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家上市房企存貨近1.4萬億元 同比上升14%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6-04-06 07:58:00

(原標題:68家上市房企存貨近1.4萬億元 同比上升14%)

有分析人士表示,2014年庫存消化較慢,而買地成本愈發高漲,今年京滬兩城房價普遍高端化,提高了部分産品的存貨值

截至4月5日,滬深兩市已經有68家上市房企公佈2015年年報。《證券日報》記者根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發現,按照申銀萬國行業分類,68家上市房企存貨總計接近1.4萬億元,而2014年同期這68家房企的存貨總計為1.23萬億元,攀升了1700億元,同比漲幅為13.83%。

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去年一、二線城市下半年去庫存情況較好,但多數三、四線城市的天大量庫存仍難以消化,尤其商業類庫存情況仍很嚴重。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新增項目土地成本較高,高端樓盤銷售週期較長,商業類項目消化速度較慢,企業資産週轉速度減慢,貨值有小幅增加,但整體來看,去存貨能力提高。

存貨小幅攀升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發現,在上述68家上市房企中,6家房企存貨總量超過500億元,其中,萬科A、招商蛇口與華夏幸福3家上市公司存貨都超過了1000億元。

據記者統計,截至2015年12月31日,萬科A存貨為3681億元,同比上升15%;招商蛇口存貨1213.8億元,同比上升20%。

嚴躍進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房企財務報表中的存貨指標包括了住房庫存、土地儲備、開工建設項目等指標,所以整個存貨規模會比實際上的待售住宅面積或金額要高。

不過,嚴躍進認為,從佔比來看,住房庫存規模是其中較大的一項。目前68家房企存貨規模同比上漲,這説明去庫存的任務依然是比較艱巨的。尤其部分房企在三、四線城市的庫存面積相對較高,即使上市房企去年加大力度清理存貨,但市場接受程度有限,不少企業又不願意甩賣割肉,因此銷售壓力仍舊不低,拖至今年,可能會有降價促銷的現象。

當然,在此類房企中,部分房企去庫存的效果相對好,所以預計今年拿地規模會增加,節奏也會加快。當然,也不排除一線城市房價飛漲後,部分上市房企會減慢項目開盤速度,捂盤惜售,少量放出房源,提高利潤。

“原來的存貨價格都上漲了”。一位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直言,上漲的這部分存貨貨值非常高。此外,土地市場成交金額也在節節攀升。

此外,近年來,由於城鎮化建設的快速推進,不少城市展開“造城”運動,與之相對的是,當地人口卻大量外出務工,這些城市現房存貨較多,空置率較高。

庫存管理能力相對較弱

當然,增加土地儲備是存貨增加較快的重要原因,但這其實是房地産企業項目開發週期決定的,有合理性,一般企業現有土地儲備會滿足企業未來3年發展需求。

嚴躍進表示,部分房企積極拿地試圖進入大房企的行列,也會使得土地儲備規模佔比相對上升,尤其是一些中型房企,依然有積極拿地的動作,這在存貨值上也會得到快速反映。

值得注意的是,庫存難以快速消化的背後,一方面加重了房企資金鏈的壓力,另一發面也侵蝕了開發商的利潤空間。更重要的是,企業對存貨管理能力較弱。

在一次業內人士探討庫存問題時,某上市房企行銷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公司是有庫存管理計劃的,比如剛需類項目必須三年內清盤;高端豪宅雖因銷售週期較長,但企業仍會把握窗口期靈活銷售。

此外,對於綜合體項目,企業不但在拿地之初就會控制地塊建築規模、金融和住宅用地比例規劃,後期開發入市節奏也有嚴格要求,即使市場波動很大,上市房企也會快速反應,無論是調整價格,還是創新行銷方式,都會加快項目去化速度和現金回流速度。

(來源:證券日報)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68家上市房企存貨近1.4萬億元 同比上升14%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6-04-06 07:58:00
截至4月5日,滬深兩市已經有68家上市房企公佈2015年年報。《證券日報》記者根據WIND資訊統計數據發現,按照申銀萬國行業分類,68家上市房企存貨總計接近1.4萬億元,而2014年同期這68家房企的存貨總計為1.23萬億元,攀升了1700億元,同比漲幅為13.83%。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