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呈現兩極分化 中國樓市泡沫診斷無權威指標

來源:地産中國網 2013-11-27 09:37:00

敏感期樓市看法現多重分化

如果説外國大腕對中國市場的特殊還不夠了解的話,那麼近期國內著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學講席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稻葵一篇《房地産將有巨變》的文章則讓人看得有點觸目驚心。

李稻葵從政府樓市調控、中央貨幣政策、一二手房的成交量等11個方面對中國房地産市場進行了分析,最終得出一個結論:中國房屋過剩已經非常嚴重了。中國房地産泡沫已經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了。李稻葵甚至預言,“從在建房速度、社會資金供求、國際資本撤離速度、房價上漲幅度看,中國的房價最多能再堅持一年左右,就會開始土崩瓦解。一場浩劫無法避免。”

可見,無論是悲觀派,還是樂觀派,學者們對於中國樓市的論斷都有充分的理論依據,而且有一點可以看出的是,關於樓市健康與否的爭論在眼下空前激烈。

“現在可以説是房地産的敏感時期,有人説要崩盤,有人鼓吹上漲,各個層面都出現了觀點上的分歧。”廣東省房協理事趙卓文指出,不僅經濟學家對樓市出現了不同的觀點分歧,就連房地産企業對市場的預判也分成了兩極,比如李嘉誠在減持香港和內地的物業,而萬達萬科等一些大型房企則繼續瘋狂拿地。在普通老百姓層面,對於樓市的看法也在分化,有人開始拋盤,有人開始買樓。

“中國的房地産市場具有中國特色,並不能完全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和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問題,這是必須承認的事實,但中國房地産有泡沫也是要承認的事實。”趙卓文指出,日本和南韓的經驗顯示,在樓市泡沫來臨前,市場都會有瘋狂期,這是值得警惕的現象,“房價上漲原本可以通過收入水準的提高以及産業發展等因素來消化,但目前國內還沒有找到消化房價上漲的途徑。”

中國樓市泡沫診斷無權威指標

10月中旬,國家統計局發佈9月份的70大中城市房價數據顯示,69城房價同比上漲,北上廣深同比漲幅均破20%。其中,北京同比漲幅20.6%、環比漲幅1.2%,同比漲幅居全國之首,上海同比漲幅20.4%,廣州同比漲幅20.2%,深圳同比漲幅為20.1%。

記者查詢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發現,7月份以來,已經連續三個月有至少10個城市房價同比上漲超10%,一些城市在某些月份房價同比上漲的幅度甚至達到或接近20%!

對於目前市場的持續高溫,家和集團副總裁張建勳認為,房地産市場的問題是貨幣的“雙超發”帶來的後遺症。

“但是如何來判斷樓市的泡沫?”張建勳指出,中國現在還沒有一個像PMI(採購經理人指數)這樣的標準,如PMI在50以下表明經濟在下滑,PMI在50以上表示經濟運作良好。樓市的運作情況缺乏權威的衡量指標。

張建勳介紹,現在用得比較多的是從市場存貨與去貨比來看,截至11月11日,廣州陽光家緣網站顯示,廣州市場新建商品房可售面積為686萬平方米,但去年一年廣州十區房地産成交面積達到767.7萬平方米,一般來講,可售面積應該是去貨量的1.2倍,市場供求就比較平衡,但現在廣州明顯低於這個水準,而且還存在供應分佈結構和産品結構的扭曲,中心六區供應稀缺,市場供應絕大部分在週邊區域,“中心區樓價5萬,甚至10萬一平方,的確存在風險。”

觀點:泡沫破裂最終將由中産階層埋單?

家和集團副總裁張建勳認為,三四線城市目前的週轉率已經在下降,特別是商業項目銷售下滑,一些超前規劃的大戶型、別墅出現了賣不動的現象。

“三四線城市的泡沫很明顯,開發商拿地戰略開始收縮,特別是不再到三四線城市建綜合體了。”有開發商私下透露,目前已經明顯規避在三四線擴張,這些城市有地的要儘快出貨,而且改變産品定位,不做大戶型高端産品,瞄準剛需和改善型買家。

“現在很多有錢人在拋售物業,轉移資産去境外,而國內很多普通老百姓卻在接盤,如果説樓市泡沫破裂的話,最終埋單的肯定不是政府,而是普通老百姓、中産階層。”趙卓文不無憂慮地表示。而想改變房地産市場最終走向危險的境地,未來要寄望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和金融政策改革,同時還要改變財富分配體制,“改革要有深度,否則將難以持續。” 

(來源:大河網)

(責任編輯:)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樓市呈現兩極分化 中國樓市泡沫診斷無權威指標
來源:地産中國網2013-11-27 09:37:00
市場呈現兩極分化,有人拋盤,有人買樓;已有開發商明顯規避在三四線城市擴張。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