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與中國第二次握手  

    霍金來了,這個我們時代最聰明的人。

    傳奇、歷史與未來,在霍金身上有著最完美的統一——他的生日恰好與伽利略去世的紀念日是同一天。他現任康橋大學盧卡斯數學教授,這一職位曾由艾薩克牛頓擔任。他被譽為繼愛因斯坦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宇宙的起始與終結,是他的研究課題。與這樣的人物相比,我們似乎都是凡夫俗子。

    儘管霍金的書在國內相當暢銷,在全球的銷量也已經創下了平均每數百人就有一冊的紀錄(這是個不斷被刷新的紀錄,因此我們無法擁有即時的確數);但是,擁有《時間簡史》或者《果殼中的宇宙》的絕大多數人,有的根本沒有讀完過,有的根本就不懂書裏到底在説些什麼——這樣的話,這個最聰明的腦袋對我們還有什麼意義呢?

    霍金顯然已經對此有充分的預見。他説過,如果讀者能理解書中的每一處細節的話,就“已經有資格開始攻讀理論物理的博士學位了”。他寫書的目的,只是希望公眾感到與科學之間沒有隔閡,如果他們再努力一下,就能懂得更多。

    無論從初衷還是最後達成的效果來看,這都屬於最完美的科學普及,或曰科學傳播。霍金成了親近科學的理由,仲介,形象代言人。正如在中國多年從事科普工作的天文學家卞毓麟先生所言,在整個科學傳播中,科學家乃是無可替代的“發球員”。霍金,自然是個一流的“發球員”。

    除了“科普”之外,霍金的魅力,還在於那種不屈不撓的追求精神。時間是他的課題,但屬於他自己的時間卻始終籠罩在巨大的陰影之下。飽受疾病折磨的他,要跟一切賽跑。

    但他並不枯燥,不是一個無趣的人。他對事物本質的洞察,使得他擁有常人同樣難以企及的幽默感。

    《斯蒂芬霍金傳》迎霍金訪華

    今天,當世界著名科學家霍金抵達杭州浙江大學,著手準備他的專題演講時,他會發現自己所看重並授權的《斯蒂芬霍金傳》的中文本,也將伴隨他與大學生同時見面。這是上海譯文出版社為迎接霍金訪華,專門推出的最新版傳記。

    《斯蒂芬霍金傳》的兩位作者——牛津大學科學中心主任邁克爾懷特和科普作家約翰格裏賓,運用生動的筆墨描繪了他早年身體健康時,如何進入科研領域並取得巨大成就,這是過去有些傳記作品未曾細加描寫的內容。本書從霍金的童年時代一直寫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敘述了他生命中一些重大的變化和學術上的重要發現。書中不但記錄了霍金科學天才的發展,也生動地描述了他個性中堅強與薄弱的一面。書中還透露了《時間簡史》出版的過程及成為暢銷書的奇妙經過。本書堪稱目前最完整的霍金傳記。(趙武平)

    “人生的樂趣在於創造”——吳忠超談他的導師斯蒂芬霍金

    自今日起,著名科學大師斯蒂芬霍金開始了他的中國之行。距離1985年霍金第一次訪華,時間已過去了17年。霍金著作的中文版譯者吳忠超,曾在英國康橋大學受教于霍金教授,並在霍金指導下完成了宇宙論博士論文;這次他將陪伴霍金並擔任演講翻譯。記者通過電話採訪了吳忠超博士。

    從《時間簡史》到《果殼中的宇宙》

    記者:您是霍金著作《時間簡史》和《果殼中的宇宙》的譯者,能不能談談當初翻譯這兩本書的緣起?

    吳:上個世紀80年代,當我還在康橋跟隨霍金做極早期宇宙和黑洞研究時,就得知他打算撰寫一部宇宙學的科學普及著作。我當即向他表示,我願意將他那未問世的新書譯成中文。可是直到我離開康橋,這本書仍不見蹤影,甚至連書名都還沒有想好。不過,後來發生的事,證明他把我的話記在了心裏。1988年“愚人節”,我在美國突然收到霍金的一封信。信中,他告訴我説,他已致函阿朱克曼,他的著作代理,我是他的命名為《時間簡史》的新書的理想的中文譯者。隨後,霍金寄來一本贈書。我和另一譯者許明賢一起,花費幾個月的時間將它譯完,並在1988年下半年將手稿交給湖南科技出版社。這個中文版本來可以在全世界最早以非英文的文字出版。但中文版的真正面世,卻是在1992年。

    去年,朱克曼告訴我:“霍金又寫了一本新書。”這就是大家已經見到的《果殼中的宇宙》。據我所知,這是全世界第一部以十幾種文字在全球同步發行的科學著作。

    記者:《時間簡史》迄今被翻譯成四十多種文字,銷售一千萬冊,您認為這本書的魅力何在?

    吳:很多人不知道,這本書在中國的命運其實是經歷了一番波折的。當這本書在西方已經登上暢銷書排行榜時,中文版的第一次全國徵訂數只有區區五百冊!但真可謂是“大浪淘沙”,到後來,書海中陸續出現的宇宙學科普著作已達數百種,有的只能銷售幾千冊,而《時間簡史》已印到了一千萬,可見這些書都無法望《時間簡史》之項背。

    《時間簡史》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宇宙對我們總是具有“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這本書的主題是關於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這是所有文明都關切的問題,也是科學、哲學和神學長期探討的中心。這三門學問歷來相處得不甚愉快和諧。霍金學派研究的結果,證明了在這個問題上,科學無可爭議地處於主導地位。

    2、本書作者是當代引力物理和宇宙學最權威的研究者,他的研究生涯伴隨著甚至主導著宇宙學研究的發展。

    3、本書洋溢著創造的激情,所以一切有志創造的人都能從中汲取啟示。

    4、作者因為罹患盧伽雷病,被禁錮在輪椅上達四十年之久,人類的意志力在他身上達到極限。

    《時間簡史》回顧了人類的古代宇宙觀、大爆炸和標準宇宙學模型、暴脹宇宙模型以及宇宙的創生和命運。根據霍金的學説,他的無邊界宇宙的設想告訴人們:宇宙是無中生有的。這樣就完全摒除了上帝的“第一推動”。該書的另一部分是他對黑洞物理學的貢獻,尤其是黑洞輻射的發現。在書中作者還樂觀地認為物理學的終極理論已經在望了,這也是愛因斯坦心目中的統一理論。到那時,人們可望理解上帝的精神。當然霍金是一名徹底的無神論者,這裡“上帝”的含義只是一種隱喻。

    記者:在《果殼中的宇宙》中,霍金的理論又有些什麼樣的發展?

    吳:從《時間簡史》首版以來的十多年間,人們都在關心科學的最前沿取得了怎樣的進展,霍金的新書《果殼中的宇宙》可説是“應運而生”。該書的第一章是相對論簡史,其餘幾章闡述引力學和宇宙學的最新進展。作者從科學和人文的角度關切宇宙和人類的未來。不久前,這本書在國外獲得了本年度安萬特科學圖書獎,這是世界最知名的科普圖書獎之一。

    霍金現象正如宇宙一樣不可重復

    記者:您與霍金一直有較密切的交往,能不能談談霍金的情況?

    吳:我1984年離開康橋,1997年重訪霍金,此後主要是通過E-mail聯繫。與霍金談話是困難的。他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電腦和語言合成器與人進行交談。他如果要對我講話,必須掀動手中的開關,在輪椅的電腦螢幕上選擇詞彙。他的話會從他身後的揚聲器中傳出來。那是由機器合成的、帶有美國口音的英文。由於機器是冰冷的,其合成語言毫無抑揚頓挫的感情色彩,所以非常枯燥。後來我問他的護士,他的喜怒哀樂何以表達,她講他還可以控制聲音的強弱高低。

    除了研究,他每天要花大量時間進食和飲水,一是因為醫療的需要,二是護士喂食的效率很低,80%都浪費了。

    記者:在您跟隨霍金的幾年裏,師生間的授受過程是怎樣實現的呢?有一些什麼樣的事情給您留下深刻印象?

    吳:與其他師生一樣,霍金會對我的研究問題提出建議,並告訴我去參考什麼文獻。我呢,及時向他彙報研究進展和遇到的問題。我們與一般師生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交流方式的不同。每一次與霍金見面,看到霍金那樣的身體狀況,我總是覺得與他在一起的時間真是寶貴。

    在跟隨霍金的幾年裏,我與他一起參加過會議。在一次會上,霍金的一本書丟了,遍尋不著,我們都為此情緒低落。霍金開導大家説:有人也喜歡這本書,説明“這還真是一本好書”。

    霍金的情緒也有波動的時候,我記得,那是在一個演講會上,當演講者講到某個問題,霍金想要與他討論、交流,他忙著去準備他想説的話,而當霍金想要“發言”時,演講者早已經轉換了話題,此時的霍金流露出沮喪的神情。

    在我看來,霍金的生活是平淡的,他的主要活動就是搞研究。霍金的家我去得很少,只在他家裏舉辦茶會時才去。那時會有一些著名科學家帶了他們的學生來,霍金這時會把自己的孩子介紹給大家。霍金雖然身患痼疾,但十分關心別人。我愛人赴英之前他要寫信給英國外交部以加速簽證,並説官僚主義古今中外都有,也許他的去信可以有所助益。

    由於他的疾病,他的表情通常是沉鬱的,你不能猜出他內心的喜怒哀樂。我1984年2月離開康橋前,在他的辦公室裏拍了一些合影,據説這些他露出童稚笑容的照片是極為難得的幾張。

    記者:在您的眼裏,霍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對您産生怎樣的影響?

    吳:霍金現象正如宇宙本身一樣,是惟一的,不可重復的。他的突出之處,在於追究困擾人類幾千年之久的宇宙從何而來的問題,而他的研究成果,又是在自己徘徊于地獄的入口時獲得的。

    霍金在1962年被診斷得了盧伽雷病,這種不治之症的患者平均只能活兩年左右。40年後的今天,人們可以説,正是對於命運的抗爭,使他成為探索宇宙終極奧秘的最無畏的鬥士。我想,也許正因為他對探索宇宙負有的強烈使命感,才導致了他戰勝殘疾的生命奇跡。

    在追隨霍金的幾年裏,他影響了我的研究方向,也改變了我的生活態度,概括為一句話,就是:“人生的樂趣在於創造。”

    上一次訪華與這一次的行程安排

    記者:霍金1985年訪華時,中國留給他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吳:那一次霍金訪問了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在中國幾個研究生的幫助下,他被抬上了長城,長城的壯觀景象深深震撼了他。他曾由衷地説:“我寧願死在長城,而不願死在康橋。”應該説長城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記者:能不能透露一下霍金此次訪華的行程安排?

    吳:霍金8月15日,他將在杭州浙江大學的邵逸夫體育館作公眾講演,講演的題目暫定為“膜的新奇世界”。8月16日去北京,將參加2002國際數學家大會,8月22日離京。(謝娟)

    無可替代的“發球員”——霍金在當下的意義

    霍金教授我只見過一次。那是1991年6月下旬,我到日本京都參加第六屆格羅斯曼會議,主題是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方面的新進展,各國與會代表達五百餘人。霍金是大會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他第一個在全體大會上作學術報告,並因“對了解時空奇點、宇宙的大尺度結構及其量子起源所作出的貢獻”而榮獲本屆會議的個人獎。一個人病成霍金這副模樣,在外貌上已全無“風采”可言,但是,正如他的前輩牛頓和愛因斯坦那樣,霍金用自己超群的智慧為人類文明增添了無與倫比的美。因此,與會科學家爭先恐後地輪番站到他的輪椅旁與他合影。

    20世紀70年代後期,霍金取得的兩項重大成果在世界各國的理論物理學家、應用數學家、天文學家和宇宙學家中廣為流傳,我本人則在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從事天體物理學研究,很需要了解與科研工作密切相關的這些新進展。

    第一項是在20世紀70年代初,方屆而立之年的霍金證明宇宙之初的大爆炸可能産生了大量微小的黑洞;第二項是在70年代中期,他又證明由於量子力學效應,這些原始黑洞必然會發射粒子和輻射。這些成果的意義非常深遠,霍金在他的《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科普名著中對它們作了既通俗又到位的極佳詮釋。

    我也許是較早見到《時間簡史》原版書的中國人之一。1988年3月,我到英國的愛丁堡皇家天文臺做訪問學者。當年4月的“愚人節”,《時間簡史》英文版面世,它不斷出現在暢銷書榜上,使我深感有必要儘快將其譯成中文,但不久獲悉國內已有出版社在操辦此事,我的計劃遂告中止。此書後來由霍金的嫡傳弟子吳忠超先生執譯,那當然再好不過了。

    《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這樣的書,最重要的意義,在於一位世界頂尖級的科學家充分意識到,有必要儘自己的努力,為公眾架起一座理解當代科學之橋,並且很出色地做到了這一點,他的書在全球範圍內如此暢銷則生動地體現了公眾的認同與需求。

    科學事業要健康地發展,就必須取得社會的理解認同和支援。只有在這層意義上,知識才能充分地轉化為力量。歷史上,哥白尼的《天體運作論》早在1543年即已出版,然而其“日心説”的力量,卻是歷經一百多年,在這一學説被人們充分理解之後,才充分體現出來。好幾代科學家為傳播這一學説前仆後繼。如果科學成了大眾感興趣和普遍關注的課題,那麼我們就能增進對世界真實面貌的認識,增加改造世界和改善人類前景的信心,在謀取人類自身幸福的過程中佔據更加有利的地位。

    這裡,我還想特別指出,為初版《時間簡史》撰寫精彩“導言”的美國著名天文學家、科普大師卡爾薩根説過:“我們的任務不僅是訓練出更多的科學家,而且還要加深公眾對科學的理解。”霍金在這方面的成就稱得上有口皆碑。我熱切盼望我國更多地出現一批像霍金那樣視宣傳科學為己任的科學家,出現一批像霍金那樣傑出的科學宣傳家。這並非要求每位科學家都像霍金那樣投入,但每個科學家至少都應該具備那樣的理念、熱情和責任感。

    也許有人會問:寫普及性讀物,何必要頂尖級的科學家親自動手呢,讓科普作家去寫不好嗎?

    其實這並不難回答:試想,誰對科學最了解,最有感情?當然是站在科學發展最前沿的科學家。尤其是,關於當代科學技術的前沿知識和最新發展,首先只能由這些科學家來傳播,在整個科學傳播中,科學家乃是無可替代的“發球員”。正因為“球”是科學家發出來的,因此科學家們,尤其是著名科學家直接從事科普工作就具有某種特殊的意義,這往往是別人所無法替代的。當然,要打贏一場球,光有發球員還不夠,還得有二傳手。科學傳播中的“二傳手”就包括科普作家、科學教育工作者,還包括出版界和新聞媒體等等。

    另外,對年輕讀者來説,讀霍金,最應該讀懂的是禁錮在那枯槁軀體裏的兩件寶——永不停止科學思維的大腦,還有那顆不屈不撓的心。我敢肯定,對於一位年輕人來説,讀懂了這兩點,必將受用終生。 (卞毓麟)

    《文匯報》2002年8月9日


男人霍金
霍金宇宙學新著獲科普圖書大獎
走近現代宇宙學——評中譯本《霍金的宇宙》
霍金帶來“時間簡史”姐妹篇——《果殼中的宇宙》
我與霍金的情感生活(下)
我與霍金的情感生活(上)
霍金將改寫《時間簡史》 讓孩子們也能讀懂時間的奧秘
霍金支援太空移民並警告謹防基因武器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