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智化”倒逼企業升級,房地産行業迎新變革

來源:河北新聞網 2023-03-31 14:18:14

經濟新常態下,數字經濟正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也正在重塑商業環境,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只有實現“數智化”轉型,才能抓住發展新機遇。面對“數智化”轉型全面大考,中國企業亟須探索出一條“精準施策”的科技化、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升級之路。

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發佈的2022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報告顯示,80%以上的企業已從不同層面實施或計劃實施數智化轉型,還有79.2%的企業採取多種措施實施綠色低碳發展。

困境:矛盾凸顯的低迷困局

房地産行業作為中國的國民經濟支柱性行業是綠色減碳的關鍵領域,隨著中國進入碳達峰碳中和關鍵窗口期,發展中的矛盾卻日益激化。一方面行業內適應各種新型建造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建築業高層次人才日益短缺,老齡化問題凸顯,用工荒、流動性大、用工成本上升、安全問題突出等問題在不斷加劇。另一方面,建築能耗、建築垃圾、施工污染等也成為我國房地産建築業在環保上面臨的主要挑戰。

在此背景下,數智化轉型,推進智慧化的建設、銷售方式已經成為房地産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政策:頂層設計的豐富發展

近年來,國家及相關部委先後頒發多個指導性文件,加速建築業改革發展和轉型升級。

2022年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十四五”建築業發展規劃》明確加快智慧建造與新型建築工業化協同發展:完善智慧建造政策和産業體系;夯實標準化和數字化基礎;推廣數字化協同設計;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打造建築産業網際網路平臺;加快建築機器人研發和應用;推廣綠色建造方式。

2022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十四五”住房和城鄉建設科技發展規劃》指出,重點發展綠色低碳、數字化、智慧化、工業化、産業化技術,在智慧建造與新型建築工業化技術創新方面,要以推動建築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導向,開展智慧建造與新型建築工業化政策體系、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研究,研究智慧施工和建築機器人關鍵技術,研究建立建築産業網際網路平臺,促進建築業轉型升級。這為房地産科技升級提供戰略方向。

探索:房地産行業的轉型

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推動之下,中國房地産行業對於科技創新的態度無疑是積極和開放的。在“雙碳”政策的助推下,借助數字化技術向低碳發展轉型,無疑將成為房地産行業轉型的新風口,是實現告別“高杠桿、高負債、高風險”的“舊三高”模式,邁向“高品質、高品質、高效益”的“新三高”發展關鍵所在。

碧桂園為例,對於行業轉型發展,碧桂園採取的是“數智化”。一方面于2018年成立博智林公司,研發聚焦保障施工安全、提升施工品質、提高施工效率三個核心要素的建築機器人,共同推進提升建築施工綜合效益。博智林在研建築機器人近50款,博智林在研建築機器人近50款,適用於建築全週期智慧建造工序,包括混凝土施工及修整、砌磚抹灰、室內裝修裝飾、外墻高空噴塗、地庫裝修等。截至 2023年2月,已有28款建築機器人投入商業化應用,服務覆蓋30個省份(直轄市、自治區)超600個項目;累計交付超1700台,累計應用施工面積超千萬平方米。

另一方面,碧桂園以BIM數字化技術為核心,打造了數據化的建築資訊平臺,賦能設計、採購、運營、工程等各個模組,讓建築全産業鏈進一步可視化,同時也為一體化施工提供了可能性,同時通過自建數字化直營購房平臺“碧桂園鳳凰雲”,打造多元化的新媒體矩陣進行行銷的數智化轉型,提高了客戶對品牌的感知度。

碧桂園的“數智化”轉型也給房地産行業的轉型提供了新思路。房地産行業數智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探索房地産新發展模式無是長期系統性工程,握緊“數字化”與“低碳化”兩大重要籌碼,就握住了高品質發展密碼。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數智化”倒逼企業升級,房地産行業迎新變革
來源:河北新聞網2023-03-31 14:18:14
經濟新常態下,數字經濟正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技術也正在重塑商業環境,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只有實現“數智化”轉型,才能抓住發展新機遇。面對“數智化”轉型全面大考,中國企業亟須探索出一條“精準施策”的科技化、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升級之路。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