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晉級特大城市,意味著什麼?專家解讀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3-09-22 10:06:29

蘇州近日發佈情況説明指出,近期國家統計局對全國城鄉(含開發區)分類代碼進行了更新,蘇州城區的統計口徑包括蘇州工業園區,其下轄社區的城鄉代碼由鎮中心區(121)改為主城區(111)。婁葑街道、勝浦街道、唯亭街道、斜塘街道、金雞湖街道下轄各個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都已改成了:111。此調整並非是區劃調整,只是統計口徑的調整。

按照此次調整的統計口徑,以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佈的常住人口數據來算,蘇州城區常住人口為512.51萬人。

根據國務院2014年發佈的《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城市規模劃分標準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其中,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

蘇州城區常住人口超過500萬,這意味著,蘇州躋身特大城市行列。

特大城市有哪些?

2021年9月,國家統計局根據2020年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通過《求是》雜誌發佈了全國超大和特大城市名單。

圖片

上述名單顯示,彼時,全國共有7個超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成都、天津;共有14個特大城市:武漢、東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瀋陽、青島、濟南、長沙、哈爾濱、鄭州、昆明、大連。

因此,在蘇州躋身特大城市行列後,我國特大城市也將由此擴容。

晉級特大城市有什麼意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馮文猛對中新財經記者表示,特大城市對於城市來説是一個重要的門檻,晉級特大城市對於城市發展來説可以帶來積極的影響,享受更多的政策勢能。

以正在推進的城中村改造為例,2023年7月2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推進城中村改造的指導意見》。會議指出,在超大特大城市積極穩步實施城中村改造是改善民生、擴大內需、推動城市高品質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

是否為超大特大城市,還關係到都市圈的建設資格。根據國家發改委2019年公佈的《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圖片

資料圖:航拍蘇州太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藍天碧水生態美。泱波 攝

在馮文猛看來,蘇州成為特大城市既是在區域人口增減分化大背景下人口集聚的結果,同時也將進一步提升蘇州對於人口人才的吸引力。蘇州産業發展基礎好,包括高端製造、生物醫藥等進行了精心佈局,産業發展帶動大量就業。

馮文猛表示,成為特大城市,城市人口聚集會帶來規模效應,公共服務配置起來更加有效率,蘇州公共服務水準較高,這讓居民生活更加舒適、環境更加宜居、生活更加安心,這是吸引人口流入並且長期定居下來的一個重要因素。另外,城市可以聚合更多的創新要素,引發新一輪創新,形成螺旋效應,有助於推動新模式不斷涌現、産業不斷升級。

“成為特大城市,意味著城市吸引力更強,輻射帶動能力也將更強。”馮文猛認為,但同時不只是有好處,也有挑戰,包括要考慮防止出現大城市病的問題,防止資源要素價格飆升,避免相對競爭優勢被削弱,城市管理有必要做好規劃和應對準備。

誰會成為下一個特大城市?

目前來看,南寧具有成為下一個特大城市的潛力。

近年來,南寧市常住人口持續增加。根據南寧市統計局發佈的數據,2022年末,南寧市常住人口為889.17萬人,比2021年末增加5.89萬人,人口總量居全區第一。

雖然南寧常住人口接近900萬,但城區常住人口是否達到500萬才是決定是否為特大城市的指標。

根據《中國人口普查分縣資料—2020》,南寧市城區常住人口為456.75萬人,距離500萬人的特大城市門檻不遠了。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江蘇蘇州晉級特大城市,意味著什麼?專家解讀
來源:中國新聞網2023-09-22 10:06:29
蘇州近日發佈情況説明指出,近期國家統計局對全國城鄉(含開發區)分類代碼進行了更新,蘇州城區的統計口徑包括蘇州工業園區,其下轄社區的城鄉代碼由鎮中心區(121)改為主城區(111)。婁葑街道、勝浦街道、唯亭街道、斜塘街道、金雞湖街道下轄各個社區的城鄉分類代碼都已改成了:111。此調整並非是區劃調整,只是統計口徑的調整。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