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網”並非天衣無縫——點擊NMD的死穴  

    2002年6月14日,美國正式退出1972年美蘇簽署的《反彈道導彈條約》,擬在4年內(即布希總統任期結束前)初步建成一個對付彈道導彈襲擊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英文縮寫NMD)。整套NMD主要由天基探測系統、陸基探測系統和攔截器系統組成,共包括部署在阿拉斯加州和北達科他州的兩處發射基地、3個指揮中心、5個通訊中繼站、15部雷達、29顆衛星、250個地下發射井和250枚攔截導彈。美國要織一個龐大的“天網”,然而,這個“天網”並非天衣無縫,NMD存在著許多技術上的漏洞和容易被打擊的死穴。

    ■死穴之一:無法對付落後導彈

    這是最令美國尷尬的。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何等“厲害”,它能夠對付世界上最先進的進攻導彈,跟蹤並將其摧毀,但卻存在著致命的弱點:NMD在技術比較原始、落後的導彈面前根本發揮不了作用。更嚴重、更可怕的是,擁有這些落後武器的正是美國人所認定的那幾個最危險的“不友好國家”。

    據美國國防部一位反彈道導彈專家透露,敵對國家在攻擊美國的時候,可能會發射簡易的“翻滾導彈”(Tumbling Missle),這種飛行搖擺不定的導彈讓美國專家們頭痛不已,要想擊毀它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創建導彈防禦系統是一個很複雜的工作,然而要想對付簡易導彈比攔截先進導彈不知要難上多少倍。因為,受到橄欖球和陀螺飛行方式的啟發,科學家們發現旋轉可以保持飛行物體的運動方向,他們將這種旋轉穩定技術運用到導彈領域,大大提高了導彈打擊目標的準確性。但用落後裝置發射的簡易導彈卻不大遵循什麼旋轉穩定原理,它們在飛行中也會呈現旋轉狀態,不過那完全是不規則的運動,甚至是翻著跟頭地向前飛,導彈防禦系統根本就無從跟蹤這些簡易導彈並判斷它們的飛行軌跡,當然,攔截也就成了“不可能的任務”。

    ■死穴之二:無法對付多彈頭導彈的攻擊

    目前世界上多彈頭技術可分為兩種:一是集束式彈頭,即一枚導彈攜帶裝有數個子彈頭的母艙,打擊目標時,各子彈頭沿著大致相同的彈道攻擊同一個目標;二是分導式多彈頭,即一枚導彈發射多個分別沿不同軌道瞄準不同目標的子彈頭,每個子彈頭就是一枚可以産生巨大殺傷效果的炸彈,即使這些彈頭被擊毀,也可以大大消耗攔截導彈的數量,從而使後續導彈得以突防。據美國有關研究部門透露,當進攻導彈的子彈頭為4~15枚時,攔截導彈基本上就無法應付了。

    目前,在世界核大國中俄羅斯的多彈頭技術較為先進。今年6月25日,俄羅斯戰略部隊發言人宣佈,新一代“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將於2004年裝備部隊。新一代“白楊-M”導彈性能大大超過“白楊家族”的其他導彈,具有機動性強、命中率高、飛行速度快、不易被監測等特點,而且可攜帶更多枚的分導彈頭,被視為美國將要部署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剋星”。目前,俄軍方計劃將第一批新一代“白楊-M”導彈裝備位於特維爾州博洛戈耶的導彈團。俄羅斯“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是1994年12月首次試射成功的。俄至今已為3個導彈團配備了26枚“白楊-M”導彈。俄羅斯有關專家稱,俄將在“白楊-M”導彈上裝備3個彈頭,從而“可攻破任何防禦系統”;俄還計劃將SS-H-23型潛射彈道導彈上的多彈頭從4個增加到10個;同時還恢復圖-22遠端轟炸機的戰略演習,以顯示“有能力戰勝任何現存的或可能出現的反導彈系統”。

    ■死穴之三:無法對付進攻導彈的偽裝技術

    目前,NMD的反導攔截技術存在著嚴重缺陷。反導攔截有兩種方式,一是採用攔截彈,二是使用光電武器。第一種攔截彈的導引頭要求有很高的靈敏度、很強的抗干擾能力和目標識別能力。但是,目前美國NMD的目標識別能力和抗干擾能力都不過關。第二種光電武器包括鐳射武器和高能微波武器。美國研製的機載鐳射器(ABL)目前正在波音747客機上進行改裝試驗,即使順利,也要等到2003年以後才能出現。至於高功率微波武器則仍處於探索之中,專家預測,微波武器要用於實戰,至少需要20年時間。

    許多偽裝隱形技術在進攻的洲際導彈上應用後,將會使NMD無法招架。例如,在導彈彈頭上安裝能干擾敵方雷達探測的裝置,比如安裝干擾機,釋放金屬箔條、涂有金屬層的玻璃纖維等,擾亂、迷惑雷達,或使雷達産生虛假的信號,NMD將很難對付。如在導彈上安裝干擾裝置,干擾敵方對導彈尾焰的探測;在發動機燃料中加入添加劑改變紅外輻射頻譜;採用錐形彈頭以減少雷達反射面,使雷達有效探測距離降低40%~70%。還有的專家提出,如果把彈頭裝在一個由液態氮冷卻的鋁遮罩器裏,或通過使用整流罩使核彈頭降溫,就可以騙過攔截導彈上的尋熱感測器。

    ■死穴之四:難以對付低空高速遠端巡航導彈

    如果將裝備遠端巡航導彈的潛艇和艦艇事先秘密部署在某些非焦點地區,讓通訊和指揮系統處於戰備靜默待命狀態,一朝有令,就能從意想不到的地方對目標實施突然襲擊。而巡航導彈彈道低,採用地形匹配系統可在地表20~250米高度上飛行,NMD系統的雷達很難探測到。而且,這種遠端巡航導彈還可以部署在民用船舶、目標國鄰近的公路和鐵路運輸系統上,待機發射,將會産生意想不到的打擊效果。目前,俄羅斯“鯊魚”級核潛艇上所攜帶的巡航導彈具備強大的突防和核生化打擊能力。近日剛剛下水的一艘第四代“鯊魚”級核潛艇攜帶有28枚帶有核彈頭的“石榴石”(SS-N-21)潛射巡航導彈,該導彈射程達3000至5000公里,每枚巡航導彈的強度為100千噸,它若突然對美國大陸或其盟友實施打擊,估計NMD將防不勝防。

    ■死穴之五:無法對付近距離打擊

    自從有了矛,便有了盾。自從美國準備實施NMD計劃,世界各國都在研究破解之策。早就有人預言,對付NMD不需要發展洲際導彈,可以更容易、更快地在艦艇上部署現有短程導彈,而NMD根本不可能攔截這種短程導彈。特別是“911”恐怖襲擊事件後,許多人又重新審視NMD。美國民主黨議員們認為,恐怖襲擊中使用了飛機而不是導彈這一事實,就完全可以説明美國應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非導彈問題以及恐怖主義襲擊問題上。此外,俄羅斯副總理克列巴諾夫也表示,美國遭到襲擊證明了導彈防禦體系對於反對恐怖主義來説“完全無效”,“也許,導彈防禦體系可以攔截住所謂的‘野蠻國家’發出的導彈,但是,對於最近距離內發生的事就無能為力”。

    ■死穴之六:預警探測技術不過硬

    可以説,預警系統是NMD系統的靈魂。NMD要攔截的導彈飛行速度很快,最大飛行馬赫數均在10以上,如果發現得太晚,導彈已經打到眼前,誰也沒有起死回生之術。目前,美國NMD的預警系統主要包括國防支援計劃衛星(DPS)、“天基紅外系統”導彈預警衛星、地基雷達以及改進的預警雷達。現役的DPS衛星上裝有紅外望遠鏡,可監視地球上1/3的區域,3顆DPS衛星即可構成全球導彈預警衛星網,衛星上的紅外望遠鏡每8~12秒對地球某個特定區域掃描一次,預警時間在25分鐘左右,這一反應時間已遠遠達不到未來實戰的需要。而“天基紅外系統”由高軌道的4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兩顆大橢圓軌道衛星和低軌道的24顆近地軌道小衛星組成高、低兩個層次的全球覆蓋,可在導彈發射後10~20秒內將警報資訊傳給防禦部隊,反應速度很快。但該系統預計最快也要等到2006年才開始部署。

    ■死穴之七:“繡花枕頭”無法應付實戰

    目前,美國的導彈攔截技術只是在試驗階段得到驗證,到目前為止,美國所進行的每一次NMD實驗,攔截方事先知道導彈將於何時、從何地發射升空,目標是美國境內的哪個地方,可一旦哪個敵對國家要向美國本土發射導彈,絕對不會笨到連這些資訊都透露給對方,好讓對方來從容不迫地實施攔截;實驗時的天氣狀況都十分適宜,沒有惡劣天氣給探測和鎖定來襲導彈的工作添麻煩,大大降低了攔截難度;攔截方事先知道對方將發射的導彈的型號,從中可以獲知對方的射程、速度、彈道等關鍵資訊,從而為成功攔截大開方便之門。而且,根據歷史經驗來説,即便試驗成功了,到戰時也未必好用。例如,海灣戰爭前,PAC—2型“愛國者”攔截導彈進行了17次試驗,都獲得了成功,但在海灣戰爭中,效果卻很不理想。

    綜上所述,美國的NMD目前還存在著許多嚴重缺陷,即使今後試驗成功,即使NMD完全能起作用,也不可能對付別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且,多層次的NMD在技術上更加複雜,只要有一個單元失敗,就會使整個系統前功盡棄。(金武)

    《北京青年報》 2002年7月25日


鐳射穿透320公里——美國反導飛機首次試飛
急於建立NMD 布希放開手腳搞導彈
正式退約後的美國反導計劃向何處去? 
美軍不再公開NMD飛行試驗目標及相關數據
美國又考慮用核彈裝備NMD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