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帆:要有效擴大中高收入人群的消費

來源:中新經緯 2023-05-08 11:31:07

“對中國經濟我是充滿信心的。我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將有四個方面的紅利有待釋放。”6日,在2023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提到,只要持續釋放改革紅利、市場紅利、人才創新和資本市場紅利,以及開放紅利,必將能使中國經濟增速保持在5%以上。

  黃奇帆:要有效擴大中高收入人群的消費_中國網地産

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 來源:2023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主辦方提供

黃奇帆認為,首先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內需戰略有機結合起來,釋放改革紅利。他提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高收入群體,所謂有“收入支撐的消費需求”,重點即是這部分人群。

在他看來,中國宏觀經濟運作長期受總需求不足問題困擾,內需不足是表觀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源於中國在中高端産品和服務領域存在許多供給抑制政策,導致供給能力增長受限,進而使得本就存在的有支付能力的龐大有效需求得不到充分釋放。要通過有效擴大中高收入人群的消費,逐步帶動就業,以就業帶動更多就業,進而增加其他人群的收入,推動經濟大迴圈逐步進入供需動態適配的新水準。比如改善性住房消費需求、個性化高品質的醫療、健康、教育服務以及低空航空、船艇、賽車、賽馬等各類消費需求。

黃奇帆提到的市場紅利,即是中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所産生的紅利。他認為,中國不僅擁有14億的人口規模,同時是個法律體系統一、稅務體系統一、商業規則統一、語言文化統一的市場,此外中國還是全要素全門類全産業鏈整合的經濟體。這三者疊加在一起將産生“規模經濟”效應。進入中國市場的製造業,一旦規模上去了,就能夠大幅攤薄研發、固定資産投資、採購等六項成本。

“一般來説,規模經濟可以影響到整個製造業成本的30%至40%,一旦達到了充分的規模,就可以把價格壓低30%至40%左右,以價格優勢打敗國外競爭對手。”黃奇帆提到,在這個大市場的帶動下,跨國公司合理的産業鏈佈局邏輯是産地銷、銷地産。所謂産地銷,就是利用當地的綜合要素成本的優勢組織生産,面向全球市場進行銷售。中國大市場的六個成本攤薄效應將是影響跨國公司“在中國、為全球”的重要因素。所謂銷地産,就是面向本地市場組織生産,更好地組織供應鏈響應消費者需求變化,即“在中國、為中國”。中國的大市場將是一個龐大的“引力場”。這也是穩定外貿外資基本盤的底氣所在。

第三重紅利即不斷開闢新領域新賽道,釋放人才創新紅利和資本市場紅利。黃奇帆提到,從需求端看,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網路零售市場,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而且這個市場在不斷升級換代,這將為本土創新提供肥沃的土壤。從供給端看,中國有規模龐大的人才隊伍、工程師隊伍,有隨時可以將各種創意創新創造進行産業化的市場主體群,這也是中國創新越發有底氣有後勁的重要源泉。

關於資本市場紅利,黃奇帆則提到,當前註冊制已經實施,但要實現資本市場行穩致遠,還需要一系列基礎制度的改革,至少包括健全退市制度、推動長期資金入市兩個方面。

關於第四重紅利,黃奇帆表示,眼下,對外開放的一個重點任務就是要推動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落地實施,通過高水準引進來、走出去,釋放新一輪開放紅利。具體而言,包括五個方面,一是貨物貿易規則帶動相關産業發展。二是服務貿易準入門檻降低,服務需求大幅增長。三是原産地累積規則的深入應用,對於中國的産業發展帶來巨大增益。四是有利於高品質引進來,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産業鏈集群。借助RCEP進一步開放中國市場,可以更好地吸引全球的外資和跨國企業繼續將製造業的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特別是核心環節在中國集聚,以此為基礎加快補鏈擴鏈強鏈,推動集群化發展。五是有利於高品質走出去,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責任編輯:王永超)
網站無障礙
黃奇帆:要有效擴大中高收入人群的消費
來源:中新經緯2023-05-08 11:31:07
“對中國經濟我是充滿信心的。我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將有四個方面的紅利有待釋放。”6日,在2023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上,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提到,只要持續釋放改革紅利、市場紅利、人才創新和資本市場紅利,以及開放紅利,必將能使中國經濟增速保持在5%以上。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