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明年全面開放糧食市場  

    自去年八個糧食主銷區全面推行糧食市場化以來,今年中國又有一些省份在省內局部自行放開糧食市場,這是一個信號自去年8個糧食主銷區全面推行糧食市場化以來,中國糧食全面市場化的步子日漸清晰。有內部人士告訴《財經時報》,有可能在明年,中國糧食收購、糧食市場、糧食價格將全面放開。

    目前,由中國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牽頭,經貿委、財政部、國家糧食局等14個部門組成的國務院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辦公室正忙於“農民補貼”、“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等專題的調研,這個辦公室設在國家糧食局,今年4月成立。

    其實,自主銷區市場化以後,山東、安徽等一些主産區和産銷平衡區也在摸索市場化的路子。

    糧改的步子

    中國從1998年對糧食流通體制進行改革,重點是“三項政策,一項改革”:企業壟斷糧食收購市場,按政府制定的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糧食;按高於成本的價格順價銷售糧食;對執行政策造成的虧損予以財政補貼,收購貸款資金實行封閉運作;加快國有糧食企業自身改革。保護價指為保護農民利益,由國有糧食企業按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糧食,但這樣做鼓勵了農民去種植一些不受市場歡迎的糧食品種,同時增加了政府和企業的負擔。

    1999年,新的政策宣佈,黑龍江、吉林、遼寧省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的春小麥和南方早秈稻、江南小麥,從2000年新糧上市起退出保護價收購範圍。考慮到這些糧食品種當時已經播種或插秧的情況,1999年暫不退出保護價收購範圍,但要較大幅度地調低保護價水準。2000年2月,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玉米也被宣佈退出保護價收購範圍。減少保護價補貼,是糧食市場化的一個鋪墊。

    2001年,浙江、福建、廣東、海南、江蘇和北京、天津8個糧食主銷區全面放開糧食收購、糧食市場和糧食價格,這是糧食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突破。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主銷區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既可以促進這些地區農業結構的調整,增加種植效益更高的經濟作物和發展養殖業,又能為主産區的糧食銷售騰出市場空間。

    人們發現,1998年以來,這一輪糧改有別於以往的地方在於循序漸進,這意味著本屆政府運用政策的手段漸趨成熟和理智。近幾年中國政府大力調整農業生産結構,興建1100億斤倉容的國家糧食儲備庫,實行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加快國有糧食企業減員分流進度,都促進了糧食市場化條件的成熟。

    糧食市場化既是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要求,也是保護中國農民長遠利益的要求。許多業內人士認為,當各方麵條件成熟後,這一輪糧改將順利達到市場化的目標,不會引起大的波動。

    縮減保護價

    價格是糧食市場化改革的核心。縮小保護價品種範圍,降低保護價水準,意味著糧食市場化改革的推進。

    年初,安徽省糧食局宣佈,從今年新糧上市起,淮河以南的小麥、淮河以北的水稻退出保護價範圍;對繼續列入保護價的品種,按照生産成本和順價銷售的要求,合理確定保護價;選擇少數市、縣進行糧食放開和直接補貼試點。4月份又提出,自2002年新糧上市起,阜陽、宿州、蚌埠、淮北、淮南、亳州市的稻穀退出保護價收購範圍。除上述六市外,其他地區的小麥退出保護價收購範圍。

    中國又有數省靜悄悄放開糧價(上接C1版)從今年4月1日起,山東省17個市劃分為糧食主銷區和主産區兩種類型,實行分類指導,分別執行國家的相關政策。青島、煙臺、威海3市作為主銷區,在全省率先實行糧食市場化改革試點,先行放開糧食收購、糧食市場和糧食價格;其他14個市為主産區,繼續實行“三項政策、一項改革”。

    湖北省從今年4月1日起,只在中晚秈稻年産量2億公斤以上,年收購量0.5億公斤以上的監利縣、曾都區、鐘祥市等17個縣市區,繼續執行中晚稻保護價收購政策。其餘品種,其餘地方,根據市場需求,全部放開種、購、銷環節。

    吉林省亦在4月下旬決定調低2002年秋糧收購保護價水準。今年吉林省玉米收購保護價格將按照正常年份生産成本加合理利潤的原則來制定,預計吉林玉米保護價格將大幅下調。

    3月,湖南省決定從2002糧食年度起,全省糧食收購價格隨行就市,由糧食企業自主收購、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全省取消糧食運輸憑證制度,撤銷一切阻礙糧食流通關卡,允許符合條件的多種所有制經濟主體,經縣以上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審查糧食經營資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準登記後,按國家有關規定從事糧食收購;對常德、岳陽、益陽、衡陽四個糧食主産中晚秈稻實行保護性生産補貼(四市近3年年均晚稻收購量佔全省總收購量的65%),同時完善糧食風險基金補貼政策。

    浙江的成功

    浙江省2001年在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果。

    從“定購”到“訂單”,一種新型的糧食産銷關係開始確立。2001年全省糧食購銷、加工企業和99萬戶農民簽訂了糧食訂單,訂單數量高達6.4億公斤,相當於全省去年糧食定購任務的55.7%。省內不少地方對優質品種糧食實行優質優價,因而調動了農民種植高效糧食的積極性。

    從單一主體到多元主體,糧食市場體系建設全面啟動。浙江作為中國南方糧食主要集散中心的作用開始“顯山露水”。杭州、寧波等大中城市口糧批發市場,金華、衢州等飼料糧批發市場,沿海港口糧食進出口轉机市場三個層次分明的糧食市場體系已經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主體紛紛投資興辦糧食批發市場。

    從自求平衡到優勢互補,農業區域結構得以優化。浙江2001年進一步調減了糧食播種面積,擴大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高值經濟作物和出口農産品生産,主動讓出糧食市場份額給産糧大省。隨著浙江糧食市場的全面放開,國內一些糧食主産省紛至遝來,省際間糧食購銷合作蓬勃發展。

    今年不會全面放開

    《財經時報》了解,按照今年的政策,中國糧食主産區還要繼續堅持“三項政策、一項改革”,以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

    為了防止糧食主産區過多地縮小保護價收購範圍,挫傷農民種糧積極性,主産區在確定保護價收購範圍時,將充分考慮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和向國家提供商品糧的需要,不能把保護價收購範圍定得過小、保護價水準定得過低,不能出現新的農民“賣糧難”。對列入保護價收購範圍的糧食。

    中國糧食主産區則會堅決執行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的政策不動搖,認真落實國家的糧食購銷政策。對退出保護價收購範圍的糧食,將按照“購得進、銷得出、不虧損”原則積極組織收購,收購價格要合理,保證種糧農民的利益。

    産區農民的利益

    放開糧食市場,取消保護價,對産區農民利益會有一定的影響。但一些專家認為,由於中國農民的分散種植,一家一戶的産量並不高,所以,農民的損失不會很大。另外,財政補貼用於支援糧食企業搞敞開收購,實際上相當部分用於糧食企業的日常運轉,間接落實到農民頭上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中間環節産生了不必要的耗散。

    《財經時報》 2002年7月1日


中國糧食緣何競爭乏力?
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中國政府確保國內糧食安全
吉林敲響糧食競價交易第一槌
北京打造糧食産銷聯合體
我國糧食流通“南進北出”格局有待形成
調查表明:中國糧食面積趨於穩定
國家糧食局關於切實加強糧食部門安全生産工作的緊急通知
武漢將放開糧食購銷價
廣東省今起全面推行糧食購銷市場化
加入WTO對我國糧食生産的影響
上海放開糧食收購價格
北京市糧食局加強整頓規範糧食市場工作
糧食主産區調整結構的四項原則
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的戰略思考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雙軌過渡與雙軌終結
國家糧食局對今年夏糧收購政策作出權威解釋
5年內中國糧食播種面積將穩定在16億畝以上
當前糧食企業改革的重點
國家糧食局:全面實施糧食新標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