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NMD不放心 美國要用核武攔導彈(圖)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4月11日報道,五角大樓有意恢復一項擱置了30年的導彈防禦計劃———在高空引爆核彈頭,阻截來襲導彈,即“核爆攔截”。美國國防科學委員會主席施奈德向該報表示,他“已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討論過這件事,他很感興趣”。這意味著因技術上有問題、政治上無法被接受而遭擱置的一項武器計劃將死灰複燃。

    施奈德曾在裏根政府中任副國務卿。他領導的國防科學委員會成立於20世紀50年代,

    是為國防部長服務的有關科技、作戰和管理事務的高級顧問機構。施奈德透露,該委員會的一個課題組目前正在研究“核爆攔截”系統,預計今年夏天研究工作將全部完成。

    “核爆攔截”早已有之

    “核爆攔截”概念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此後,五角大樓曾試驗過攜帶核彈頭的攔截器,並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過短期部署。1971年,美國最後一次試驗“核爆攔截”,測試了一枚空對空“斯巴達克”攔截導彈。它攜帶的核彈頭威力相當於500萬噸炸藥。1975年,美國部署了“衛兵”戰略反導系統,攔截導彈均採用核彈頭。20世紀80年代,美國前總統裏根提出“星球大戰”計劃,其中的核武器攔截系統是重要組成部分。但美軍的“核爆攔截”終因技術問題太多,且違反《外太空條約》而夭折。《外太空條約》禁止各國在外太空使用核武器。從那時起,美國軍方一直專注于發展“子彈撞子彈”式的攔截武器。

    近年美國防部試驗過多種反導彈系統,包括從海、陸基地發射的攔截武器、空中鐳射炮乃至部署太空武器等,但一直未敢把“核爆攔截”納入開發計劃,主要就是擔心公眾對於在他們“頭頂”上引爆巨型核彈感到不安。

    “核爆攔截”,一本萬利?

    今年6月,美國將開始在阿拉斯加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但NMD只能實現“兩對一”或“四對一”,即用兩枚陸基攔截導彈對付一枚來襲導彈,視情可再發射兩枚攔截導彈,進行二次攔截。因此,美國計劃在阿拉斯加部署的100枚攔截導彈,理論上只能對付25枚來襲彈頭。對於分導式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這個系統基本上起不到什麼作用。如俄羅斯的SS—18型洲際彈道導彈可載10個核彈頭,3枚SS—18即有30個核彈頭,NMD對它便無可奈何。況且,NMD識別真假目標的能力也不怎麼樣。

    專家指出,五角大樓重提“核爆攔截”,一個可能的重要原因是對NMD不大放心。如果用核武器攔截導彈,可實現“一對一”甚至“一對多”,美國打造保護傘的野心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施奈德説,重新考慮“核爆攔截”的原因,是敵人可能使用誘餌彈頭和其他措施迷惑攔截器,使攔截器無法找到真正的目標。配備核彈頭的攔截器則不必費神去精確地瞄準來犯導彈,也不必分辨諸多誘餌與真正的目標,而是依靠巨大的核爆炸力和強電磁脈衝將來襲導彈周圍的所有物體一一摧毀。“核爆攔截”的另一個“優點”是可以確保將生化武器彈頭內的細菌徹底殺滅,而不必擔心它們會在彈頭爆炸後散落到地面。

    在作戰過程方面,用核武器攔截來襲導彈,與美國當前發展的導彈防禦系統(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即NMD和TMD)並沒有太大差別,都是首先由預警衛星和遠端預警雷達發現來襲目標,再由指揮控制系統識別目標並下達作戰命令,然後發射攔截導彈摧毀目標。兩者的不同點在於,導彈防禦系統靠導彈與導彈的高速直接碰撞摧毀來襲彈頭;而“核爆攔截”靠的則是核武器大爆炸的“毀滅”作用。核武器在空中爆炸後,瞬間便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産生的高溫、高壓火球猛烈地向外膨脹並壓縮空氣,形成以光速傳輸的光輻射和以超音速傳播的衝擊波。而這種光輻射和衝擊波幾乎可以毀滅一

    切。因此,一顆在一定高度爆炸的核彈頭,有可能會使數十枚來襲導彈及其攜帶的數百枚核彈頭失效。所以,少數美軍強硬派人物“一看到《華盛頓郵報》便歡呼起來”,因為在他們看來,使用“核爆攔截”是對付俄羅斯SS—18型洲際彈道導彈的最好辦法,“就更不用説對付別的導彈了”。

    美國究竟想幹什麼

    那麼,美國現在決定恢復“核爆攔截”的研發計劃説明瞭什麼呢?結合近期美國調整軍事戰略的動向,至少有兩點值得世人關注。

    首先是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這個葫蘆裏究竟賣的什麼藥?在美國總統布希去年宣佈美國決定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即“反導條約”)之前,俄羅斯一直表示,願意討論美國提出的新的關於“導彈威脅”的説法,並且同意對“反導條約”作必要的修改。但俄方認為,美方應先説明準備發展什麼樣的導彈防禦系統,然後才能決定“反導條約”需作哪些修改。然而,美方始終拒絕透露他們的具體計劃,只是説“規模有限,不會影響美俄戰略平衡”。現在有美國官員透露,其實在布希上臺伊始,美國國防部就建議恢復“核爆攔截”研究,但並未公開宣佈,因此外界也一無所知。現在,世人應可稍稍明白美國執意要退出“反導條約”的原因所在了。美國的導彈防禦已從最初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演變成“導彈防禦系統”,其實就是“全球導彈防禦系統”。這個“全球”還包括外太空。聯想到美國一直反對中俄等國提出簽訂一項禁止外太空軍事化條約的建議,就可窺見,美國所謂“有限導彈防禦”的外延其實非常之大。

    另一個值得世人關注的問題是:美國將如何解決民眾擔心的核武器在太空爆炸所産生的破壞後果?儘管“核爆攔截”是在外太空進行的,但核爆炸仍能破壞爆炸中心附近的民用和軍用通訊衛星,並使地面的雷達和電子設備失效。美國外交關係協會資深研究員賈溫説:“如果要完全摧毀一個小型炸彈攜帶的、可在5公里範圍內擴散的炭疽菌彈丸,就需要一個威力超過100萬噸炸藥的強大核彈頭。”他説:“更糟的是,核武器在太空爆炸將危及幾百枚民用衛星,以及許多美國軍事衛星。”其實,美國人的這些擔心也是當年“核爆攔截”計劃中途夭折的原因之一。

    一些國際問題專家分析指出,美國軍方正試圖用一種方法打消美國民眾的疑慮:讓用於攔截導彈的核武器在別國上空爆炸。這種分析並非無中生有,可以從美國國防部最新《核態勢評估報告》中推斷出。新的《核態勢評估報告》模糊了核武器與常規武器之間的界限,使得美國動用核武器的門檻進一步降低。核武器已不再是單純的“外交恐嚇的工具”,美國在未來戰爭中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正大大增加。同時,在國家導彈防禦系統擴展為全球導彈防禦系統之後,美軍的“攔截”概念也已從“在本土防禦”發展到“在敵方導彈起飛階段防禦”。一些軍事專家認為,美國將把“核爆攔截”的地點選在別國上空,而不是美國上空。

    冷戰的結束為世界和平提供了新的契機,然而,美國為鞏固其惟一超級大國的霸主地位,寄希望於核威懾,更加起勁地揮舞起了核大棒。但美國當權者有必要清醒地認識一點:美國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不是美國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目前,美國單方面廢棄“反導條約”,大力發展和部署戰略反導系統,並過分誇大核武器的作用,這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高度警惕,並對國際軍控和裁軍進程造成了負面影響。萬一由於美國迷信核武器而引發新的核擴散和核軍備競賽,其結果將對美國更為不利。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薛福庚 本報特約記者 葛立德

     環球時報 2002年4月1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