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通過租房上名校的可能性有多大?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 2017-08-21 11:26:00

引發的蝴蝶效應難以預估

與租房的父母一樣,陸陽這樣的有房有戶家庭,也在關注租購同權政策,不過關注點顯然不同。

“政策出來後,同事們都在議論,會有什麼利好。”陸陽坦言,作為廣州的事業單位員工,身邊同事基本都屬於有廣州戶口、有學位房的群體,“房租肯定要漲,而且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如果學位房拿來出租並且順利上學,意味著房子的學位一般會佔用5年。這期間房子如果打算出售,由於學位已經被佔用,房産價值可能會打折扣,這部分隱性損失肯定要轉嫁到租房者身上。”

類似的擔憂已經出現。近期,廣州本地媒體報道,“越秀區某地産仲介曾遇到一份很苛刻的合同,租期6年,每年漲租5%~10%,而且這套房子的押金高達12萬元。”原因在於,租客是一位家長,想租房挂靠戶口,讓孩子獲得上學資格,而高額押金是房東收取的“戶口挂靠費”和“學位佔用費”。

不過,周峰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經過他本人詢問鏈家門店經理和其他仲介,並與記者本人核對之後,確認這個事情並不真實。

在他看來,由於政策細則還沒出臺,而且已經過了2017年的招生時段,政策在短期內傳遞到租房市場的效果並不明顯。

鏈家的數據看,政策發佈後,7月18~25日(8天)經廣州鏈家新增可出租房源量比2017年7月10~17日(8天)微增0.6%,日均新增出租房源量624套。不過,後八天廣州鏈家接待租客諮詢比前八天增加3.9%,單日約514個租客與經紀人員溝通諮詢。

在周峰看來,租客對該政策的關注度遠高於業主,故而在短短數天內(特別是週末)加大了向仲介諮詢的頻率。業主並沒有因為政策初稿出臺便積極將物業放租,暫時也沒有對自己出租的物業提高租金。

不過,他坦言,這也只是短期狀況,因為現在並非租賃旺季,“要看租金是否明顯升高,要等到明年2~3月,有回流務工的群體,而且細則已經出臺,並且臨近招生報名的時候,要等半年時間。”

而在華南師範大學基礎教育培訓與研究院院長王紅看來,租購同權是否會引發新的跨區租房現象,需要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重視,“比如父母在白雲區買了房,如果租購同權,可能會為了孩子上學,到優質教育資源集中的越秀區租房,甚至採取雙保險的方案,這邊買了房子,再去別的地方租房搶佔學位資源。”

“你想像不到將來為了獲取更多的政策紅利,可能會引發什麼行為。”王紅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她擔心,在教育資源矛盾依然突出的時候實施租購同權,可能會給租賃市場和教育兩方面都帶來新的問題,“雖然政府希望租金不上漲,但是市場能控制得了嗎?租賃市場熱起來了,又會導致無房者不僅買不起房,也租不起房了。而對教育來説,最大的問題是,理論上同權,機會上均等,但如果沒有這麼多學位,最終的壓力會落到學校和校長的身上。沒有這麼多學位,校長怎麼辦呢?”

“租購同權出來後,我首先的反應就是,為教育擔憂。”王紅坦言,政策的初衷是為了平衡租賃市場和商品房銷售市場,本來是一個很單純的經濟政策,一旦和教育掛鉤,就會把事情弄得非常複雜,“現在最怕的就是跟教育掛鉤,很難想像會出現什麼奇葩的效果。”

她認為,當年的大學擴招政策已經提供了前車之鑒。高校擴招,更多是從拉動內需角度出臺的經濟政策,但由於急劇擴張,給教育帶來的衝擊,給社會心理帶來的震蕩,直到很多年之後才慢慢消解,她對租購同權政策也有類似擔憂。

“廣州能有這樣的魄力想要先行先試,是值得去期待的事情,租購同權一定是未來的趨勢,應該這麼做。但是不是現在馬上這麼做,需要有週詳的論證。”王紅認為,如果不能有充足的資源配套和完善的解決方案,會給教育帶來非常大的困擾,“不要又給老百姓開了空頭支票,最後大家空歡喜一場。”

(應採訪對象要求,王霞、陸陽為化名)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廣州:通過租房上名校的可能性有多大?
來源:中國新聞週刊2017-08-21 11:26:00
以貨幣化改革為標誌的中國住房市場化改革已近20年,可謂成果豐厚,問題也突出。當前,中國住房改革再次走到十字路口。未來,既不能走“以實物分配”為特徵的左拐道路,亦不能走唯“貨幣化為特徵的商品房”右拐道路,而是在“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下,繼續朝構建住房租賃市場發力。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