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傳媒人士:中國國企和銀行改革應該設定時間表
陳曉

在國企改革中,如何在提供普遍服務和企業營利經營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各國都面臨的問題。中國的國企改革在步履蹣跚中走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一階段以出售轉讓國有股為標誌。

上世紀中期開始的德國國企改革,也是通過股權多樣化,實現了國企私有化。在這個引入有效競爭的改革過程中,其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都可作為一種借鑒

10月9日,北京日壇公園神庫大院內,德國最權威的經濟刊物 《經濟週刊》總編史蒂凡-巴龍(Stefan Baron)就中德國企改革的比較接受了中國《新聞週刊》的專訪。

近年來,德國《經濟週刊》頻頻以製作中國專題贏得世界矚目。2002年的時候,就以一期中文封面:《中國,世界的工廠》在歐洲引起轟動。巴龍説:“雜誌的行為代表了德國製造商的要求。他們關注中國,所以我們也必須關注中國。”

私有化復興德國國企

新聞週刊:德國的聯邦和各州曾大量參與國家經濟的運作,二戰後,德國國企的數量還在不斷增加,國企是從何時開始淡出這些壟斷性行業的?

巴龍:德國國企的改革從20世紀中期開始。在啟動改革之前,德國國企的狀況基本上與中國國企改革前的狀態很相似。比如德國的電信和郵政,改革前是合併在一起的,設備陳舊,服務價格昂貴,而且服務品質低下,手續多且人浮於事。

新聞週刊:我們知道,德國國企改革主要是將聯邦與國企分離,打破行業壟斷。具體操作是怎樣的?

巴龍:最主要的實現手段就是將國企私有化。這個過程開始於1948年,被稱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父”的路德維希-艾哈特在當年出任德國經濟部長以後。路德維希-艾哈特是二戰後德國經濟奇跡的締造者,他的主要做法是通過將國企股份制改造,然後上市實現私有化,實質是股權多元化。

這種思想首先在大眾汽車廠取得成功,1961年,大眾汽車廠改組上市,其股票深受歡迎,股價很快上漲4倍。

在第一輪浪潮中,幾乎每10個德國人就有一人購買股票,這在客觀上也促進了德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因為他們當中很多人有生以來第一次涉足股市。這很像13年前的中國。

新聞週刊:為什麼德國國企改革會完全依賴私有化這條路?

巴龍:我個人認為,與國有企業相比,私營企業能更好地運用金融法則,而國有企業,其所有權受國家控制,制約了國有企業改善經營,也很難引入有效競爭。德國的國企改革實踐證明,資産由公營部門轉向私營,在市場化的機制下,國家經濟可以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與此同時,私有化還可以為國庫帶來鉅額的貨幣收益。目前德國還有一些大的和很多小的國企私有化工程尚未開始。專家估計,如得以實施,聯邦政府通過出售股份,收入可高達數千億歐元。這對普遍虧空的德國財政來説,是雪中送炭。

總體來看,電訊和郵政的改革是德國國企改革的最成功的典範。上世紀90年代,德國國企開始大規模私有化,高潮便是電訊和郵政公司的上市。1989年,聯邦郵政所屬的電訊、郵政服務、郵政銀行等部門率先與聯邦脫鉤,並於1995年成為股份公司,開始私有化之路。從此以後,聯邦郵政通過招標選擇最佳項目合作夥伴,僅此一項,就節約了近30%的費用。在電訊領域,德國電訊公司脫離郵政後,始終佔據了國內電話和電視線網路中的大部分。聯邦政府為了保證公平競爭,成立了一個獨立的調查機構,對德國電訊進行約束,有時候甚至對德國電訊施以歧視性手段。這讓德國電訊公司非常惱火。迄今為止,它已經1000多次將調查機構告上法庭。但這些壓制德國電訊公司的措施確實使得德國的電話費大幅下降,人們享受到了更好的服務。

新聞週刊:您剛才提到的是成功的例子,在改革過程中有沒有失敗的嘗試?

巴龍:當然有。德國鐵路的改革就不順利。這也體現了社會服務部門在改革中容易遭遇的困境。

1994年,德國的國有鐵路企業被解除負債並被肢解,分離出來的運輸企業,鐵道系統和火車站也都變成了不同的股份公司。但後來由於政府內部的反對聲音,德國鐵路總裁哈爾特穆特·梅道恩又將這些企業重新融為一體。現在鐵路仍然是100%的國企。而且由於負債纍纍,鐵路系統已經部分癱瘓,本來設定2005年上市的目標現在看來很難達到。

鐵路改革走回頭路很重要的原因是聯邦政府中有反對的聲音。有些路段因為地處偏僻,乘客稀少,從經營者獲利的角度出發,會停開這些路段。但聯邦政府中的一些政治家擔心這樣做會失去該地區的選民,鐵路部門的改革就在黨派利益的紛爭中停滯下來。

中國的國企改革並沒有完全實現有效競爭

新聞週刊:提供普遍服務和實現企業營利似乎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中國的鐵路改革也出現了網運分離,然後網運合營這樣的反覆狀況。

巴龍:首先國企改革也可以有很多變通的形式。比如在這些比較重要的社會服務部門,可以讓國家佔有更多的股份,在重要問題上有決策權。國家想對一個企業産生影響,相對來説也簡單化了,那就是購買該公司的股票,如果控制了多數股權,就可以對該企業産生決定性的影響。此外,國家還可以通過各種法令和規章制度來控制企業。因此,在股份多元化之後,國家對企業也並不是無能為力。

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部門改革,必須注意安全問題。比如電訊行業對德國來説非常重要,在改革中為了避免被美國企業全部買下,危及國家安全,聯邦政府就佔了25%的股份。

中國目前處在發展階段,涉及到國企改革更要注意安全問題。在改革過程中,電訊、航空、能源等行業,國家必須控制決定權。

新聞週刊:中國對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部門改革是通過分拆引入競爭。比如電信行業,先後從中國電信中拆分出中國移動和網通,但中國的電信用戶享受的服務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德國國企改革有沒有什麼可以借鑒的經驗?

巴龍:中國電信的問題在於沒有引入有效的競爭。雖然電信經過多次拆分,但增加的競爭對手都是由國家控制的,國家仍然擁有壟斷權。比如在價格制定上,同一行業內的兩個公司可以通過協商達成一個議定價格,消費者很難從這樣的改革和競爭中獲益。電信上市也是有限上市,流通股佔的比例小,而且外國人也不能購買股份,沒有真正的私有化,用戶享受的服務當然不能令人滿意。

中國的國企改革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耐心。國企改革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不可能一兩天就建成,德國改革也經歷了好幾輪進進退退的嘗試。

同時還要注意逐步進行。國企改革被證明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各個要素必須協調一致,這些要素包括經營狀態、建立社會保障體系、銀行體系的狀態等。國企改革是銀行改革的基礎。因為中國銀行業在多年的政策性貸款之後,已經累計了相當多的壞賬。而這些不良債務的根源就在於國企。因此中國在進行國企改革和銀行改革的時候,應該設定時間表,逐步進行。

《新聞週刊》2003年10月29日


張文魁:國企改革 走股權多元化道路
十六屆三中全會解讀:國企改革步入實質內容
三中全會認識突破使國企改革空間更廣闊
劉明康談中國銀行改革 外資持股可至25%
財政部金融司司長徐放鳴:加大國有銀行改革力度
《國際金融報》:銀行改革無關産權?
中國國企改革穩中求進 國有經濟將“戰略調整”
振興東北掀起中國新一輪國企改革高潮
國有經濟改革逐漸深入 國資國企改革到關鍵階段
《經濟日報》:銀行改革 “面上”還是“內裏”
加快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已時不我待
佟福全:歐盟銀行改革各具特色
吳曉靈:銀行改革兩大難題待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