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耕地不能做表面文章

來源:經濟日報 2023-06-20 16:01:32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耕地保護不能搞形式主義。要尊重自然規律,深懷敬畏之心。不搞過度開發、不當開墾,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不能脫離實際、不顧農業生産條件和生態環境強行打陡坡地的主意。

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在增加耕地面積時,存在不顧實際,拔苗砍樹“一刀切”行為,受到社會關切。自然資源部近日明確要求,堅決防止違法佔用耕地、破壞生態和人居環境、侵害群眾合法權益等突破紅線底線行為,同時杜絕不顧農業生産實際,拔苗砍樹、填坑平塘等“一刀切”行為。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中央明確,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嚴防死守18億畝耕地紅線。近年來,有關部門針對清理整治大棚房、亂佔耕地建房和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等打出了一套政策組合拳。但是,耕地亂象仍屢禁不止,必須採取“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把耕地保護黨政同責落到實處。各省區市現有用於糧食生産的耕地必須保住,不能再下降。

耕地保護不能搞形式主義。在25度以上陡坡地、重要水源地15度以上坡地開墾耕地的,其實並沒有增加農業産能,反而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環境壓力。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流入耕地,錯誤理解了耕地保護和佔補平衡、進出平衡政策的要義。2022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顯示,陜北地區水資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現象嚴重,卻違背自然規律安排大量耕地佔補平衡項目。分析起來,類似行為從表面上看是增加耕地面積之舉,實則會欠下産能虧損賬、生態虧欠賬,是對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的雙重不負責。

在耕地問題上,要尊重自然規律,深懷敬畏之心。個別地方只強調賬面上落實耕地進出平衡,不管不顧後期耕作利用情況,造成耕地再次流失。政策提倡挖掘潛力增加耕地,並不意味著要過度開發、不當開墾,否則既無助於提高當下的農業産能,也不利於子孫後代的長遠利益。因此,實施補充耕地項目,應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既不能在生態保護紅線、林地管理、濕地、河道湖區等範圍開墾耕地,也不能脫離實際、不顧農業生産條件和生態環境強行打陡坡地的主意。

耕地調入後,賬面數量是增加了,不過,更重要的是把這些寶貴的耕地用好養好,把性質耕地變為現狀耕地,把撂荒地變為常用田。要加大農田建設力度,幫助農民改善耕種條件,從而提高種糧收益,做到良田就是良田,一畝就是一畝。我國耕地資源緊缺,耕地主要是種糧食,兼顧棉花、油料、糖料、蔬菜等生産。寶貴的耕地要用對方向,精打細算,明確利用優先序,良田好土要優先保糧食,果樹苗木儘量上山上坡,蔬菜園藝更多靠設施農業和工廠化種植。在對耕地利用進行行政規制的同時,對承擔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的農戶進行經濟補償和政策激勵。引導農戶科學合理耕種,提高耕地地力,進而提升産能。

在整治“非糧化”問題時,要統籌考慮糧食生産、重要農産品保障、農民增收的關係,有序推進,防止“簡單化”,避免“一刀切”。不同於“非農化”,對於“非糧化”,既要嚴格管控,也要綜合運用政策、市場等手段來糾正,讓經營主體願意種糧。面對果樹處於盛果期、魚塘處於收穫季等情況,不能強行拔苗砍樹、填坑平塘,搞運動式拆除。總體原則是合情合理、實事求是,慎重對待、精準施策,綜合考慮土地條件、作物情況和農民意願、經濟成本等因素。實施復墾復耕要尊重農民意願,根據實際情況給予補償,留出一定過渡期,給出合理的準備時間。

對耕地的態度體現著一個國家飯碗的成色。對我國來説,守好18億畝耕地紅線,是個永恒的課題,不能有絲毫鬆懈,也不能搞形式主義。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增加耕地不能做表面文章
來源:經濟日報2023-06-20 16:01:32
耕地是糧食生産的命根子,耕地保護不能搞形式主義。要尊重自然規律,深懷敬畏之心。不搞過度開發、不當開墾,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不能脫離實際、不顧農業生産條件和生態環境強行打陡坡地的主意。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