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索

濟南市中區:活力品質強區開拓進取勇毅前行

發佈時間:2022-06-30 13:15:52 | 來源:齊魯晚報 | 作者: | 責任編輯:李培剛

2022年過半,勢起步疾的濟南市中區正不斷刷新人們對它發展進步的認知和印象。今年以來,市中區深刻領悟省第十二次黨代會“走在前、開新局”的內涵要義,深入貫徹落實市黨代會大會主題和“六個現代化強省會”奮鬥目標、“十個方面”重點工作任務,勇擔時代重任,積極奮發作為,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挖掘潛在優勢、塑成更多優勢,産業集聚足音鏗鏘,“三大戰略”建設亮點紛呈,改革發展破浪前行,讓一個個行業領軍企業在這裡成長壯大、一個個世界500強企業在這裡落地紮根,形成生生不息、迴圈不止的産業生態圈,讓市中跑出發展“加速度”,奮力在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建設中走在前、作表率,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記者王詩玥通訊員李猛

黨建引領激發活力

為高品質發展

凝聚“紅色動能”

擔當作為、突破提升,沒有過硬的本領不行,沒有過硬的組織保障更不行。在今年疫情防控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市中區“爭當先鋒,奮力突破提升”的聲音此起彼伏。黨員幹部、各級黨組織擔當作為、衝鋒在前,用實際行動彰顯先鋒本色,讓一個個戰疫瞬間不斷被定格。這種力量源自各基層黨組織構築的一個個堅強堡壘,更源自廣大黨員幹部危難之際的英勇無畏,彰顯著市中區各級黨組織真落實、敢落實、善落實,在爭先進位中激發基層黨建全域提升的活力。

今年以來,市中區深入踐行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全面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積極構建基層黨建“1+N”規範化文件體系,突出“一體推進”“一域一策”“一線落實”三大特點,推動基層黨建全域引領、全域輻射、全域提質。同時,市中區開展“爭當先鋒,奮力突破提升”主題活動,打造“政治堅定、落實有效、群眾信任、機制健全、富有活力、能打勝仗”的基層黨組織,堅持融入大局抓黨建、聚焦幹部抓黨建、強化支撐抓黨建、改革創新抓黨建、典型引領抓黨建、破解難題抓黨建,乘勢而上、奮勇爭先,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突破提升為“活力品質強區”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通過黨建引領,市中區探索城市精細化治理新路徑,將黨建工作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的現實路徑,真正做到“一網打盡”;七里山街道海珀社區本著“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的原則,逐步探索“黨建引領+多元服務+全員參與+居民發展”的融合式社區治理模式,進一步形成“紅色物業共築五好幸福家”的良好局面;山東數字産業大廈黨委提升樓宇黨建水準,堅持黨建引領、服務搭臺、經濟唱戲,“讓企業跟黨成長”“讓員工跟黨一起創業”,為數字産業創新創業注入新動能……市中區統籌推進社區、機關、社會組織等各領域黨建,為活力品質強區建設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城市各領域基層黨建規範提升的同時,市中區做實農村黨建強根基。近年來,市中區把黨建引領作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動鄉村振興的“牛鼻子”,探索“1+1+N”機制,印發出臺《市中區抓黨建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實施意見》,街道結合村情“量身定做”實施方案;從致富能人等群體中選拔懂經營、善管理的212名人才進入村班子;探索“資産經營”“土地運營”“産業帶動”等多元化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推動村集體經濟總量增長、品質提高、實力增強。2021年全區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下村全部清零,50萬元以上村佔比過半,百萬元以上村達31%。

産業賦能高點定位

聚焦聚力“三大戰略”

賦能市中蝶變

深入到這座城市建設發展的格局和肌理,用微觀視角去觀察會發現,發生在市中區的“活力品質強區”之變,正在由點成線、連線成面,釋放出前景好、勢頭強、潛力大的向上信號——

聚焦能源數字化技術創新,整合創新資源、引領産業發展,建成具有全國引領示範作用的數字能源技術創新中心,山東省電能智慧應用技術創新中心項目每年將減少碳排放總量800萬—1000萬噸,帶動相關産業近100億元;

推進配電能源網際網路領域先進技術開發應用,注重新業務、新業態等領域的創新合作,培育壯大配電能源網際網路産業和經濟,國網配電能源網際網路(山東)技術支援中心項目每年將減少碳排放總量4500萬噸,帶動相關産業近10億元;

引進趙耀華教授創新創業團隊,吸引“新型鋰電池包熱管理系統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創新創業項目入駐山東新金融産業園,建成國家及省級眾創空間、孵化器10家,培育成果轉化中心30個,集聚海內外院士14名、省市級高端人才2000余名;

…………

如今,隨著活力品質強區新發展格局藍圖逐漸清晰,市中區全面融入省、市發展大局,主動服務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和強省會戰略,高標準謀劃打造濟南中央活力區、濟南中央商埠區、山東能源網際網路産業集聚區,形成更強的要素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賦能強省會建設。

今天的項目就是明天的效益。項目建設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牛鼻子”。市中區樹牢“項目為王”理念,把項目拆遷建設作為全區工作的根本著力點、一號工程、頭等大事。目前,上新街片區城市更新項目正在推進徵收收尾工作;萬紫巷城市更新項目已基本完成入戶測繪、摸底調查工作;市級統籌項目老商埠一期項目中,濟南賓館項目土地出讓已完成,目前正在建設中;中山公園項目已發佈徵收凍結公告;皖新街周邊片區城市更新項目的實施主體已確定。今年市中區計劃實施老舊小區改造涉及10個片區、134萬平方米,目前參建單位正有序進場施工,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改造項目統一整合申請立項模式在全省範圍內廣泛推廣。

外引內育雙向發力

招大引強打造

發展“雙引擎”

機制的順暢決定前進的速度,高品質發展同樣需要理順“制度機制”這個總推手。市中區始終堅持在制度機制軌道上推進各項事業、各項工作,堅持用制度管人、管權、管事、管資産,將制度機制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層面、各環節,想問題、作決策、幹工作都以制度機制為尺規,全面增強按制度機制辦事的高度自覺。

有了精準、務實的制度機制做保障,市中區推動各項工作更加科學規範高效。招商引資方面,市中區實行“1+11+17+N”一體化招商引資聯動機制,建設“招商引資數字化平臺”,實現招商引資過程中專業性研究、專業性策劃、專業性對接。在此基礎上,市中區今年共對接項目223個,已落地82個。新引進“專精特新”企業4個,央企二三級區域總部項目2個,國資市級平臺3個,當年可新增産值100億元以上,産生稅收累計約3億元。

市中牢抓人才要素,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出臺《關於優化提升經緯人才工作體系的意見》,對“1+11”系列工程政策梳理創新,修訂完善了經緯領軍人才、經緯精英人才、經緯優秀人才等政策細則,探索試行“薪酬制”“配額制”,起草了金融産業人才專項扶持政策,構建具有市中特色的人才計劃框架體系。市中區涵養優質的人才服務生態,協助5家人才企業獲得“人才貸”3470萬元,為229名人才發放租房和生活補貼276萬元,打造“區委組織部—職能部門—街道—服務專員”四方線上聯動人才管理服務新模式。

服務助企環境留才

優化“軟環境”讓轄區

更加宜居宜業

把企業、項目、人才引進來後,如何讓其留下來,使産業鏈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智慧創新,更呼喚強有力的政策保障與環境支撐。眼下,“送政策進企業”活動正在市中區高質高效開展,持續營造為企服務濃厚氛圍。同時,市中區結合自身實際,拿出硬核、解渴舉措,接連出臺一系列助企紓困措施,構建出“企有所憂、政有所解,企有所盼、政有所應,企有所需、政有所為”的命運共同體,幫助市場主體渡過難關,努力為經濟發展營造“茁壯生長”的良好生態。

出臺“惠企紓困25條”全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利用“市中好辦事”平臺實現惠企政策線上查詢、精準推送,解決山東廣信檢測認證集團辦公用房不足問題;召開“精準優化營商環境厚植企業發展土壤”專題“商量”座談會,召集相關職能部門及轄區企業齊聚一堂,開門納諫,問計問需,進一步強化服務保障,助企穩崗復工,強化金融支援,全力打造“金牌環境”;市中區融媒體中心先後開展兩場惠企政策宣傳系列直播活動,傳遞最新政策,現場答疑解惑,推動為民惠企政策直達快享、精準落實……從全力支援到貼心服務,帶給企業、人才滿滿獲得感的正是市中區全力助企紓困的實在舉措。

高樓屹立、産業聚集、服務暖心,如今的市中人每天都能體會到日新月異的變化和發展。用微觀視角來審視市中區的進步提升,更能感受到宜居、宜商、宜遊帶來的環境之美。對標“公園城區”建設,市中區打造全市綠色生態和綠色發展示範標桿,推進開放式老舊小區及13處山體公園約711萬平方米綠地的常態化養護管理;清理農村垃圾死角及“四大堆”5000處,共計3000余立方米;對經九路、民族大街、民權大街周邊及二七新村斜馬路進行外立面翻新施工,實施萬達廣場周邊樓體亮化工程;拆除新增違建14處,實現違法建設“零增長”。

強化政策落實助力甘肅經濟高品質發展
6月8日,甘肅省印發《甘肅省貫徹落實穩住經濟所有政策措施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從11個方面提出53條政策措施,對於國家提出的財政、貨幣金融、穩投資促消費、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産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本民生6個方面33條措施進行了細化實化。
濟南市中區:活力品質強區開拓進取勇毅前行
在今年疫情防控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市中區“爭當先鋒,奮力突破提升”的聲音此起彼伏。黨員幹部、各級黨組織擔當作為、衝鋒在前,用實際行動彰顯先鋒本色,讓一個個戰疫瞬間不斷被定格。
濟南起步區基礎夯實加快全面起勢
黃河入濟百年,大河春潮再起。2019年9月18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2021年4月25日,國務院批復《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實施方案》,起步區成為黃河戰略中的唯一實體性新區。
相關部委
水利部 黃委會 文化和旅遊部 自然資源部 生態環境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發改委 國家林草局 國家文物局
流域省區
山東 河南 陜西 山西 內蒙古 寧夏 甘肅 四川 青海
研究機構
中國科學院 中國工程院 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中華文化遺産研究院 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