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第五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公示 四個歷史城區內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慢行交通

來源:揚子晚報網 2023-10-12 14:43:35

近日,南京市規劃資源局就新版《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進行了公示,這也是該市第五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新版規劃提出要在城南、明故宮、鼓樓—清涼山、北京東路四個歷史城區內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並梳理出頤和路、朝天宮等11片歷史文化街區。

老城整體保護展現山水城林

自1982年南京被國務院公佈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南京先後組織編制了四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本次規劃以實現“中華文化重要樞紐、世界古都傑出代表、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城”為保護目標,構建老城—古都核心區—市域三個規劃空間層次。

新版規劃提出在老城整體保護中展現山水城林,老城是以明京城城墻護城河(湖)對岸為界,包括明代京城及玄武湖;古都核心區為明外郭、秦淮新河與長江圍合的範圍,南至秦淮新河、北至繞城公路、西至長江、東至明外郭;市域指南京市行政轄區,是歷代城市營建與發展的重要輻射區域。

針對歷史道路街巷,本次規劃提出保護和延續六朝、南唐以來形成的道路走向與格局,保護國民政府時期以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為骨架的道路格局,保護老城不同歷史時期形成的歷史街巷和林蔭道,明確永不拓寬的街巷名錄。針對老城建築高度控制,需保持老城“近墻低、遠墻高,周邊低、中心高,南部低、北部高”的總體空間形態,進一步嚴格控制歷史城區、街區地段、明城墻沿線、玄武湖周邊等的建築高度。

四個歷史城區內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慢行交通

記者了解到,南京已確定城南、明故宮、鼓樓—清涼山、北京東路四個歷史城區,新版規劃提出要保護和延續歷史城區的傳統格局、空間形態、歷史風貌和環境特徵。在交通組織上,應以疏導為主,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

其中,城南歷史城區保護和延續“城、河、山、塔、寺、民居”一體的文化景觀,形成集中體現明清南京老城傳統風貌的特色片區;明故宮歷史城區保護和展示明皇城、宮城、護城河等遺跡遺址,標識歷史資訊,形成展示明代皇城格局的特色片區;鼓樓—清涼山歷史城區保護和展示近現代歷史文化資源和清涼山石頭城自然環境,形成彰顯“龍蟠虎踞”地理形勝、近現代南京風貌、濃郁人文氣息的特色片區;北京東路歷史城區保護和展示片區山環水抱、城林相融的格局風貌,形成以文化展覽、旅遊休閒為主的文化片區,集中彰顯“山水城林”的特色。

歷史街區、古鎮古村一個不能少

南京城內分佈著不少特色的歷史街區,本次規劃提出要保護和延續街區地段的整體格局、空間尺度和歷史風貌特徵。根據梳理,南京共有歷史文化街區11片,其中中國歷史文化街區2片,省級歷史文化街區9片,包括頤和路、高淳老街、南捕廳等。此外,還有歷史風貌區28片,其中老城區16片,老城週邊12片,包括天目路、金陵大學、原國民政府首都水廠等。

此外,南京還有38片一般歷史地段,其中老城區14片,週邊24片,包括陶谷新村、南京手錶廠、白敬宇制藥廠等。各區分佈看,棲霞區8個為最多,涵蓋中國水泥廠、燕子磯老街等。

古鎮古村也是構成南京古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古鎮分佈看,南京共有歷史文化名鎮1個,為淳溪鎮。重要古鎮5個,分別是湖熟鎮、竹鎮鎮、東壩鎮、陽江鎮、瓜埠鎮。南京還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個,為楊柳村、漆橋村。

加強遺産展示,激活環紫金山文化

在本次規劃中,南京提出要加強遺産展示和文化傳承保護,以老城、紫金山為主體,充分利用明城墻、護城河、明外郭、秦淮河、歷史軸線、歷史街巷、歷史水系等廊道,將歷史文化資源、風景名勝區、山水人文景觀等進行整合,進一步開放玄武湖濱湖岸線,激活環紫金山文化功能。

此外,還要建設反映南京科技、藝術和各朝代文化的博物館,包括名人紀念館,建設展示歷代重要遺址遺跡的遺址公園,並增加文化資訊基礎設施和標識等。

據悉,本次規劃的公示時間為2023年9月28日-10月28日,公眾可將書面意見郵寄或發送電子郵件至公示單位,具體規劃內容及聯繫方式可登錄南京市規劃資源局網站查詢。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南京第五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公示 四個歷史城區內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慢行交通
來源:揚子晚報網2023-10-12 14:43:35
近日,南京市規劃資源局就新版《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進行了公示,這也是該市第五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新版規劃提出要在城南、明故宮、鼓樓—清涼山、北京東路四個歷史城區內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並梳理出頤和路、朝天宮等11片歷史文化街區。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