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攔截試驗全過程掃描 
翟玉成 潘菊生

    美國導彈防禦局(MDA)宣佈,美國于當地時間10月14日22時28分(北京時間15日10點28分),又進行了一次導彈攔截試驗,其試驗取得了成功。這次試驗屬於地基中段的合成飛行試驗(IFT),1997年以來,已經進行了9次此類試驗,其中前2次試驗僅僅是為了收集目標資訊而從目標旁邊飛過(fly-by),後邊的7次才屬於攔截飛行試驗,這其中, 2000年1月和7月的2次攔截試驗失敗。這兩次失敗成為促使克林頓政府推遲做出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決定的主要因素,其餘的攔截試驗則都獲得了成功。

    合成飛行試驗可以驗證整個系統各部件的協調性能,演示大氣層外殺傷飛行器(EKV)攔截並摧毀遠端彈道導彈靶彈的飛行性能、直接碰撞殺傷技術(hit to kill)--即定位、跟蹤和攔截靶彈的能力。試驗所獲得的數據有助於針對特定問題對系統及或其部件進行改進,或用於電腦模擬演練。

    試驗的過程是:先從加利福尼亞的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一枚改進的“民兵”洲際彈道導彈作為靶彈,22分鐘後,從7700公里之外的太平洋中部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環礁靶場發射一枚攔截彈,大約6分鐘後,攔截彈在太平洋中部上空225公里的高度與飛行中段的洲際彈道導彈目標彈頭相撞,試驗結束。

    整個試驗過程也是一個高速數據傳輸和處理過程。合成攔截試驗過程中,天基預警衛星、地面預警雷達、X波段雷達以及作戰管理、指揮管制及通信系統都參與試驗。靶彈發射後,首先被預警衛星和地面預警雷達發現,所獲得的數據通過作戰管理和通信指揮控制系統傳至防禦系統的各有關部分,攔截系統根據處理的結果判定靶彈的軌道並決定發射由助推火箭和大氣層外殺傷飛行器(EKV)組成的攔截彈。攔截彈發射後,根據地面X波段雷達提供的指令飛行。EKV與助推火箭分離後,地面X波段雷達、傳感衛星繼續引導EKV飛向特定的空間位置(稱為捕獲點)。到達該空間位置後,EKV就利用其自身的紅外和可見光感測器,對目標進行跟蹤定位並調整相應的姿態,最終與靶彈彈頭以7.15公里/秒的相對速度實現碰撞。

    導彈防禦可以通過助推段攔截、中段攔截和末段攔截來實現。因此,地基中段合成飛行試驗只是導彈防禦系統試驗中的一種。

    末段防禦方面主要是“改進型愛國者-3”(PAC-3)和戰區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AAD)。PAC-3系統的飛行試驗始於1997年,迄今已經進行了11次研發性飛行試驗,包括4次多目標攔截飛行試驗,有2次沒有成功。今年以來已進行了3次多目標攔截實戰飛行試驗,但均未獲得完全成功。 THAAD系統從1995年到1999年進行過11次研發飛行試驗,包括8次攔截試驗。前6次均遭失敗。在1999年進行了2次攔截試驗後就沒有再進行過試驗,THAAD系統的攔截彈正在被重新設計,預計到2004年才能恢復飛行試驗。

    助推段防禦計劃由機載鐳射器(ABL)完成。ABL是將高功率化學鐳射器安裝在波音747飛機上構成一個作戰單元。ABL的試驗被多次推遲,目前尚未進行過飛行試驗。最近ABL計劃辦公室宣佈,首次攔截戰術導彈的試驗預計到2004年下半年進行。

    中段防禦除了地基系統之外,還有海基系統。海基中段防禦系統包括海軍區域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和海軍全戰區防禦系統。前者屬於低層防禦,相當於PAC-3系統,2001年12月被取消;後者屬於高層防禦,相當於THAAD系統。今年1月和6月,海軍全戰區防禦系統分別進行了2次攔截試驗並獲得成功,在進行實戰試驗之前還將進行多次研發試驗。此外,有報道稱,天基鐳射的試驗大概在2012年進行。

    美國於今年6月正式退出ABM條約後,立即開始了阿拉斯加攔截基地的建設。美國聲稱,這是為了試驗的需要,同時將在2004年形成初始的應急作戰能力。

    導彈防禦系統作為一個複雜的作戰系統,它的發展過程將不可避免地伴隨著一系列試驗。這其中既有對個別部件的試驗,也有對整個系統的試驗,既有研發性和工程性試驗,也有實戰性試驗。從總體上看,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試驗有成功,有失敗,成功多於失敗。即使是失敗,也不是關鍵技術的失敗。這表明導彈防禦系統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也將加強美國政府推進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的信心。

    從迄今試驗的情況看,作為導彈防禦的最主要環節,地基中段防禦系統算是相對成熟的。當然,要最大限度地確保具有實戰能力,還必須作進一步的試驗,包括更多地引入實戰因素,如增加誘餌以及其他對抗措施等。但是,導彈防禦系統作為高度複雜的系統,涉及環節多,應付實戰需要,很難確保萬無一失,而且實際上永遠也無法將試驗置於實戰環境中--即不加預告地向美國本土發射具有對抗措施的、攜帶有大規模殺傷武器的洲際彈道導彈,完全聽任防禦系統自動實施攔截。正因為如此,美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曾強調,導彈防禦系統並不要求絕對有效,只要能發揮威懾作用就可以了。以前,為了爭取政府和國內民眾的支援,美國軍方在試驗之後都詳細披露有關試驗情況,但是,這種做法將有所改變,即在每次試驗後只簡單通報試驗情況,不再公佈具體技術細節。是為了減小外界的反應,還是出於保密的考慮,目前尚不得而知。

     (翟玉成 潘菊生 中國國防科技資訊中心 )

    中國網 2002年10月15日


美國導彈防禦系統成功進行第七次導彈攔截試驗
點中NMD死穴 美國害怕巡航導彈
“天網”並非天衣無縫——點擊NMD的死穴
鐳射穿透320公里——美國反導飛機首次試飛
急於建立NMD 布希放開手腳搞導彈
正式退約後的美國反導計劃向何處去? 
美軍不再公開NMD飛行試驗目標及相關數據
美國將興建攔截導彈發射井
美國又考慮用核彈裝備NMD 
對NMD不放心 美國要用核武攔導彈(圖)
美NMD第六次攔截試驗成功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