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著力推動文旅産業高品質發展 激發文旅新活力

來源:人民日報 2022-11-10 15:24:30

四川著力推動文旅産業高品質發展——建好産業生態圈 激發文旅新活力

“得知消費季活動啟動後,我一直在關注。”四川成都市民洪高全每年都帶家人去攀枝花旅遊。今年四川發放的多輪文旅消費券他都搶到了,消費券涉及文化娛樂、景區景點、餐飲住宿等。

日前,四川採取措施推動文旅産業發展。“冬季同一時間,既可以在甘孜、阿壩體驗雪山美景,也可以在攀枝花、涼山享受冬日陽光。今年冬遊四川消費季活動將重點圍繞‘冰雪溫泉’和‘陽光康養’開展。”四川省文旅廳副廳長嚴颯爽介紹,全省將發放超億元文旅專項消費券,推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國有4A級及以上旅遊景區“門票買一送一”、國有4A級以下旅遊景區門票全免政策,開展13萬張冬遊四川門票“一元購”大放送等活動,進一步激發冬季文旅市場活力。

挖掘文旅消費新潛能。四川實施文旅消費提振行動,大力培育數字文旅、音樂旅遊等新型消費場景,釋放消費潛力,現已打造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試點)城市6個,旅遊消費集聚區6個。四川省文旅廳宣傳推廣處處長羽欣介紹,為促進文旅消費,四川推出“樂動天府”“惠遊天府”等八大主題270余項活動,全省各地發放文旅消費券2.27億元,聯動百餘家金融機構出資2億元文旅消費權益資金,文旅企業推出景區、出行、購物等“十大消費權益”。截至今年9月,全省累計開展各類文化和旅遊消費促進活動1299場,3.4億人次參與,拉動消費1247.19億元,取得了顯著效果。

激發文旅發展新動能。四川出臺《關於大力發展文旅經濟加快建設文化強省旅遊強省的意見》,明確將文化旅遊發展納入市(州)、縣(市、區)績效目標考核,樹立了鮮明的激勵導向。四川開啟了天府旅遊名縣創建,對命名縣一次性獎勵3000萬元和150畝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並在項目、融資、行銷等方面給予支援,助力縣域文旅經濟高品質發展。

日前,都江堰龍池鎮飛虹社區露營基地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飛虹社區位於虹口國家4A級旅遊景區腹地,很早就開始發展旅遊業,開辦了不少農家樂、民宿等,約1/3社區居民吃上了旅遊飯。然而,隨著文旅産業的進一步轉型,傳統模式的鄉村旅遊後續發展動能不足等問題開始顯現。“我們社區一方面著力推進傳統農家樂向精品民宿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重點打造新型消費模式。”飛虹社區黨委書記南韓介紹,社區打造了一大批文旅消費新場景,也探索出一條綠色生態、産業興旺、強村富民的産業發展新路徑。

近年來,都江堰市探索生態價值轉換有效路徑,著力推動旅遊經濟持續增長,産業規模持續擴大,城市品牌價值持續彰顯。2021年,全市共接待遊客2850.41萬人次、同比增長8.73%,旅遊綜合收入386.59億元、同比增長23.61%。2022年1—9月,全市累計接待遊客1618.1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23.69億元。

建好産業“生態圈”。為了彌補四川文旅企業規模較小的短板,四川實施了行業龍頭企業培育計劃,評定了12家文化旅遊産業優秀龍頭企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四川還成立了文化和旅遊産業領導小組,協調部門職責,形成了全省聯動、上下聯通、多方參與共抓文旅的良好局面,助力“文旅+”業態加快發展。

“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專門召開全省金融服務與文旅企業懇談對接會,發佈文旅企業融資白名單和文旅項目融資清單,為文旅企業融資提供支援。”嚴颯爽介紹,相關金融機構將在5年內向全省文旅項目提供總額不低於1000億元的授信支援,助力培育一批在國內外具有競爭力、創新力、引領力的文化和旅遊企業。

據介紹,為推動文旅産業高品質發展,四川實行“清單制+責任制”,梯次推進文旅重點項目建設,一批相關文旅項目、業態迅速落地,很好地發揮文旅業促進經濟、拉動消費的作用。今年1—9月四川文旅業實際完成投資874.03億元,投資完成率76.9%,高於年度預期進度。

(責任編輯:孫悅)
即時資訊
聯繫我們
辦公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10號恒通國際商務園B12C座五層
郵       編:100015
聯繫電話:010-59756138/6139
電子郵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網站無障礙
四川著力推動文旅産業高品質發展 激發文旅新活力
來源:人民日報2022-11-10 15:24:30
四川著力推動文旅産業高品質發展——建好産業生態圈 激發文旅新活力
長按保存圖片

中國網地産

是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網旗下地産頻道,是國內官方、權威、專業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

中國網地産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電話:010-59756138/6139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1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關於我們 主辦單位 權責申明 聯繫我們 廣告合作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27341號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4號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