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産代建模式將成新趨勢

來源:經濟日報 2022-11-23 17:36:39

處於深度調整週期中的房地産行業,在強有力政策支援下有望實現回暖復蘇,重回平穩健康發展軌道。與此同時,一些順應行業新形勢的模式,正在從過去的蓄勢待發逐步發展壯大,比如房地産行業的代建模式。房地産代建模式也被稱為輕資産模式,其特徵就是投資和開發相互分離。過去房地産開發企業需要通過大量融資拿地進行房地産開發,代建模式下,代建企業接受投資方的委託,不再融資拿地,而是僅僅部分或者全程參與房地産的設計、開發、管理和服務等環節。代建企業通過專業的管理和服務,輸出標準體系、産品體系、品牌體系以及資源體系,通過輸出這些資源為委託方帶來價值提升。

房地産代建模式有廣泛需求。我國提出,為更好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問題,“十四五”時期將在人口凈流入大城市籌集建設650萬套保障性租賃住房,如此規模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任務為代建模式創造機遇。與此同時,我國仍處在城鎮化率提升階段,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以及隨著我國進入城市更新階段,都將繼續産生房地産開發建設任務,大型國有企業、城投公司拿地後的開發建設管理,可以由有豐富開發經驗的房地産開發企業以代建模式承接完成。

從國際經驗看,專業細化與分工是房地産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而輕資産代建模式順應房地産開發細分化趨勢。以美國為例,房地産開發每一個細分環節,均有相對應的投資商、開發商、承建商、運營商。且輕資産模式在房地産開發領域較為普遍,有報道顯示,美國三大房地産巨頭均是以輕資産模式運營。

代建業務成為我國房企應對當前行業調整的新方向。較早進入代建業務的綠城管理集團在輕資産領域已探索10年有餘。今年以來,不少房企宣佈進軍代建業務,如龍湖集團推出“龍湖龍智造”代建業務板塊。有統計顯示,目前已經有包括一些大型頭部企業在內的40余家房地産開發企業佈局代建業務。

面對熱點城市拿地的高成本,加之當前個別房企出現資金流動性緊張的狀況,在資金實力已顯不足的情況下,獨立拿地開發越來越少,以代建的模式開拓市場不失為一個新選擇。今年以來,為地方城投公司提供代建、為出險房企項目進行紓困式代建,是代建市場增量的主要來源。儘管代建業務在整個房地産行業總體佔比還不大,由於其輕資産的特徵,能維持較低的杠桿率,使得負債率較低。目前,一些房企的代建業務有相對較為可觀的利潤率。

發展代建模式有助於開發企業更加專注于提升項目開發效率和品質。代建模式是房地産企業從過去集融資、拿地、開發、建設等功能于一身,向專業和細化分工過渡的體現。由於代建模式具有投資和開發相分離的特徵,委託方和投資方專注于控制投資收益和風險,代建方則可專注于項目建設本身,能夠集中更多精力提升項目建設品質。

代建模式的發展,需要代建企業進一步提升管理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品牌信譽度。業內人士預計,儘管當前一些已經開展代建業務的企業收益尚可,但隨著代建領域進入快速發展期,有更多企業進入代建賽道,代建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市場競爭也會更加激烈,收益率可能會有所下降。代建企業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進一步做大做強,需要針對投資主體和購房客戶均打造良好的信譽。把開發過程和服務內容標準化,這種標準化將提升整個商業模式效率,能夠讓投資人、消費者更方便地做出選擇,更好地獲得收益。同時,既要形成統一的建設和交付標準,也需深入市場滿足更廣泛的客戶需求。作為房地産領域正在發展的一個新方向,地方政府的支援和行業的規範也必不可少。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房地産代建模式將成新趨勢
來源:經濟日報2022-11-23 17:36:39
處於深度調整週期中的房地産行業,在強有力政策支援下有望實現回暖復蘇,重回平穩健康發展軌道。與此同時,一些順應行業新形勢的模式,正在從過去的蓄勢待發逐步發展壯大,比如房地産行業的代建模式。房地産代建模式也被稱為輕資産模式,其特徵就是投資和開發相互分離。過去房地産開發企業需要通過大量融資拿地進行房地産開發,代建模式下,代建企業接受投資方的委託,不再融資拿地,而是僅僅部分或者全程參與房地産的設計、開發、管理和服務等環節。代建企業通過專業的管理和服務,輸出標準體系、産品體系、品牌體系以及資源體系,通過輸出這些資源為委託方帶來價值提升。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