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藝術演變成呆板的考級:藝術教育怎麼了?  

    夏日炎炎,期末考試剛剛結束,11歲的劉俏(化名)又背起滿滿一書包樂譜,坐了11站公交車,到老師家上考級前的最後一堂鋼琴課。

    出了學校考場,又步入“考級”考場,對於不少像劉俏這樣的琴童來説,生活就是考不完的試。

    來自有關部門的調查顯示,全國城市中小學中有近52%的學生在學習或學過樂器。每逢寒暑假,令人眼花繚亂的各類藝術考級,把上百萬中小學生吸入到“考級大軍”中。然而,一些家長和老師過高的期望,使本來豐富多彩的藝術教育,變成了許多孩子的沉重負擔。

    “滿懷功利心的家長站在身後,即使孩子是天賦神童,也難成大師”

    林菱(化名)學習小提琴已有12個年頭了,現在是北京工業大學電子專業大一的學生。可即使是在聯歡會上,她也從不演奏小提琴,她説“我要忘記和小提琴在一起的痛苦日子。”

    林菱的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一心希望女兒成才,管教也很嚴厲。在緊張的學校學習之餘,林菱要擠出很多時間練琴。十多年來,她每個週末都要到老師家上課,風雨無阻。臨近考級,父母還要陪她坐火車從邯鄲到北京、天津,找名師指點。每年一次的音樂考級,林菱一連考了7年。

    她説:“父母總説我趕上了好時候,他們的藝術夢想可以在我身上實現了,可我不明白我趕上了什麼好。整整一個少年時代,除了學功課,就像個機器人似的,練啊練,考啊考,耳邊還要忍受他們嚴厲的呵斥,為的就是給我升學、擇業打基礎。”也許是被迫花在小提琴上的心血太多了,音樂帶給林菱的已不再是快樂。

    中央音樂學院一位教授説,兒童學習樂器、練習書法,這是藝術教育的很好形式,既能感受文化熏陶、培養藝術特長,也有益於修身養性,培育孩子健康的心靈。更重要的是,藝術教育中的基本功訓練強調的是持之以恒,這其實也是一項磨難教育,有助於培養孩子們做事的恒心和毅力。但是,藝術教育畢竟不是競技教育,家長們切莫死盯考級加分,把樂器當作萬能教育機器。過多的功利主義,會抹煞藝術教育的積極意義,對孩子的個性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熊熊是北京市石景山區一家幼兒園中班的學生,4歲的他已經學鋼琴半年了。鋼琴老師康平告訴記者,小熊熊平時很喜歡彈琴,但一提到要考試,他就全身緊張,甚至對大人表示“再也不想學琴了”。

    在熊熊的家校聯繫本上,記者看到他父母這樣一段留言:“這麼小的年紀就讓熊熊學琴、考試,對於他自己、家長和老師來説,都是很艱難的事。我們一直在懷疑,作出讓他考級的決定是否明智。但是,事情一旦開始好像就難以回頭,如同百米賽跑,跑前都説不想拿冠軍,可槍聲一響個個都很玩命,但願我們有信心繼續下去。”

    文化部日前雖然公佈了考級與升學脫鉤的消息,但藝術教育早被賦予了濃厚的社會競爭色彩,甚至成為關係到未來生存的嚴肅問題。北京一位家長就直言不諱地説:“現在的孩子一到週末、假期都學這學那,家長們一談也是孩子過了幾級幾級,我的孩子也絕不能比別人差。再説,現在擇校費那麼高,孩子有一技之長也是為了在競爭中更有實力。”

    顯然,問題不在於孩子是否學琴,而在於以什麼目的和在什麼狀態下學琴。中國青少年問題研究專家孫雲曉指出,學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持久的動力因素,培養孩子的良好動機。在這種片面追求考級的“應試教育”中,很容易産生痛苦甚至逆反心理,無法感受藝術的魅力。一旦他們沒能力完成考級,就變成了身上沉重的負擔。家長們,千萬別用自己的方法摧殘自己的目標。

    著名鋼琴演奏家托薩告誡:“如果有一個滿懷功利心的家長站在身後,即使孩子是天賦神童,也難成大師。因為家長把音樂藝術作為追求成功的手段,功利心會污染孩子純潔的心靈,中斷對藝術的攀登。”

    “藝術教育的致命缺憾,就是過於強調技術至上,似乎技術練好了就懂了藝術”

    “要麼不學,要麼就學好”,這是時下不少家長對孩子參加藝術教育的期望。儘管家長們認為自己的孩子不一定搞專業,但一定要按照專業、正規的教學來要求,而考級恰好成了檢驗孩子藝術水準的標準。

    於是,不少音樂老師為了應付考級,把眼光死死盯在那幾首考級曲目上,一年到頭只讓孩子練習這幾首曲子,其他相關知識和基礎理論一概不講,相應樂曲也不涉獵。

    與此同時,許多琴童家長也把陪孩子進行專業式的練琴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不打不成材”、“嚴師出高徒”成了孩子們耳濡目染的訓戒。

    “我國藝術教育有一個致命的缺憾,就是過於強調技術至上,似乎技術練好了就懂了藝術。”北京師範大學鋼琴教育博士生導師周銘孫教授談及此話題,憂心忡忡。他認為,單純的技能學習、過多的專業教學,會使孩子對藝術的欣賞和審美能力降低。機械化的記憶,讓孩子連滾帶爬地往高級別躥,無異於拔苗助長,這樣練下去,再好的苗子也會毀掉的。

    在國家機關工作的王女士,僅僅希望5歲兒子能通過學琴提高音樂素養,陶冶孩子情操。然而,在一個因輔導琴童考級聞名的鋼琴老師那裏,孩子4個月僅僅學了3個音,即按老師要求做數千次的“掉腕”練習,每天練琴多達3個多小時,為的就是讓他的動作達到正規化的要求。“你自己的孩子難道不心疼嗎?”聽到記者的問話,這位家長頓時淚如雨下,“我也沒打算讓他成為什麼演奏家,可人家説要學琴就得感受藝術的殘酷性,我也是想培養他的學習毅力呀。”

    的確,在當今的家庭中相當一部分是“溺愛型”教育,青少年中經不起挫折,受不住較大壓力成為了他們的常見病。家長們寄希望通過藝術教育,讓孩子在長期的技術練習中承受挫折,在壓力中成長的初衷用心良苦。然而,“苦刑”似的訓練未必就能打造孩子過人的成績。中央音樂學院的專家指出,像李雲迪、陳曦那樣有藝術天賦、能走上專業道路的孩子畢竟是少數,他們成功雖然也經過了刻苦的訓練,但還是首先具備了音樂才能的基本條件。對於更多的兒童來説,音樂才能並非很高,他們需要的藝術教育不是技能教育,而是一種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國民藝術教育,它與專業教育理應有所不同。

    面對考級,我們看到,它確實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業餘教學的規範,也是檢驗孩子學習成果、改進技藝的一種手段。但如果技術與藝術本末倒置,對本已十分努力的孩子過分苛求責備,就會讓孩子不快樂地學習,也就喪失了藝術教育的本來目的。對於那些藝術天賦並不高的孩子來説,為什麼不能把他們藝術教育的壓力減輕些,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自己擅長而又有興趣的事情上呢?

    如今已是長大成人的姜瀅瀅(化名)回憶起小時候學畫的往事就感慨萬分。本來很喜歡美術並在少年宮比賽獲過獎的她,因沒按照學校老師的要求反覆臨摹同一挂圖,而是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畫了一幅,老師就給打了個不及格,還訓斥她“讓你臨摹,胡亂畫些什麼?!”從此以後,每到上美術課她就背著書包溜出教室。“美術好難,要想畫得像老師要求的一樣更難。”這成了她心中永遠的一個結,從此再也沒有走近美術。

    誰都不會想到,在接近藝術的技術訓練中,大人一個嚴厲的否定,幾句不經意的呵斥,往往就讓孩子失去自信,斷了與藝術的緣份。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藝術處負責人説:“藝術本來就是追求個性的,並沒有一律的標準。任何藝術最高的境界靠的不是技巧,而是心靈的感悟,對生命的理解,對美的共鳴。業餘教育的好壞不應以專業化的技術為標準,否則很容易削減孩子的藝術感覺,甚至對它産生畏懼心理。”

    孩子們喜歡藝術,卻不喜歡上學校的藝術課,這無疑暴露出現行中小學藝術課程設置和教學上的缺陷。

    在北京海澱區一所小學,記者與五年級某班班主任劉老師聊起了天。她説,在實際教學中,音樂、美術課要麼被“主科”擠掉,要麼枯燥無味,讓孩子們提不起興趣。與此相反的是,班裏一大半的學生卻在課外報名參加了這樣那樣的藝術輔導班。練琴、學畫、跳舞……佔據了他們課餘生活的大部分時間。

    “識識譜、唱唱歌,跟著老師畫幾筆。”這就是大多數學校藝術課一成不變的教學形式。記者發現,如今的中小學音樂課上常唱的仍然是十幾年前唱過的老歌,鮮有與時代合拍的佳作。教學內容的編排也只局限于識譜畫圖的技術練習。

    缺少了對人文與情感的關注,藝術課成了和數理化一樣教條式的課堂,難以激發孩子接近藝術的興趣。聯歡會上,上了多少年音樂課的碩士博士仍唱不出一首完整的歌。這些自嘲為“音盲”、“沒有藝術細胞”的年輕人這樣評價他們上過的音樂美術課:“學校教的那些東西,就像一堵墻一樣早把我們和藝術隔開了。”

    藝術教育應當是面向每一個人的。城市的孩子們尚可通過課外學琴學畫,彌補他們藝術教育的缺失。然而在廣大農村和貧困地區,那些沒條件上輔導班的孩子,就更因教材編排的不足,使藝術遠離了他們的生活。

    不少多年研究兒童教育的專家對此深有同感:孩子們喜歡藝術,卻不喜歡上學校的藝術課,少量的學校藝術興趣小組也變成了精英教育,難以滿足大多數孩子的教育需求。這無疑暴露出現行中小學藝術課程設置和教學上的缺陷。

    有專家提出,目前在學校教育中挫折教育幾乎還是空白,而提倡人文精神為主旨的學校藝術教育,恰好可以彌補這個不足。加強青少年心理素質的磨練,注重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強調多門藝術學科的溝通和融合,培養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審美能力、創新精神,使藝術課程體現出鮮明的人文性、綜合性、創造性和愉悅性。

    我們今天強調藝術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多發現和培養音樂家、美術家,而是更希望每個人都學會欣賞美、發現美;我們期盼孩子們擁有愛心和熱情、學會關懷和尊重,而不願看到一個只會彈幾首曲子,卻缺乏同情心、麻木不仁的人。不是每個學琴的孩子都需要考級,更不能要求每個孩子都彈得很專業,這要視個人的天賦和興趣而定。 讓我們用健康的藝術教育之花,去點綴每一個孩子的生命旅程!(陳芳 曹瀅)

    新華社2002年8月17日


英語考級低齡化究竟是喜是憂?
文化部:藝術考級不得與升學掛鉤
教育部副部長王湛談減輕中小學過重的課業負擔
打"減負"旗號賺錢 警惕中小學"興趣班"變"創收班"
武漢中學生流行考“大學生證書”
藝術考級與升學脫鉤 升學別打藝術牌
音樂考級如同廢紙一張?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