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央行政策節奏“緩而不同”

來源:經濟日報 2023-06-25 09:40:58

在整體通脹水準下行而核心通脹率相對堅挺之際,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緊縮節奏顯著放緩,同時選擇了不同的步調。先有美聯儲宣佈暫停加息,後有歐洲央行宣稱尚未完成抗擊通脹的鬥爭,繼續加息。此外,日本央行宣佈繼續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不變。

上周,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央行先後宣佈最新利率決定。在整體通脹水準下行而核心通脹率相對堅挺之際,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緊縮節奏顯著放緩,同時選擇了不同的步調。

6月14日,美聯儲在2022年3月以來連續10次加息後首次暫停加息,宣佈維持5%至5.25%的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不變,同時上調對美國經濟增速的預期,從3月的0.4%升至1%。由於此前5月份美國通脹數據繼續放緩,因而暫停加息的決定符合市場機構預期。不過,在對未來政策走向的判斷上,美聯儲釋放的信號與市場機構的願景出現分歧。

美聯儲在宣佈利率決定之後,釋放出繼續加息的“鷹派”信號。當天發佈的經濟前景預期顯示,對聯邦基金利率的預測中值從3月的5.1%升至5.6%,暗示仍會再度加息。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以及一眾美聯儲高官會後稱,“緊縮政策的全面效應尚未顯現”,通脹仍然過高並且“頑固地持續存在”。有分析認為,這反映出美聯儲認為通脹上行風險依然存在,7月繼續加息的概率不小。

美國市場機構對此並不買賬。在14日發佈會上就有媒體對鮑威爾發問,大意是如果美聯儲認為需要額外加息50基點,為什麼現在不加?雙線資本創始人傑弗裏·岡拉克更是明確預計,“美聯儲不會繼續再加息”。

有分析指出,市場機構對美聯儲的表態不以為然並不奇怪。一方面,由於美國一些實體經濟指標正處於衰退區間,這使上調經濟預期的行為令人費解。另一方面,美國聯邦政府債務規模已經突破32萬億美元,急劇膨脹的債務規模早已讓美國聯邦政府債務利息迅速增加。美國財政部去年數據顯示,僅在2022財政年度,聯邦政府的國債凈利息就達4750億美元。美國穆迪分析公司預測,到2025年或2026年,聯邦政府支付的國債利息可能將超過美國整體國防預算。當前利率繼續攀升將進一步放大美國政府償付利息的壓力,擠壓貨幣政策空間。再加上美聯儲前兩年對通脹走勢判斷失誤的“黑歷史”,市場機構難免要多長幾個心眼。

歐洲央行的態度尤其明確。6月15日,歐洲央行決定將歐元區三大關鍵利率均上調25個基點。歐洲央行還全面上調了對歐元區通脹的預期,其中對去除能源和食品價格因素的核心通脹的預測明顯高於3月時的估值。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稱,通貨膨脹率仍然過高,央行尚未完成抗擊通脹的鬥爭,“除非經濟數據發生‘質變’,否則7月進一步加息的可能性‘非常大’”。

有分析指出,儘管歐元區一季度已經出現了“技術性衰退”,且主要先行經濟指標如採購經理指數增長放緩,但歐洲央行依然發出明確的加息信號,這反映出通脹問題對歐洲經濟的困擾。同時,美聯儲暫停加息,歐洲抓緊加息迎頭趕上,讓歐元區同美國之間的利率差距進一步縮小,對歐洲而言未嘗不是件好事。去年11月經合組織曾表示,歐洲央行需要提高利率,以支撐歐元兌美元的匯率,“防止歐元走弱導致進口商品和服務價格進一步上漲”。

日本央行的決定更顯糾結。6月16日,日本央行宣佈繼續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不變。從數據和日本央行的態度看,一方面,日本通脹水準持續居高不下,日本4月去除生鮮食品後的核心消費價格指數(CPI)為104.8,同比上升3.4%,連續20個月同比上升,漲幅較3月擴大0.3個百分點。另一方面,日本央行認為核心CPI年中漲幅可能縮小,對經濟現狀維持“正在復蘇”、對前景預期維持“將溫和復蘇”的判斷。如此來看,日本貨幣政策變或不變似乎都有些道理。

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4月就職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3月底發佈報告,建議日本央行應避免倉促退出現有貨幣政策,並期望提供利率前瞻指引、加強與市場溝通。這或許為理解日本貨幣政策動向提供了一種視角。同時,植田和男6月16日還提到,“理論上低利率對股市有利”。考慮到日本股市近期的亢奮狀態,這番表態似有所指。至於誰會成為其中的最大贏家,那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責任編輯:王永超)
網站無障礙
全球主要央行政策節奏“緩而不同”
來源:經濟日報2023-06-25 09:40:58
在整體通脹水準下行而核心通脹率相對堅挺之際,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緊縮節奏顯著放緩,同時選擇了不同的步調。先有美聯儲宣佈暫停加息,後有歐洲央行宣稱尚未完成抗擊通脹的鬥爭,繼續加息。此外,日本央行宣佈繼續維持超寬鬆貨幣政策不變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