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這六年
王建民

    香港回歸六年來,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嚴峻考驗,但香港特區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支援下,堅決貫徹“一國兩制”的原則與精神,維持了香港自由港地位與社會穩定,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肯定。然而,香港也面臨許多新的挑戰,維護香港的繁榮與穩定任重而道遠。

    “一國兩制”得以充分貫徹與落實

    香港回歸後,海內外與香港社會各界最為關注的是“一國兩制”能否在香港得到有效貫徹與落實,特別是一些西方國家一直對此持有懷疑態度。然而,事實證明,香港回歸六年來,中央政府依據《基本法》處理香港事務,除了積極支援與配合香港政府及維護香港的自身利益外,未有任何干預香港的舉措。香港特區政府在施政中,則始終貫徹“一國兩制”的精神與原則,在維護了香港自由港地位與社會穩定的同時,充分保障了香港的民主與自由,體現了鄧小平曾預言的“馬照跑,舞照跳”的香港回歸後的景象,從而得到香港民眾與國際社會普遍認同,對香港“一國兩制”實踐給予充分肯定。

    香港回歸前,曾有許多中産階級因擔心香港自由會受到限制,對香港前途缺乏信心,因而紛紛移民海外。然而,香港回歸後,香港的社會經濟制度未有變化,社會更有秩序與活力,許多海外港民開始陸續回流,6年間回流的海外專業人士就超過10萬人。這是香港民眾對香港信心增強的重要表現,也是對香港“一國兩制”成功的支援。

    香港回歸後,儘管香港政府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採取了強烈干預措施,但這只是特殊情況下的不得已做法,而且取得了成效與成功,得到社會各界的認可,並沒有影響香港的經濟自由度,因此香港連續多年被國際權威機構評為世界經濟自由度最佳地區。香港對跨國公司與海外投資仍具很大的吸引力,其在香港的營運總部與辦事機構還在增加,外資對港投資仍是僅次於祖國內地的第二大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投資地,香港繼續保持國際營運中心地位。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與航運中心,儘管在回歸後面臨內地上海與新加坡的競爭,也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但香港特區政府不斷改革,完善相關制度,使得香港國際金融中心與航運中心的地位更加鞏固,世界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集中香港,香港的集裝箱裝卸量繼續維持世界第一寶座,香港新機場自1998年營運以來的航空貨運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再次顯示,香港回歸後依然具有活力與發展潛力。

    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嚴峻考驗

    香港回歸後的六年,並不是風調雨順,而是遇到了一個又一個的嚴峻挑戰,然而,特區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援與合作下,香港經受住了考驗,戰勝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這是香港了不起的成就。

    香港回歸後不久,亞洲金融危機迅速席捲東亞地區,泰國、印尼、南韓等受到重挫。作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香港,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特區政府與國際投機商(對衝基金)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金融生死戰”。結果特區政府以極大的勇氣與高度的智慧,打了一場漂亮的“狙擊戰”,擊退了國際“金融大鱷”,捍衛了港元聯繫匯率制度,使香港經濟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隨後,國際形勢和香港特區內部也出現戰後以來少見的多次重大變局,相繼發生美國“9.11事件”、阿根廷金融危機、伊拉克戰爭等重大國際事件,以及禽流感、內地居民遣返等問題,都對香港經濟産生衝擊,特區政府均應對有方,化險為夷,使其對香港經濟與社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就在今年香港經濟開始復蘇的時候,一場預想不到的非典型肺炎疫情蔓延香港,形勢十分嚴峻。對一個人口居住高度密集與人口高度流動的香港而言,控制傳染力極強的疫情並非易事,很快香港被世界衛生組織發出旅遊警告,也被列入“疫區”,香港政府再次面臨一場嚴峻的考驗與挑戰。香港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支援與合作下,沉著應戰,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終於戰勝困難,世界衛生組織正式解除了香港的旅遊警告,並將香港從疫區除名,香港社會經濟生活開始恢復正常。香港特區政府與人民戰勝非典的勝利,為香港回歸六週年獻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厚禮。

    經濟發展困難增大

    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1998年香港經濟出現50多年來少見的負增長。隨後,香港經濟出現恢復性增長,而且在2000年實現10.5%的高增長。然而,由於國際經濟形勢的再次逆轉,東亞地區經濟出現普遍衰退,香港經濟再次陷入低潮,2001年出現零增長,2002年略有恢復,增長2.2%。原本預計今年持續恢復的香港經濟,卻意外遇到非典型肺炎疫情的重大衝擊,航空、旅遊、餐飲、酒店等行業受到重挫,經濟發展再次受挫。

    為解決香港經濟面臨的問題,香港政府採取了許多積極的財政政府,一方面通過擴大支出穩定香港經濟,解決民眾生活與就業困難;另一方面由於樓市不穩,售地與稅收等收入減少,政府財政赤字不斷增加,到2002年已達到700億港元,成為亞洲金融危機後香港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經濟不景氣,企業裁員增加,香港失業率迅速上升,1998年以來,接連突破4%與6%,2002年突破7%,失業人數超過25萬人;今年上半年失業率估計超過8%。失業率的上升不僅不利香港社會的穩定,而且影響消費能力,加劇通貨緊縮。1999年以來,香港已連續四年物價指數呈現負增長,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衰退平均幅度近3%。通貨緊縮成為香港經濟不景氣的另一寫照,也是香港面臨的重大經濟問題之一。

    制度建設與政治紛爭逐漸浮現

    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的是一種嶄新的社會政治體制。行政長官實行間接選舉,即由選舉委員提名並選舉産生。香港立法會則已實現直接選舉,已具有西方社會的議會性質,對政府實行監督。這也是香港“一國兩制”較為特殊的地方。不過,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香港立法會內形成不同的社會政治勢力,即以民主黨為代表的右派,以民建聯、自由黨等組成的親中左派以及由部分獨立人事與團體為主的中間勢力等三大政治力量,在立法會及許多方面的鬥爭也日益激烈。其中,民主黨與海外反華勢力關係密切,已成為香港一股反對勢力,對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與香港社會政治穩定形成很大的挑戰。

    今年3月,民主派利用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購車事件”,提出對梁不信任案,在立法會辯論後未能通過。在香港爆發非典型肺炎之後,他們不是與特區政府、社會各界團結一致,全力以赴,共同合作,加強防範,而是不斷責怪特首董建華處置不果斷,甚至推動“倒董”,于5月15日在“立法會”提出對董建華的不信任案。儘管“倒董”失敗,但這對香港政治的穩定的確是一個重要警訊。就在隨後立法會質詢會上,民主派議員再次向董建華發難,進行攻擊。董建華深有感慨的表示,“香港回歸了六年,特區政府成立了六年,‘一國兩制’落實了六年,自己擔任了行政長官六年,在這六年當中,你們唱衰退了香港六年,漫罵了特區政府六年,否定了‘一國兩制’六年,但很低少聽到有建設性的建議”。

    在民主派反對香港政府依《基本法》第23條制訂國家安全條例問題上,已引起美國與加拿大等西方國家的高度關切,提出異議,並表示了反對意見。6月19日,美國白宮甚至發表聲明,認為香港依基本法第23條草擬的國家安全條例威脅到香港的自由與自治,破壞了香港“一國兩制”狀況,因此反對這一立法。美國眾議院也提出動議案,“譴責”香港特區政府的國家安全法“嚴重損害香港的思想表達與儲會自由”。台灣也有人借議題發揮,認為是北京要以犧牲香港的自由和權力為代價來保護國家安全,甚至稱“香港正逐步邁向民主退化與法治退色的未來”。可以説第23條立法問題,是特區政府成立六年來遇到的最大的政治紛爭。事實上,第23條國家安全條款的立法,是《基本法》賦予特區政府的基本權力,目的是保障國家安全,也是香港公民維護國家利益的義務,不會影響公民的基本權利與享有的各種自由,也不妨礙香港作為一個開放的國際都會的特質。

    香港與內地經濟進一步融合

    香港回歸六年來,充分體現了香港與祖國內地相互合作、相互支援、共同發展的一面。為了推動香港經濟轉型,維持香港的繁榮與穩定,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動香港與內地特別是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合作與發展。

    香港政府推動與內地交通運輸建設的硬體設施合作,為香港創造更大的發展條件與腹地。香港與深圳推動合作興建港深西部通道,可行性研究已獲國務院批准。該工程包括深圳灣公路大橋、港深一地兩檢口岸和兩側接線工程。大橋將按照“以粵港分界線為界,各自投資,共同建設,各自擁有,各自管理”的原則,由深港兩地分別修建各自境內的大橋,預計2003年開工,2005年建成通車。這一工程,不僅可以解決香港部分就業問題,也可提高兩地的通關能力,加快區域經濟整合。目前,香港政府與廣東省正在積極推動興建港澳珠大橋,拓展香港經濟發展腹地。

    香港與廣州、珠海、深圳和澳門五大機場積極探討雙邊與多邊合作,希望通過優勢互補建立區域航運網路,為航空業的發展創造更大的商機,以促進這一地區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目前達成的共識包括:合力推動區內經濟發展,擴展海空聯繫,提高機場的安全和保安水準,促進客運和貨運的增長,聯合推廣五大機場的業務。

    推動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的産業合作。廣州市推動與香港政府合作開發南沙,作為兩地合作新的結合點。粵港兩地已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在2001年第四次聯席會議上就南沙開發簽訂了意向書,重點之一是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希望將南沙建成一個粵港資訊産業園,為加強穗港合作提供有效載體。廣東省資訊中心、香港電腦協會與多家軟體行業協會聯合在佛山南海市軟體科技園成立“珠三角軟體産業聯盟”,通過結合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地區軟體産業的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建立良性的競爭與合作機制,共同發展海內外的軟體與軟體服務市場。雙方推動建立“粵港澳旅遊資訊平臺”工程。該工程于2002年11月正式啟動,粵港澳旅遊合作邁向新階段。自1993年粵港澳三地旅遊部門成立聯合推廣機構以來,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與合作,三地的旅遊業合作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將建立跨區域的粵港澳旅遊宣傳形象和資訊化公眾服務網路,促進旅遊行業交流,形成以粵港澳為基礎、延伸到全國乃至海外的全方位宣傳行銷體系。

    董建華在今年初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再次將加快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融合作為施政的重要方向,希望珠三角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腹地,進而向全國輻射,以提高香港的整體競爭力。

    在香港回歸六週年之際,香港與中央政府正式簽署香港與內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這不僅是中央政府給香港回歸六週年的一份厚禮,而且是香港經濟發展的一大契機,將為香港經濟的轉型與發展,為香港與內地經濟的進一步融和提供更廣闊的空間與機會。

    香港改革與發展,任重道遠

    2002年2月,香港特別行政區舉行第二屆特區行政長官的選舉提名,董建華共獲得714位選舉委員會委員的有效提名,在只有一位候選人的情況下,董建華連任第二屆行政長官。這是香港回歸後六年後香港政治的一件大事。

    董建華隨後發表了連任後的第一個施政報告,延續上任以來的施政理念,提出四大施政重點,包括改革政府加構,務求施政與時並進,利用中國入世機會推動香港經濟成功轉型;努力為市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倡導自強不息、團結向上的精神。

    首先香港特區政府于2002年9月公佈實施基本法第23條諮詢文件,進行為期3個月的諮詢,就23條關於特區政府維護國家安全問題的立法徵求社會各界意見,為儘快完成立法、維持香港的政治穩定與國家的安全創造了條件。目前儘管這一立法動議引起海內外的關注,甚至批判,但這是基本法規定的基本程式與權力,也獲得民眾的廣泛支援,未來不論有多大阻力,特區政府都會繼續推動。

    香港特區政府也不斷改革政府體制,于2002年7月1日起實施“高官問責制”,將政府原來的3司16局的政府高層架構,合併成3司11局,全部列入問責制範圍,問責制官員以合約方式聘用,任期5年,但不能超過行政長官的任期。另外通過立法方式,落實公務員減薪計劃,儘管也引起爭議與反對,但還是于2002年10月1日起削減公務員薪酬,減薪幅度在1.58%到4.42%之間,每年可節省31億港元,這是香港公務員改革的重要行動。

    在經濟改革方面,香港政府為推動香港經濟的轉型,再次振興香港經濟,採取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措施。一是先後推動多項重大投資計劃,包括迪斯尼樂園、港澳珠大橋等,香港經濟基礎建設與發展取得重大進展。二是不斷推廣香港旅遊計劃,促進香港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三是多次出臺振興樓市的政策措施,以刺激回歸後前政府造成的房地産泡沫問題。四是加強香港與珠三角的廣泛合作,以維持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與營運中心的地位。五是通過開源節流等方式,力爭在未來四年內實現財政收支平衡,消滅赤字。

    (本文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

    中國網2003年7月1日


香港商貿界積極評價“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
香港各界熱烈歡迎溫總理 高度評價CEPA助港經濟再騰飛
溫家寶參觀考察香港大型基建工程表示自豪
溫家寶慰問香港醫院抗炎英雄
慶港回歸6週年和CEPA 政協委員精製300紀念表
香港輿論認為:《安排》對香港的影響正面而深遠
港粵合作步入新時代——寫在內地與香港CEPA簽署之際
香港將辦足球嘉年華慶回歸
迎總理慶回歸 百艘漁船維港巡遊
香港舉辦《中華頌》音樂晚會 慶回歸祖國6週年
更緊密經貿關係將給內地和香港帶來新商機
香港舉辦國旗、國徽、國歌展 為公民上教育課
溫家寶總理在會見香港社會人士時的演講(摘要)
內地與香港CEPA協議文本和磋商紀要的主要內容
香港與內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意義重大
溫家寶抵港出席CEPA簽署儀式和回歸6週年慶祝活動
東深供水改造工程全線竣工 提前兩月向香港供水
中方反對美國會眾院干涉中國內政和香港內部事務
劉山在希望中資企業為香港經濟復蘇作貢獻
香港政府擬研究對策致力挽救樓市下跌的局面
香港十多團體立法會外集會支援23條立法
董建華:23條立法是香港履行基本法要求必要工作
董建華:相信香港能夠在半年至九個月內復蘇
香港目前的經濟苦惱及未來的出路
香港維持外貿上升勢頭
香港旅遊業開始回升
融資勢頭不減 外商:香港仍是“聚寶盆”
訪梁錦松:我會盡心盡力解決香港的經濟問題
內地放寬香港電影進入條件 港片將享國産片待遇
回歸六年間:文化交流頻密 人心回歸日盛
慶回歸港府宴請千名市民
回歸六年間:香港金融業在風雨中毅然前行
回歸六年間:香港與內地經貿合作進入提速期
勵志慶回歸 香港再起飛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選舉
香港回歸五週年
關注《基本法》23條立法
香港與內地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協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