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住不炒”定位不會改變

來源:經濟日報 2023-08-24 09:08:58

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70個大中城市房價等數據來看,房地産市場仍處於深度調整中,一些城市的房地産市場仍存下行壓力。當前,從中央的有關部署到各地因城施策,都在強調更好滿足剛性和改善性居住需求,促進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有人覺得,“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是針對房價過快上漲時提出來的,當前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炒房的沒那麼多了,再提“房住不炒”已不合時宜。果真如此嗎?

事實是,當前仍要堅持“房住不炒”定位。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適應我國房地産市場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新形勢,適時調整優化房地産政策。我國房地産市場歷經二十餘年發展,商品房總體告別短缺,有的城市甚至出現供大於求,很多城市正在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然而,“房住不炒”定位仍然要堅持,沒有過時。這是因為我國房地産市場分化明顯,在一些熱點城市,供不應求的情況依然存在,一旦炒作房價重來,又可能重走過度依賴房地産的老路,對經濟社會發展會産生不利影響。

“房住不炒”是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一項總原則,不應也不會改變,須長期堅持。房地産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産業,這是客觀事實。不能誇大其作用,像過去一樣對這一行業存在過度依賴的傾向;也不能輕視其在宏觀經濟中的作用、對上下游産業的帶動作用。

強調房地産市場支柱地位和對宏觀經濟的作用,不是重走過度依賴房地産市場、房價過快上漲的老路,不代表房價又要過快上漲。當前出臺的一系列助力市場企穩回升的政策,是為了促進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實際上,房地産業將逐步進入總量略減,平穩發展的軌道。在很多城市,供需基本平衡,甚至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已經不具備過快上漲的基礎。

2022年房地産業增加值佔GDP的6.1%。與房地産業有密切關係的建築業,2022年增加值佔GDP的6.9%。把兩個支柱産業穩住,對穩定經濟大盤有重要意義。房地産的相關貸款佔銀行信貸的40%,房地産的相關收入佔地方綜合財力的50%,居民財富60%在住房上,可謂牽一髮動全身。房地産業對原材料供應、傢具家裝等上下游産業以及就業的帶動作用也都非常突出。因此,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十分必要。

房地産業在過快上漲階段存在“高杠桿、高負債、高週轉”特點,“三高”模式讓市場規模快速擴張,存在很大弊端,如今已經難以為繼。歷經多年的累積,房地産行業在逐步進入新階段時,問題越發顯露。個別房地産企業目前經營遇到一定困難,特別是一些龍頭房企債務風險暴露。處於調整階段的房地産行業正在修正過去存在的問題,探索房地産健康發展新模式。

針對市場中出現的已售逾期難交付項目,有關部門和各地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推進保交樓,目的在於讓相關房地産項目渡過暫時難關,維護好購房居民權益,確保社會穩定。出現逾期項目的企業仍應履行好自救主體責任。針對一些企業出現的違規挪用預售資金等問題,有關部門也要嚴格依法依規處理。

應該看到,我國城鎮化進程仍在持續推進,農民走向城市有大量住房需求。人們對美好居住生活的嚮往仍不斷升級,對好房子,對改善居住條件同樣有大量需求。加之發展住房租賃,大力推進改造城市老舊小區等舉措,都決定了房地産行業仍是大行業、好行業,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可期。

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是美好期待。在堅持“房住不炒”定位的同時,我國還加快構建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明確了住房保障的頂層設計,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産權住房為重點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特別是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各地出臺相關規劃,旨在更好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的居住問題。租購同權正在慢慢實現,以學區房名義炒作房價的問題,也正在通過教育資源均等化的實現逐步改變。住有所居,且更加宜居,定會更好實現。


(責任編輯:王永超)
網站無障礙
“房住不炒”定位不會改變
來源:經濟日報2023-08-24 09:08:58
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最新70個大中城市房價等數據來看,房地産市場仍處於深度調整中,一些城市的房地産市場仍存下行壓力。當前,從中央的有關部署到各地因城施策,都在強調更好滿足剛性和改善性居住需求,促進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有人覺得,“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是針對房價過快上漲時提出來的,當前供求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炒房的沒那麼多了,再提“房住不炒”已不合時宜。果真如此嗎?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