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産O2O為什麼沒能出現一個攪局的産品?

來源:地産中國網綜合 2015-09-15 09:40:00

O2O已經在各行各業氾濫成災,最近2、3年,幾乎所有房企都在談轉型,在向網際網路靠岸,眾多房企佈局焦點,智慧社區,電商平臺\金融平臺,看似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這些成果是不是已經成為房地産商新的商業模式和利潤增長點,在各大房企的營業收入方面佔多少比例,不得而知。傳統思維和移動網際網路思維畢竟差了兩個緯度,房地産行業的O2O也一直沒有出現一個能夠攪局的“小米”産品,房産行業O2O模式現在的實踐如何呢?主要産品有哪些呢?

“社區O2O”本質還是粉絲經濟

很多業內人士表示,社區O2O打雷的多,做出成績的少。在轟轟烈烈的拿地大戰中,傳統的開發商哪有心思琢磨網際網路O2O,但是社區O2O是“地産金礦”是業內人士的共識。早年房地産行業內的萬科會,華潤置地會都是為了服務企業客戶做的,這种老客戶帶動新客戶的銷售模式在十年前就已經展開,而且取得非常好的品牌推廣效果。所以業內專家表示,房企發展社區O2O的優勢主要在於存量現有的社區,尤其是大型房企如萬科綠地恒大等項目多,分佈廣泛,業主消費能力較強,這部分社區將是房企發展的社區O2O的基礎。

社區O2O本質還是粉絲經濟,沒有粉絲,就沒有用戶,沒有用戶就沒有成交,沒有成交就沒有收入,現階段最重要的是社區社區O2O服務粘度如何打造?這對每個房企應也是一個新課題。

房企與大電商平臺跨界眾籌模式

開發商借助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房企提供房源,電商平臺導入流量,就像在微信裏導入遊戲一樣,以低價房吸引潛在購房者,而再利用眾多的購房房者影響房價,線上解決折扣,線下解決看房與交易。

這種模式對於有上升預期的現房或者準現房,可採用"購買+理財"型眾籌模式,相當於把售樓處搬到了網路上,通過眾籌賣房,提早蓄客,把節省下來的行銷成本作為投資收益讓渡給購房者。房企讓利獲取推廣價值和用戶數據,購房者得到實在的優惠。但同樣要經受住兩大考驗:一是電商平臺的強媒體屬性能對房地産推廣起多大作用,網際網路能為房地産帶來多大的流量導入,而且這種方式到底能夠讓讓房價降下來多少呢?

房企與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的合作還有其他,購房者+開發商:眾籌建房,眾籌平臺+開發商+投資人:理財為主。方法雖多,但帶來的新價值主要體現在房地産投資門檻,以及降低開發商的行銷和資金成本,購房者的個性化需求還未得到充分滿足。而且在操作方面無論是開發商和購房者都存在風險。

“O2O”産品最重要的特點就是通過雙方需求資訊的快速對接,達到資源供求平衡,滴滴打車,雙方通過交換需求資訊,讓人快速找到車,車不再空置資源,使消費者和商家擁有平等的資訊獲取權利,雙方採取點對點交易,改善商品溢價。房産經紀公司鏈家地産很早就推出“掌上鏈家”,用戶打開手機上的一款購房App,查詢房價及走勢一目了然。輸入想要買房的區域,用戶可以自己先挑選,甚至實時推送價格變動和成交提醒。但是這款APP的功能也只是用來查詢資訊,購房者的買房流程仍然一個不少的都是線下完成,這個複雜的過程仍然需要繳納較高的仲介手續費用。房子資訊透明的情況下,能夠帶來更多客戶看房,賣方常常根據看房客戶的數量,不斷提升價格,甚至一夜之間漲個幾十萬,理性購房者也會望而卻步,真實的房價也不能體現,反而不利於成交。APP線上比較、諮詢雖然節省了大量的看房時間,但是購房者並沒有得到更好的消費體驗。

O2O已經在各行各業氾濫成災,最近2、3年,幾乎所有房企都在談轉型,在向網際網路靠岸,眾多房企佈局焦點,智慧社區,電商平臺\金融平臺,看似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這些成果是不是已經成為房地産商新的商業模式和利潤增長點,在各大房企的營業收入方面佔多少比例,不得而知。傳統思維和移動網際網路思維畢竟差了兩個緯度,房地産行業的O2O也一直沒有出現一個能夠攪局的“小米”産品,房産行業O2O模式現在的實踐如何呢?主要産品有哪些呢?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房地産O2O為什麼沒能出現一個攪局的産品?
來源:地産中國網綜合2015-09-15 09:40:00
傳統思維和移動網際網路思維畢竟差了兩個緯度,房地産行業的O2O也一直沒有出現一個能夠攪局的“小米”産品,房産行業O2O模式現在的實踐如何呢?主要産品有哪些呢?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