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目前的經濟苦惱及未來的出路 
張運成

    香港回歸近6年來,經濟狀況和前景始終是特區、中央政府乃至全球矚目的焦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使香港經濟遭受嚴重打擊,之後,樓市、股市一跌再跌,“東方之珠”一時間呈現諸多經濟隱憂。

    經濟增長蒙上陰影。據特區政府公佈的經濟數據,香港經濟2001年連續兩個季度為負增長,從技術層面講正式步入衰退,復蘇步伐至今緩慢。特區政府原先預計2003年GDP增長3%,但由於非典疫情的影響,已經表示無力達到預期目標,而多數經濟預測機構也紛紛將香港GDP增長預期下調至0.2%和2.5%之間。輿論認為,香港經濟之所以表現疲弱,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當地需求疲弱,本地需求支撐著香港經濟的55%,但一直呈現下降趨勢,業內人士據此認為香港實際上已處於通貨緊縮。

    此外,長期以來作為香港經濟增長點的房地産的價格持續下跌,由此導致的負資産問題愈益嚴重。目前,香港房地産價格已從1997年的頂峰下挫了60%。換句話説,一位普通市民在1997年樓市高峰期以大約200萬港元購入的房屋,在6年後的今天,樓價僅值80萬,買主多因此在銀行欠債而加入“負資産階級”行列。6月17日,特區政府公佈3至5月失業率達到8.3%,再創歷史新高,失業人數逾29萬人,失業問題業已成為特區政府的一塊“心病”。

    “金融中心”地位潛藏隱憂。經濟不振,政府收入也隨之減少,不足以應付各種社會公共開支,以致財政赤字問題惡化。據特區政府3月份公佈的數字,2002/03年度的財政赤字高達700億港元,創歷史新高。至於2003/04年度財政赤字,財長梁錦松原來預測為679億港元,現在則表示由於非典緣故,赤字水準可能超過預期。政府和業內人士警告,如財政赤字問題不能解決,恐會動搖香港的金融體系。另一方面,香港目前正出現一股將上市公司轉為私有化的熱潮,顯示投資者對股市前景的信心減弱,正從股市抽走大批資金,如果這一趨勢繼續下去,將在長期內削弱香港作為最佳融資和投資市場的中心地位。

    “營運中心”地位受到挑戰。由於處於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和産業分工的需要,曾經推動香港經濟增長的製造業正大量外移至祖國內地,剩下服務業,香港的整體競爭力在某種程度上呈現下降趨勢,很多跨國企業都已把營運總部搬至北京或上海。客觀而言,香港已經感覺到它作為區域營運中心的地位與角色正在減弱。目前,特區政府正致力於恢復高科技製造業、建造數位港和資助科研項目,旨在提高自身競爭力,以保持其原有的優勢地位及功能性作用,構建自身成為區域經濟整合的樞紐。

    “購物天堂”受到衝擊。服務業産值佔香港GDP增長的89%,是香港經濟增長的另一大支柱。但自非典疫情爆發以來,香港的旅遊業、餐飲業、零售業、娛樂業和航空業遭受到最直接、最大衝擊,幾乎全面停頓。3月底,世界衛生組織發出了其有史以來的第一份全球旅行警告,要人們避免到包括香港在內的非典疫情地區去旅行,更使香港航空與旅遊業“一落千丈”,至今復蘇乏力。

    存在憂患並不可怕,誠如一位名人所言“我們不懼怕任何危險,我們懼怕的是危險已經在我們的身邊,而我們卻渾然不知”。歷史已經證明,香港同胞始終心存憂患意識,這是一筆寶貴財富。特別是經歷過非典危機之後,這種意識和凝聚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這也是香港經濟真正復蘇的堅實基礎。實際上,香港經濟根本不會沉寂,作為一個開放的自由經濟體系,香港仍然擁有無法取代的整體優勢,諸如背靠中國內地、現有制度完善、優秀人才濟濟、商業基礎雄厚等等,無一不是香港經濟走出低谷、戰勝困難、完成經濟轉型的重要條件,加上特區審時度勢,因應環境變化作出調整,必能危中尋機。

    強本求“變”。作為一個業已成熟的經濟體,香港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注入新的活力,如何苦練“內功”完成經濟結構轉型。在這方面,特區政府責無旁貸,目前已經推出了分三個階段進行重振香港經濟的計劃,包括危機處理、鞏固信心以及振興經濟等一系列新舉措。一方面,特區政府要解決燃眉之急以維持市場和社會穩定,如剛剛推出的香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創造就業計劃;另一方面,特區政府也在為長期經濟目標打理,如追求穩健的宏觀金融政策、確立到2006/07年度達到財政平衡政府目標。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香港由非典疫區除名,香港媒體紛紛視之為香港全面振興經濟的新起點。旅遊業是香港經濟的先鋒和晴雨錶,港府也迅即宣佈了一系列振興旅遊業的計劃和措施,打響了非典後振興經濟的第一炮。

    借勢求“變”。香港經濟的前景基本上決定於中國內地的聯繫包括金融、物流、旅遊和轉口貿易上的合作。香港和內地的經貿關係可比作“小鳥落在房樑上”,內地迅速發展,香港經濟就不會差。值得港人欣慰的是內地與香港經濟合作戰略正日益具體化,如加強與珠三角的經濟整合、與長三角的互相呼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內地與香港自2002年1月開始的就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進行的談判近期已取得重大進展,預計在6月30日香港與內地將簽訂“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根據協議,內地不僅將給予香港多達幾千種商品零關稅優惠,而且會放寬香港服務業在領域、地域和股權安排方面的準入限制。行政長官董建華對此表示:“我相信這將給香港復蘇很大幫助,給香港經濟注入新的動力”。

    苦撐待“變”。作為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香港不僅內受經濟結構轉型衝擊,而且特別易受美歐日經濟疲軟的影響。尤其是兩年前,隨著全球經濟尤其是美國經濟發展放慢,香港經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一波世界性經濟疲軟的影響,幾乎與週邊經濟同步陷入衰退。目前,隨著伊拉克戰事結束以及市場預期美國經濟增長下半年可能會加速,國際經濟大氣候的不確定因素正在減少,對香港而言應是不可或缺的利多。

    總之,隨著非典疫情漸漸遠去,港府振興經濟的舉措逐步展開和到位,加上內地的支援與配合,有理由相信“東方明珠”一定會最終擺脫困境並續寫輝煌,香港人今天失去的必將會在以後的繁榮和進步中獲得更大的補償。當然,這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實際上,經濟復蘇、振興快慢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更是一個信心問題,面對經濟復蘇乏力的現實,全體港人共體時艱,更應喚起積極進取心態和有所作為。近期,現任香港澳大利亞商會主席的阿蘭約翰遜(Alan Johnson)在《亞洲華爾街日報》談入境人對經濟困境應抱有的態度時,意味深長地指出:“我在新加坡發現,該國經濟要比香港糟糕許多,而且新加坡不像香港那樣擁有腹地,但新加坡人對未來前景非常樂觀。”這話頗值得香港同胞深思。

    (本文作者單位: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

    中國網2003年6月27日


香港駐英貿易處向投資家介紹香港經濟前景
期盼香港再騰飛 港報社論冀望重振香港經濟
梁錦松認為半年後香港經濟全面復蘇
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香港經濟的強心針
香江客語:賽馬會“風光”與振興香港經濟
非典疫症凸顯經濟增長脆弱 香港經濟亟需轉型
董建華:疫情對香港經濟的影響是暫時的
財政司長梁錦松:香港經濟恢復將比預期更快
香港投資推廣署署長:香港經濟優勢無可取代
摩根士丹利認為香港經濟下月回升
李嘉誠相信下半年香港經濟將逐步復蘇
梁錦松:要分三階段推行新措施振興香港經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