世行發佈最新報告 中國五城市投資環境各有長短
2002世界銀行資訊年會將於重慶召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