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糧食主産區調整結構的四項原則

    吉林省地處中國的黃金玉米帶,其土質、氣候可與美國的玉米帶媲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吉林省的商品糧生産及其貢獻在全國一直是排頭兵。為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立下了汗馬功勞。

    近年來,我國的糧食産量已經自給有餘,糧食的供求關係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糧食主産省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效益。

    出路從根本上講還在於調整産業結構,從糧食主産區的實際情況出發,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必須堅持四項原則:

    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出發點搞好結構調整。

    農民收入問題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社會政治問題。因此,搞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必須要始終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出發點。為此,今年我省制定了農民增收行動計劃,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來促進農民增收。我們確立了發展畜牧業、發展園藝特産和多种經營、發展暖棚經濟、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搞好農副産品加工業、發展勞務經濟、發展小城鎮和鄉鎮企業等一系列增收途徑和措施。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搞好結構調整。

    場問題一直是制約我省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瓶頸”。近年來,為了突破市場“瓶頸”的制約,我們採取了多種市場開發戰略,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農産品賣難的問題仍沒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農産品價格持續低迷、農民收入下降。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深入抓好結構調整工作。一是適應市場需求,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農産品,重點是發展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和有機食品,並不斷引進新品種,加快品種更新換代步伐,不斷提高農産品品質,提高市場競爭力。二是加強市場預測和分析,掌握國內外的市場需求和動向,先抓流通、抓市場,根據市場需求來組織生産。對於新上大型農産品加工項目,在沒有進行充分的市場分析預測和論證時,絕不盲目地進行審批立項;對於種養業將積極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進行生産,市場什麼缺、什麼增收快、什麼來錢就引導農民種什麼、養什麼,避免隨意性和盲目性。三是加強資訊體系建設,現在我們已經建設了農業資訊網,下半年,完成縣(市、區)和重點鄉鎮的資訊聯網工作,不斷擴大資訊的蒐集和發佈渠道,在廣泛佔有資訊的基礎上,加強資訊隊伍建設,增強農業資訊分析手段,提高資訊的提煉和分析水準,提高市場預測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四是不斷加大市場開拓力度,對於已經開展起來的訂單農業、綠色特色優質農産品配送中心、民間仲介組織建設等一些手段要不斷地進行充實和完善,積極運用網上銷售、電子商務等現代行銷手段,拓展農産品市場空間。五是順應我國加入WTO後形勢發展的需求,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鼓勵和支援一些農産品加工企業在積極吸收外部資金、技術的基礎上,到境外進行合資合作,一些企業在條件成熟時可以到國外建立分廠,充分利用兩個市場的有效資源,不斷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同時,積極引進外國先進的農畜産品新品種,加快農産品品種更新換代步伐,為參與世界農産品大流通、大迴圈奠定基礎。

    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搞好結構調整。

    吉林省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建設示範省之一,但是由於長期以來,部分地方和群眾環境保護意識比較薄弱,造成資源過度開發和環境破壞。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省政府制定了吉林生態省建設《規劃》。在今後農村經濟建設和結構調整中,我們將堅持保護和開發並重、近期效益和遠期效益結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兼顧的原則,東部地區重點要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實行封山育林,開發林下資源,建設生態經濟溝;中部地區加大生物菌肥的推廣應用,減少化肥用量,發展綠色無公害農産品,減少農藥殘留和污染;加強牧業小區建設,提高規模飼養水準,實行人畜分離,改善人民生活環境;西部地區重點要開展“一水五地”建設(水資源、林地、濕地、草地、保護地、優質特色農産品基地),加快退耕還林、還草、還水步伐,實行草畜分離,實施捨飼牧業,加強生態草場建設;對於已建工業項目,加強環保技術改造,達到環保標準,對於新上項目,凡是環保措施不配套的,堅決不予審批立項。

    四是堅持以科技為動力搞好結構調整。

    近年來,我省農業科技對農村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九五”末期我省科技貢獻率已達45%,高出全國平均水準。但是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科技推廣步伐較慢,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科技市場不完善等方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省制定了《農業科技發展綱要》和《農業科技創新指導意見》。我們將不斷深化改革,創新科研體系,不斷把企業培育成科研主體;不斷拓展農業科研領域,促進農業産前、産中、産後技術體系配套完善和産業化開發;堅持多元啟動,在加強現有推廣體系建設的基礎上,創新轉化機制,推進科研推廣市場化、社會化;創新培訓手段,通過綠證教育、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進行實用農業技術培訓和遠端農業技術教育等途徑,加強農民的科技素質教育,不斷提高農民對科技的吸納能力。

    

    中國農業資訊網 2001年8月2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