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圖書出版“搭車”成風

徐林正

    時下,圖書出版中的“搭車”“跟風”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目前被“搭車”搭得最多的就是“余秋雨號”。據不完全統計,短短幾年時間,竟有10多種與余秋雨有關的圖書出版。

    各路“神仙”為何競相搶搭“余秋雨號”呢?

    真假“余秋雨推薦”滿天飛

    有一段時間,打著“余秋雨推薦”旗號的圖書滿天飛,如《相約星期二》腰封上就打上了“余秋雨教授推薦並作序”,並一度在暢銷書排行榜居高不下;接著,《絕境的地圖》、《今生相隨》也被打上了“余秋雨推薦”的腰封。但實際上,這些根本沒有徵得余秋雨的同意。余秋雨至今只承認《相約星期二》是他真正用心推薦的。

    余秋雨告訴記者,他只是為《絕境的地圖》一書作序,而《今生相隨》則只是收入了他一篇文章,連序也算不上。

    幾位文化學者認為,“推薦”的行為有不同的等級,請知名的人士寫一篇序,並不等於要向廣大讀者推薦這本書。序言是導讀,是評論,與廣泛推薦不是一回事。一位有信任度的學者,他的“推薦書目”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不應該零敲碎打地耗費掉。

    “搭車”“批判”專著層出不窮

    更引人注目的是,大量有關余秋雨的專著層出不窮,且至今沒有“收山”的意思。

    最沒有戰鬥力的“批判專著”是《藝術的敵人——余秋雨作品批判》, 作者涼源,1975年生。該書作者似乎要發揮一種“初生牛犢不畏虎”的精神,對余秋雨進行全方位的批評,但最終因為作者根本能力把握余秋雨這一課題,致使這本書無聲無息。

    而一度紅火的是《余秋雨現象批判》、《余秋雨現象再批判》、《秋風秋雨愁煞人》等文集。這些文集都集中了評論余秋雨的文章,但基本持批評的傾向,許多正面評價余秋雨的作品故意不收。

    《文化口紅——解讀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是一本余秋雨批判文集,書名“參考”朱大可對余秋雨的批判文章《抹著文化口紅遊蕩文壇》。這本書的編者之一是余傑。

    最近出版的一本書叫《余秋雨評傳》。作者除了登上自己的玉照之外,還專門刊登了和余秋雨的合影。有評論家認為,作者對材料的收集不夠全面,觀點上失之偏頗。

    另外,搭“余秋雨號”的還有偽本《霜天話語》、《秋雨雅聲》、《余秋雨文集》等。

    事實上,圖書出版界的“搭車”“跟風”,並非自搭“余秋雨號”始。從最早的一系列所謂“金庸新”著,到現在的搭《第一次親密接觸》的《第二次親密接觸》,“搭車風”愈演愈烈。甚至有人把搭“瓊瑤號”的作者取名“瓊瑤著”,讓人哭笑不得。

    “搭車”“跟風”只為名和利

    著名圖書策劃人丁小和認為,“搭車”“跟風”的原因是優秀的圖書策劃人太少。平庸的書商、平庸的出版社編輯沒有好的思路,只好走“搭車”的路子。一本好書出來之後,出版者不可能一下子覆蓋所有的市場,於是,給了“搭車”“跟風”者以可乘之機。如《老照片》、《黑鏡頭》等圖書出版之後,馬上有一系列的“照片”、“鏡頭”類的圖書“跟風”“搭車”;韓寒走紅後,馬上就有人到中小學“找人”,找“少年作家”。

    中國社會科學院著名學者樓肇明指出,在文化商業市場,圖書“搭車”現象不可避免。“搭車”“跟風”,一為名,二為利。如有人就打著“批判”的名義“搭車”,事實上為了名利。

    一名業內人士指出,余秋雨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應該進行研究,但這種研究應該是完整的、嚴謹的,不應該“搭車”“跟風”。

     “搭車賣紙”擾亂圖書市場

    一名從事出版工作的專家指出,不少人是為了商業利益而“跟風”“搭車”的,這種“搭車賣紙”的現象是不可取的,它只會擾亂圖書市場。

    丁小和認為,“搭車”的圖書往往粗製濫造,把一個好選題搞臭、搞倒,最終使讀者大倒胃口。現在市場上一旦出現一本好書,馬上就有一系列的圖書“搭車”跟進,最終讓讀者膩煩。

    一名老出版工作者告訴記者,圖書“搭車”,最終結果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近年圖書市場呈越來越低迷之勢,這有“搭車”的“功勞”。

    

     千龍新聞網 2001年5月29日



相關新聞


虛高書價:怎樣才能打破的怪圈?



我國圖書進出數量緣何懸殊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