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購房“零首付”“首付貸”風險

來源:經濟日報 2023-02-22 08:15:20

對於購房者而言,應提高風險意識,警惕不實宣傳,依法合規辦理貸款、還貸業務,這不僅是遵守法律和維護金融秩序的體現,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在多措並舉促進房地産市場企穩回升的過程中,多地降低購房首付比例,有利於減輕購房者資金壓力,促進住房合理消費。但是,購房首付比例不是沒有下限的,不能打著復蘇樓市的旗號,讓“零首付”“低首付”“首付貸”等違規操作捲土重來,這些行為一旦再度盛行起來,不僅擾亂房地産市場秩序和金融秩序,也會給購房者帶來沉重的負擔,消費者須警惕“零首付”“首付貸”等購房風險。

近期,個別城市又傳出可以使用“零首付”“首付貸”購房的消息。比如,銷售人員針對購房者首付款不足的情況,引薦相關企業與購房者簽訂無息借款合同,購房者分期還款,相關企業墊付購房首付款,銷售人員賺取渠道費。例如,在有的熱點城市,開發商打出“首付僅需30萬,開發商送60萬不用還”的廣告吸引購房者,計算下來,相當於購房者僅需一成首付即可購房。

這些把首付一降再降,看似“便利”消費者的行為其實是違規的,“低首付”“零首付”購房早已被明令禁止。當前,一些非熱點城市為促進住房合理消費,規定購買首套住房的首付比例最低降至20%,尚沒有發現比20%的規定更低的城市。一些熱度相對高些的城市購買首套住房的首付比例仍至少在30%。在一線等熱點城市,房屋總價高,根據房屋等情況綜合衡量有貸款金額限制時,即使是購買首套住房,首付比例實際會比規定的下限更高些。

早在幾年前,有關主管部門就出臺政策,明確禁止房地産開發企業、房地産仲介機構違規提供購房首付融資。房地産開發企業、房地産仲介機構不得為購房人墊付首付款或採取首付分期等其他形式變相墊付首付款,不得通過任何平臺和機構為購房人提供首付融資,不得以任何形式誘導購房人通過其他機構融資支付首付款;且房地産廣告中也不得出現融資或者變相融資內容。一些城市出臺的相關房地産政策中,也有首付分期將受處罰的內容。

從購房者的角度看,“零首付”“首付貸”短期可能緩解了資金週轉壓力,卻並沒有降低購房成本。“零首付”“首付貸”往往須借助首付款高息墊付、虛高評估價騙貸等非常規操作實現。一旦使用首付貸,後續除了支付銀行貸款的月供額度之外,還需要支付首付貸部分的月供,從而大大增加消費者貸款利息及按揭月供款的負擔。即使有“首付貸”零利息,也需要額外支付渠道費給介紹貸款的銷售人員,無形中增加了購房成本。“零首付”“首付貸”等操作是讓本不滿足購房條件的消費者背負了更沉重的還款負擔,也破壞了金融秩序。

還須注意的是,“零首付”涉及的部分違規操作無法在合同中明確約定,即使約定,其有效性也難以被法律認可,一旦房地産企業無法兌現承諾,很可能會給購房者造成經濟損失,購房者追債索賠將面臨各種困難,大大增加了購房風險。

與貸款相關的風險還指向已經購房的消費者利用經營貸、消費貸等貸款置換房貸的操作。隨著經營貸利率持續走低,當前出現了一些違規“貸款仲介”,以“利率低”“期限長”“放款快”誘導消費者借“過橋資金”結清房貸,再辦理“信用貸”“經營貸”歸還過橋資金,從而謀取高額仲介服務、資金過橋費用,使購房者陷入違規轉貸的多重風險中。

經營貸的發放主體是個體工商戶或小微企業,不得違規用於購房、結清房款、償還其他渠道墊付的房款,違規使用將會被提前收回貸款,如偽造經營資料獲得貸款,還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且借款人在提前結清購房按揭貸款,重新申請經營貸過程中,極有可能被仲介誘導或強制借用過橋資金,支付過橋資金費用、仲介服務費用等,實際綜合成本甚至可能超過銀行房貸利率,得不償失。

對於購房者而言,應增強風險意識,警惕不實宣傳,依法合規辦理貸款、還貸業務,這不僅是遵守法律和維護金融秩序的體現,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警惕購房“零首付”“首付貸”風險
來源:經濟日報2023-02-22 08:15:20
對於購房者而言,應提高風險意識,警惕不實宣傳,依法合規辦理貸款、還貸業務,這不僅是遵守法律和維護金融秩序的體現,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