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鋼:促進就業增長必需打破壟斷、開放服務業市場   
胡鞍鋼

    過去五年(1996-2001年)中,我國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經濟結構調整,由於市場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而出現了供給遠大於需求,生産能力嚴重過剩,實際經濟增長率(為8.3%)低於長期潛在增長率(1978-1997年期間為9.5%),由高通貨膨脹轉為通貨緊縮,這直接影響了我國就業增長狀況。我國就業年平均增長率由80年代的3.0%下降為“九五”期間的0.9%;其中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在這一個時期有14個地區就業增長率為負值,有7個地區就業增長率小于或等於1.0%;在“九五”期間,從各産業就業增長率看,第一産業(農業)僅為0.06%,第二産業(工業、建築業)為0.48%,只有第三産業增長率比較高,為3.03%。“九五”期間全國新增就業人數為3203萬人,第一、二、三産業新增就業人數分別為107萬人、381萬人和2715萬人,第一、二、三産業對全國新增就業人數的貢獻率分別為3.34%、11.90%和84.76%。顯然,服務業已經成為我國新增就業的主要渠道。

    一、服務業已經成為我國新增就業的主渠道

    從今後各産業就業增長趨勢看,由三個就業渠道轉變為一個渠道,即服務業。我國農業勞動力相當於美國農業勞動力的100多倍,加入WTO之後,我國農業就業人數應當進一步下降而不是繼續增加,只有轉移農業勞動力,減少農業勞動力才能夠提高農業勞動生産率,才能進一步提高農民的每人平均收入;從1995年以來,我國製造業就業人數呈下降趨勢,這表明在中國城市已經進入後工業化階段,如同發達國家在70年代和80年代出現的製造業就業人數絕對數下降的趨勢,所不同的是中國目前處在下中等收入階段,提前進入了後工業化階段,製造業不僅不能成為“就業機器”,而且還在不斷排斥勞動力,累計已經減少了1760萬就業人員,下降了18%。 此外,採掘業就業人數也從1995年開始下降,累計減少了335萬就業人員,下降了36%。可以預期的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國內市場競爭國際化,出口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無論是農業還是製造業就業人數都將呈進一步下降趨勢,今後5年可能減少10%-20%,中國擴大就業只能通過加速發展服務業,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二、“九五”期間服務業創造就業的能力大幅度下降。

    儘管服務業已經成為“九五”期間創造就業的主要渠道,但是創造就業能力卻在明顯下降。從就業增長的規模來看,“八五”期間服務業新增就業人數達到5023萬人,而“九五”期間僅為2715萬人,只相當於“八五”期間的54%;從就業增長率相對於經濟增長率的關係看,“八五”期間服務業就業增長彈性系數為0.74,而“九五”期間降為0.37,即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就業增長率下降了一半。

    從服務業的10個行業就業人數年均增長率看,“九五”期間與“八五”期間相比,有6個行業就業增長率是下降的,有4個行業就業增長率是上升的;其中,社會服務業就業人數年均增長率最高,為5.55%,其次是其他服務業為4.70%,但是吸納新增就業能力比“八五”期間下降57%;房地産業為4.64%,金融保險業為3.44%;而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零售、貿易餐飲業都明顯的大幅度下降,分別下降3.52個百分點和6.85個百分點,吸納新增就業能力比“八五”期間分別下降了77%和73%;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下降了1.86個百分點;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藝術、廣播電影電視業就業增長率分別為1.91%和1.18%。這表明,傳統的商業和交通運輸業無法吸納更多的勞動力,長期壟斷國有比重高的教、科、文、衛等部門也不能有效的創造就業。

    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服務業就業比重比較低,特別是女性在服務業行業的就業比重更低。我國服務業就業比重為27.5%(2000年統計),不足1/3;在10個服務行業的女性就業比例分別在22.4%到45.7%之間,遠低於發達國家水準(1992-1997年,男性為58%,女性為81%),也低於下中等收入國家的水準(1980年,男性為32%,女性為45%)和上中等收入國家的水準(1992-1997年,男性為46%,女性為62%) 。

    三、國有單位長期壟斷大多數服務業部門,極大的妨礙創造就業

    我國服務業佔GDP比重或佔就業總人數比重長期低下,其主要原因是存在嚴重的勞動力市場障礙,特別是許多服務行業國有經濟比重過高。以我國城鎮地區2000年數據為例,教育、文化藝術和廣播電影電視業這一比重最高,為96.4%,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為87.5%,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為86.8%,金融、保險業為68.2%,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為66.1%,房地産業為63%,這些行業基本屬於計劃經濟的模式,不僅具有壟斷特徵,而且還具有排他性,妨礙外部民間和外資的進入,也不利於積極創造就業,特別是教、科、文、衛長期吃皇糧,也增加了政府的負擔,這些行業堪稱為計劃經濟的最後堡壘,不打破國有單位的壟斷地位,在公共事業單位不引入競爭機制既無法有效提高公共支出效率,也無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四、加快開放各類服務業市場是促進就業增長的重要舉措

     開放旅遊業市場。旅遊業既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産業,又是一個發展潛力最大的服務業市場。首先,旅遊業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産業之一,旅遊業收入佔世界總産出比重超過10%,而我國目前旅遊業收入佔GDP比重僅為5%;雖然我國國土面積大於美國,文化歷史遺産遠比美國豐富,但是目前我國旅遊收入僅相當於美國旅遊業收入的10%左右。這表明我國在發展旅遊業方面有相當大的潛力。其次,旅遊業是世界主要就業機器,該産業具有明顯的直接或間接産業鏈帶動效應,所謂“一業興旺,百業昌盛”。旅遊部門的直接就業與間接就業為1比5,是創造間接就業比率最高的部門,在許多國家旅遊業及其相關産業的就業人數比重接近10%,而在中國只有1-2%(1998年為1.58%)。1995-1998年期間旅遊業就業增長彈性系數在各行業最低。據預測,未來10年我國旅遊業就業人數將達到4500-5000萬人,新增就業機會在3000萬以上。這表明中國在發展旅遊業創造就業機會方面有巨大的潛力。從未來發展趨勢看,特別是我國大中城市産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就是要大力發展旅遊業,使與旅遊業相關的産業成為城市發展的主導産業,也成為吸納就業人員的主要渠道。因此,放開旅遊業市場、規範旅遊業秩序、保護消費者權益是促進旅遊業大發展的重要條件。

    開放銀行和保險服務業市場。從主要國際大都市來看,金融保險業是主要就業渠道之一,例如,南韓漢城金融保險業佔就業人口比重高達19.9%,新加坡為16.6%,香港為12.1%,日本東經為8.2%。中國這一比重最高的地區是廣州市為2.8%,北京為2.3%,上海最為全國的金融中心,也只有1.5%。目前全國金融保險業就業人員僅有327萬,佔全國就業總數的0.46%。開放銀行和保險業,允許國內外投資者進入,就等於擴大新的就業崗位。像我們這樣一個近13億人口的大國,金融保險業擴大2-3倍不成問題,這樣既促進了金融保險業的發展,也擴大了新的就業崗位。

    開放建築業市場。建築業既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導産業,也是重要的勞動密集部門。迄今為止,在全國各個産業部門中建築業的對外開放程度最小,外資企業佔建築業總産值比重為1.3%, 而外資企業佔工業總産值比重已高達27.1%。 “九五”期間新增就業人數僅相當於“八五”期間的23%。這表明,建築業對外開放潛力極大,大量吸引外資進入國內建築業市場,有利於促進國內與國外之間的市場競爭,提高建築工程品質,擴大該部門的就業容量。

    開放教、科、文、衛服務業市場。這些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産業,也是知識密集型産業。隨著每人平均收入水準不斷上升,人們對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服務形成巨大的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例如:1996-2000年期間,城鎮居民每人平均用於娛樂教育文化服務支出由375元增長為628元,首次超過用於衣著支出,成為居食品支出之後的第二項支出,增長了67.4%。 但是這些部門就業增長率僅在1-2%之間,幾乎無增長。因此需要進一步開放這些服務業市場,允許非國有經濟和國外投資者從事非義務教育以上階段的中高等教育、職業培訓、專業培訓,非公共衛生服務的私人醫療和競賽,以及其他許可的文化市場,大規模削減這些行業中的“財政供養人口”,大幅度地減少國家財政支出用於養人費用,鼓勵這些部門發展和吸納非正規就業人員。

    開放通訊、民航、鐵路、港口、航運、城市基礎設施及其他共用事業。這些行業應大幅度放寬外資企業準入限制,增加透明度,鼓勵非國有、外資企業進入這些領域,採取多种經營方式,以市場化或公司化機制運作,只有放開市場才能吸引更多投資,才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所有國有企業、國有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應實行後勤服務社會化、市場化,加快與所屬單位脫鉤,並將後勤服務向社會公開招標,這也會大幅度創造就業機會。開放市場還可以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政府職能糾正過度干預,轉向建立和維護市場秩序,保證市場公平競爭,通過市場發展擴大就業。

    【作者簡介】胡鞍鋼,中科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國網2002-6-25


創造就業應成為所有經濟政策的核心
中國就業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胡鞍鋼:打破服務業壟斷促進就業增長
吳邦國:貫徹“三個代表”要求抓好再就業工作
南昌啟動就業“小鑰匙”設專職就業指導員
中國留日學生畢業後就業難
國外促進就業有關措施
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工作──南開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劉秀茹訪談
胡鞍鋼:應選擇以就業為中心的增長模式
劉福垣:就業是硬道理中最硬的道理
胡鞍鋼:中國正面臨就業戰爭
畢業生西部就業享優惠
吳邦國:集中力量做好下崗職工再就業工作
我國將建立公開就業服務制度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