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退約後的美國反導計劃向何處去?   
翟玉成

    6月13日,美國退出《反導條約》的決定正式生效。人們主要關心兩個問題,一是在失去了一個支柱性的重要條約之後,國際軍控與裁軍向何處走?二是在失去法律制約後,美國的反導計劃究竟要向何處去?

    平靜面對

    國際社會圍繞反導問題以及美國修改和退出《反導條約》問題已經談論多年。從布希宣佈退約至今已有半年,國際社會似乎也早已完成了心理調整。

    更重要的是,俄美兩國畢竟達成了削減戰略進攻性力量的條約,發表了確立新時期兩國戰略關係框架的聯合宣言,表明美俄兩國已順利將退約問題從一個兩國關係中的爆炸性因素轉變成為實現兩國戰略關係轉型、加強雙方信任的契機。作為擁有世界上最大核武庫的國家,美俄兩國關係的穩定,為國際軍控體制留下了一線生機。因為,軍控體制的存亡歸根到底取決於大國的態度。大國可以推動一個條約,也可以埋葬一個條約。大國之間關係穩定了,整個國際關係的穩定就有了基礎。此外,美國雖然一超獨霸,奉行單邊主義,但並不是完全拋棄軍控,尤其是在防擴散領域,它還會採取雙重標準,繼續以功利主義的態度,利用多邊的手段、雙邊安排、集團控制機制、單邊制裁措施,甚至武力干涉來實現它的目的。

    另一方面,雖然在理論上任何國家都有權退出任何一個軍控條約,對現行軍控體制“説不”,但“説不”需要實力,也是要付代價的,這是國際社會的現實。在冷戰結束,對立的國家集團瓦解、國際利益趨於多元化的情況下,對於廣大中小國家包括美國認定的所謂“無賴國家”來説,在軍控這一涉及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重要領域,都會慎重行事的。

    當然,從長遠上看,由於美國奉行單邊政策,隨意撕毀重要的軍控條約,不僅自身參與多邊軍控的意願下降,國際社會成員對軍控條約的信心和參與全球裁軍進程的積極性也會因大國在軍控條約問題上的不負責任態度而遭到挫傷。現有條約的遵守、已簽條約的批准和生效以及多邊軍控條約的達成都將面臨困難。毫無疑問,軍控體制脆弱了,不確定因素增多了。關於美國退出《反導條約》可能造成的影響,國際社會曾經有一個論斷,即:美國退約將破壞戰略穩定、誘發軍備競賽,導致軍控體制坍塌、危及國際和平與安全。從長遠看,這一論斷無疑是正確的。但是就目前的情況看,這些後果的顯現也許不是那麼直接,那麼緊迫。畢竟,在當今的國際格局下,無論是對抗、還是合作,都會以新的形式出現。軍備競賽的危險增加了,但很可能是隱性的、低強度的和非對稱的。

    反導計劃今如何

    小布希入主白宮後,對導彈防禦計劃作了重大調整。布希的決心雖然宏大,但一段時間來導彈防禦系統的形態始終處於模糊狀態。去年“51講話”中只是模糊地表示要作更多的工作才能確定導彈防禦系統的最終形式。到了今年1月新的《核態勢審議報告》出臺,才有了比較清晰的輪廓。

    (一)系統的結構、規模、目標和部署

    小布希的計劃最主要一點是突破了克林頓給導彈防禦系統所設定的規模和目標。在系統結構上,將單一地基系統擴大為綜合系統,即不再把導彈防禦系統分為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和國家導彈防禦系統,而是要建立一個可對來襲導彈實施分層攔截的導彈防禦系統;在規模上,擺脫《反導條約》對機動系統的限制,陸、海、空、天系統都是可供選擇的方案,實際上是將有限的系統改為無限的系統;在目標上,不再把導彈防禦系統的任務局限于對付有限數量的、具有簡單誘餌的來襲導彈,《核事態審議報告》提出美國要尋求能對抗少量的、更遠射程的導彈攻擊,以及對抗更大數量的、中短程的導彈攻擊的有效防禦,當然這只是2012年前的目標。在部署問題上,不再強調一開始就部署一個完整的系統,而是不強調完整性,先解決有無問題,先部分,後整合,成熟多少部署多少。拉姆斯菲爾德今年1月曾表示,導彈防禦系統的主要目標包括:第一是保護美國的部隊、盟國和友邦;第二,對各種射程的彈道導彈在各個飛行段實施多層攔截(助推段、中段、末段);第三,根據實際可能,儘快部署整個彈道導彈防禦系統。

    (二)具體步驟

    關於導彈防禦系統的具體部署步驟,《核態勢審議報告》稱:美國還沒有選定部署何種系統,部署的決定將取決於技術和威脅的評估結果。國防部正在尋求多種可供選擇的方案,導彈防禦計劃包括兩個方面:近期的應急能力;以及在改進這些能力的基礎上發展更加健全的、實戰的系統。國防部正在考慮幾種能提供應急導彈防禦能力的近期和中期(2003-2008年)方案,包括:

    一部處於攔截試驗階段的機載鐳射器,用以對付所有射程彈道導彈的有限作戰;

    一個對付更遠射程導彈威脅的地基中段初始的攔截系統,含少量試驗項目中的攔截器,和一部位於阿拉斯加的改進的“丹麥眼鏡蛇”雷達;

    一個提供初步的中段攔截能力以對付中近程威脅的海基宙斯盾系統。

    根據這些系統的技術進展,美國將能在2006-2008年期間開始部署實戰能力,包括:

    2~3架機載鐳射專用飛機;

    新的陸基中段攔截基地;

    4艘海基中段攔截艦;

    能夠對付近程導彈威脅的末段攔截系統,含2001開始部署的愛國者-3(PAC-3)和2008年開始部署的高層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HAAD)。

    國防部將發展低軌道天基紅外探測系統(SBIRS Low)來支援導彈防禦。這個系統將提供跟蹤敵方彈道導彈的能力,並能幫助區分在飛行中的真假彈頭。

     總之,在2003年和2008年之間,實現一套能夠在助推段擊毀各種射程彈道導彈的機載鐳射系統;初始的地基中段攔截能力;能夠在中段對付中短程來襲導彈的海基系統;對付遠端洲際導彈的末端防禦系統,以及跟蹤識別來襲導彈的衛星系統。

    (三)各分系統情況

    作出部署決定雖然可以大膽,但實際部署則需要謹慎。儘管小布希作出部署決定時可以拋棄克林頓所設定的4個標準,即費用、技術、威脅、影響;但是在具體部署問題上,上述因素是無法回避的。因為無論導彈防禦系統的部署問題如何緊迫,所要部署的系統畢竟應當是一個“有效的系統”,技術因素不可回避;美國雖然有錢,但那是納稅人的錢,不是可以隨便花的,一旦導彈防禦系統的花銷影響了普通民眾的腰包,問題就沒有那麼簡單了,資金的制約永遠存;此外,真要決定部署,對威脅的評估、對外交、安全和軍控影響的評估不是完全可以排除的,尤其是在美國經濟狀況不好的情況下。從歷史的經驗看,所有上述因素中,技術因素是關鍵,因此判斷未來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走向,技術是一個重要的判據。下面是美國專家的一些估計:

    1、關於地基末段防禦系統:

    PAC-3:主要用於在較小範圍攔截短程導彈(如飛毛腿)、飛機、巡航導彈,以保護美國駐軍。工程研製和定型階段已經完成。作戰試驗現已進行了4次作戰飛行試驗,大約要到2005年才能最終完成,屆時方可進行整個系統的部署。

    THAAD:屬於對付中短程彈道導彈的攔截系統,用於保護前沿部隊、附近居民與基礎設施。有過2次成功的攔截試驗。理論上,THAAD也可以海外部署用於助推段防禦,但現在的系統尚不足以完成這樣的任務,要真正成為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的一部分,也是10年以後的事情。

    2、關於海基中段防禦系統

    海軍低層(NAD):相當於海基的PAC-3系統,保護前沿部署的海軍戰艦免受短程導彈襲擊。2001年12月取消。布希政府曾考慮讓它用於末段防禦,因此將來重新開工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海軍高層(NTW):相當於海基的THAAD系統,用於保護航母、附近的居民和領土免受中短程導彈襲擊。但布希政府賦予該系統以海基中段和海基助推段防禦的使命。要完成這樣的使命,現有的“標準”攔截彈的速度要加倍,宙斯盾艦載雷達要升級,發射系統也要改進。因而還有很多開發性工作,2010年前大概都不可能進行作戰試驗。

    3、關於空基助推段防禦系統

    機載鐳射(ABL):這是導彈防禦中最複雜的部分,涉及高能化學鐳射器、光學系統、跟蹤、瞄準、光束校正系統等。計劃生産7架,每架造價可能要超過10億美元預計2010年後方可全速生産。

    4、關於地基中段防禦系統

    地基中段6次攔截試驗,4次成功,標誌著地基中段的實質性的進步。如果攔截試驗一直順利,4~5年內可轉入作戰試驗,2010年前,甚至在2008年部署一個能夠對付具有較為複雜突防措施的來襲導彈的分多層攔截系統是可能的。

    5、關於天基支撐和攔截系統系統

    SBIRS系統可能取代X波段雷達。原計劃2004或2006年上天,後因技術問題推遲。預計2010進行作戰試驗,2015年後進行部署。2012年可進行天基鐳射的初始試驗。

    由此看來,各攔截段相比較,中段相對成熟;陸基、海基、空基系統相比,陸基較為成熟。即使一切順利,2010年前,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很可能仍然是有限的陸基中段攔截系統,多層攔截將在2010年後,天基系統的部署將在2015年後。

    近期的計劃

    美國在正式退約後將要加緊進行的是阿拉斯加基地的建設工作以及有關的試驗。在今後兩到三個月內,美國導彈防禦局(MDA)將進行幾次重要活動,以加快中段導彈攔截試驗的步伐。

    6月14日,設在阿拉斯加堡的“試驗基地”將破土動工,該基地將用於試驗地基中段系統。由於美國退出《反導條約》的行動將於6月13日生效,因此選擇第二天開工就不再受條約的約束。按照美國防部的計劃,該基地將於2004年投入使用。包括:

    格裏利堡5座地下發射井(主要用於應急實戰);

    科地亞:1座地下發射井(主要用於試驗);

    謝米亞島:“丹麥眼鏡蛇”雷達升級;

    科地亞/ 格裏利堡:兩個數據終端(屬作戰管理系統)。

    大約在同一星期,“導彈防禦局”還計劃進行海基中段系統的飛行試驗。屆時,一艘宙斯盾巡洋艦將攔截一枚從夏威夷考愛島發射的靶彈。

    在7月底或8月初,“導彈防禦局”還計劃進行地基中段系統的下一次飛行試驗。在這次地基中段系統試驗中,將首次使用艦載宙斯盾雷達收集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的靶彈數據;從太平洋中部誇賈林環礁發射的一枚導彈將對靶彈進行攔截。

    美國國防部官員聲稱,將“根據實際可能儘快使導彈防禦系統形成能力”,目標是“到2004年形成有限的攔截遠端彈道導彈的能力”。但也有美方專家估計,阿拉斯加的這套系統無論試驗還是實戰都存在問題。由於安全方面的原因,除科地亞的發射井外,格裏利堡的5座發射井尚無法承擔試驗的任務,而5座發射井對於所謂“無賴國家”的導彈既無法發揮威懾作用,更難以發揮實戰效能。對此,導彈防禦局主任卡迪什將軍在向國會作證時表示,國防部有可能部署一個樣機系統(prototype)和試驗系統(test assets),隨後再逐步增加和升級,實現“螺旋形發展”。至於如何部署,仍然要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試驗的是否成功和國際安全環境。那麼到底這個初步的系統包含那些部件,還未作最後決定。

    長遠的圖謀

    導彈防禦系統本身屬於外空系統。其地基中段系統的大氣層外攔截目標的能力具有反衛星潛力。機載和天基鐳射技術都有實質性突破,“星球大戰時代”的天基動能計劃也在恢復之中。美國防部賦予天基鐳射的使命是:空間攻防,攻擊衛星實現資訊阻斷;空中攻防,攻擊高空飛機、巡航導彈、無人駕駛飛行器等。

    儘管美國發展導彈防禦系統面臨諸多挑戰,但是,從歷史的觀點看,美國在這一問題上不會停步。其一貫的戰略思想,技術發展的規律,軍事效率的要求決定了美國不可避免地把導彈防禦系統作為其控制外空的一個步驟。

    外空武器化具有極大的誘因。從戰略上看,外空是制高點。外空優勢是新的戰略優勢,有了外空優勢,就有資訊的優勢、技術的優勢以及攻防上的主動權,可以自由地進行作戰支援和全方位攻擊。擁有了外空優勢,既可用於威懾,又可投入實戰。從軍事效能上説,將武器或武器部件部署在外空,其導彈攔截效率要遠遠高於地基系統。此外,軍事技術總是向前所未到的空間和領域滲透,而外空正是一個新的處女地。從裏根的“星球大戰”計劃,到老布希的“保護全球免遭有限攻擊的系統”,再到克林頓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一直到小布希的“導彈防禦系統”,美國有關外空武器的研究發展計劃一脈相承,從未中止。小布希政府只不過是把美國導彈防禦和外空的隱性政策話説明白罷了。美軍方高級官員的談話、重要的報告、未來的設想以及天戰的模擬演練等均表明,美國正在向外空武器化方向邁進。由於《反導條約》禁止發展天基的反導系統,它的廢除為外空武器化打開了法律缺口。

    《核事態審議報告》表明,美國一方面要降低對核武器的依賴,另一方面要充實戰略威懾的內容,使總統有所謂更靈活的選擇方案;它一方面要拋棄 “相互確保摧毀”的戰略框架,另一方面卻在追求確保自身的絕對安全和摧毀他國的能力。目前美國正在幾個方面試圖獲得突破:一是將常規打擊力量提高到戰略打擊的地位,試圖以非核替代核;二是使核武器成為可用武器,如開發新的鑽地彈,以核補充非核;三是發展導彈防禦系統,使對方的核武器無用武之地;再就是構築外空優勢,以此加強其總體威懾。

    (翟玉成 中國國防科技資訊中心)

     中國網 2002年6月14日


美正式退出反導條約當晚成功進行海基反導試驗
布希:美國將儘快部署導彈防禦系統
《反導條約》今日作古 俄羅斯表示遺憾
美國民主黨議員起訴布希總統
美國拿毀約當兒戲
美進行第6次導彈攔截試驗 反導條約悄悄走向死亡
反導條約在走向死亡--評美第六次導彈攔截試驗
技術反被技術誤——美國為何退出反導條約
俄羅斯緣何對美國“退約”反應平靜? 
美退出反導條約意味什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